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华人墓地无人祭拜坦桑华助中心为逝者寻觅后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1-08 15:00:22 来源:自媒体 作者:星星说历史

原标题:华人墓地无人祭拜,坦桑华助中心为逝者寻觅后人

原创: 归纳报导 非洲华裔周报 今日

今日的的故事从一张石碑的相片打开,正如图片上所陈设的:石碑的主人叫陈圣恩翁,广东台山上泽塘边村人,民国三十年二月初七日(1941年)卒。就这样一块地地道道的我国石碑却呈现在了东非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土地上,且是在悠远的1941年呈现。更出其不意的是在周围,还有三十几块这样的华人石碑,它们最早立于1920年,最晚立于1974年。我想读者朋友相同猎奇,这些清末民国时期的华人,为何会远渡重洋来到达累斯萨拉姆并在这儿去世?这些同胞的后人又是否曾找寻过他们好让他们落叶归根呢?

一切的这些疑问都在11月30日,中心电视台海外华人国际栏目里得到了回答。当天栏目组成功连线了墓园现在的管理者——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华助中心主任朱金峰先生。栏目组经过具体了解墓园的现在的状况及发生在安葬于此的华人侨民身上的故事,建立其后人与墓园管理者(坦桑尼亚华助中心)交流的桥梁,为其后人祭拜先祖供给必要的协助。

坦桑尼亚华助中心朱金峰先生表明,此华人公墓坐落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区的自在之路(Uhuru Rd)和卡哇哇路(Kwawa Rd)交汇处,离卡利亚库商业区仅只1.5公里;距达累斯萨拉姆省长办公室仅50米之遥。墓地占地大约400平方米,共葬有三十五位华人侨民。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的陈金龙博士曾依据碑铭上的卒年估测,此三十五位华人极有可能为1905年至1918年间,德国殖民坦葛尼喀(坦桑尼亚独立前称)建筑中心铁路时从我国引进的华工。跟着时刻的推移,在铁路建筑完成后,这些侨民或许就留了下来,经过与当地人经商保持生计。在这三十五名同胞中姓劳、陈、司徒和姓关较多。

起先,墓园堆满了废物,住着流浪汉,无人看守,四周被一片伊斯兰穆斯林的墓园,无任何围墙格挡区别,没有人知道曾有三十五名华人侨民长逝于此。

被穆斯林墓地围住的华人墓园(白色围墙内)

2013年,在坦桑尼亚作业的孟宪英女士无意中发现了这块墓地,随后开端热心联络了在坦桑的一些华人及朋友,并召唤我们募捐筹集资金对募地进行整理和建筑。她的召唤得到了其时在坦侨民的热烈响应,我们群策群力,助人为乐完成了墓地整理及围墙等建筑作业。最终,孟女士还特别雇用了一名当地教师来看守墓园。多年过去了,墓地仍然洁净整齐,大门入口处的着万古流芳。2013年,孟女士曾屡次联合《非洲华裔周报》对发现华人墓园一事进行了屡次报导,以便其后人祭拜先祖,也让三十五名同胞提前荣归故里。

朱金峰主任指出,孟女士回国前曾专门托付华助中心来接收此墓地。作为墓地的管理者,现在坦桑尼亚华助中心经过各种渠道,使用多方资源促进长逝于此的同胞荣归故里,但收效甚微。现在,仍未有国内后人来探望此三十五位同胞。11月18日,广东省友好代表团拜访坦桑尼亚期间,他曾专门向有关部门报告过有关华人公墓的具体状况,期望经过国内侨联的力气来协助长逝于此的华人侨民找到他们在国内后人们,为他们祭拜先祖供给必要的协助。

最终,朱金峰主任表明尽管困难重重,但秉承为侨服务的主旨,华助中心将持续为建立国内朋友祭拜先祖的桥梁尽力。最终,他也期望长逝于此的三十五名侨民的后人在得知墓园的状况后活跃联络坦桑尼亚华助中心。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