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本名观世音,梵语音译为"阿那婆娄吉低输"或"阿婆卢吉低舍伐罗",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一同,并称为四大菩萨。也是同大势至菩萨一同,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旧译光世音、观世音,略称观音;新译观世安闲、观安闲。
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世安闲者,观国际而安闲拔苦与乐。《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专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摆脱,所以名观世音。”
据相关记载,
不知n多世n次人类文明曾经,
菩萨曾是王子名叫:
不管是曩昔的“正法明如来”,
仍是现在的“观世音菩萨”,
又或许未来的“普光积德行善山王如来”。
佛经中原指的“普陀山”其实在南印度。
山名:Potalaka,
被译成许多版别:
具考证,
此地坐落印度次大陆南端海滨,
大约在北纬8°43′ 东经77°22′一带山区 ,
是观世音菩萨古道场地点。
唐义净法师把Potalaka意译为“海岛山”。
此山又叫“小白华山”,“光亮山”,
山上的花草树木常有光亮。
--《华严经》《大唐西域记》
此神妙现象连绵至今不停。
公元1214南宋,
宋宁宗钦定这儿为观音道场,
并依据Potalaka之读音“补怛洛迦”,
正式改山名为:
可一旦接触到空性才智,
实在领会过“感觉的虚妄性”,
那么根据感觉建立起的生硬国际观,
就有时机变得松软流通。
菩萨开始修行,
耳根不向外闻而向内,
观音声之虚妄,
而证得如如不动大摆脱境。
由此做到「动态二相,了然不生」。
《楞严经》卷六
跟着对空性才智进一步了悟,
菩萨境地逐步不再受外相捆绑,
然后逾越时刻、空间、物理、逻辑等等概念约束。
那么问题来了,
轮回中有很多众生,
一万个众生有一万种问题,
一万种问题或许需求一万种不同解法。
独沽一门必定行不通。
菩萨有必要千变万化,
随全部众生根性,
度身定制各自的挽救计划。
“千手”标志“遍护众生”,
“千眼”标志“遍观人间”。
隐喻着观音菩萨的广阔慈善和无边愿力。
《楞严经》记载观音菩萨发十二大愿:
菩萨若行大悲,
全部诸佛法,
如在掌中。
现在你知道观世音菩萨的由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