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1-10 13:28:34 来源:自媒体 作者:乐居网

原标题:宁波非物质文明遗产:三北古乐

  承古轩乐队的乐工们在观城王家门头吹奏古乐。

  它是传承了六百年之久的古代民间音乐,它是三北区域先民举行庆典、集会时不可或缺的曲调,它也是当地农耕文明的文明符号。它便是宁波、慈溪两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三北古乐”。现在尽管式微,却仍然袅袅不停。

应利民在演奏死板。

  “三北古乐”四个字拆分来看,“三北”是指早年镇海、慈溪、余姚三县的北部,“古乐”指十番、车子灯与古船曲三种民间音乐。后两种源于本地,均为当地小调,曲调细腻婉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十番则归于大调,节奏舒缓,结构均衡,运用“四竹四弦”(包含笙、萧、笛、管,阮琴、四胡、三弦、碗琴)等八种乐器。

 夏建文在吹箫。

  1997年,慈溪市观海卫镇的韩新高退休了。他曾在1950年至1957年间拜“三北古乐工”施良坤先生为师,具有十分杰出的民乐功底,并能演奏多种乐器。为了不让古乐湮灭、古曲断弦,退休第二年,韩新高与4位师兄弟一道组建了承古轩乐队,来传承这一失传很多年的民间音乐。从那年起,韩新高花了5年时刻,把68首三北古乐由工尺古谱翻译成了现代简谱。

 郑永范在演奏中阮。

  工尺谱是我国古代民间音乐传统记谱法之一,起源于宫商记谱法,最早呈现于唐朝,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现在,工尺谱在整个余慈区域仅留下两本,另一本记载的是姚剧滩簧。

 记载有68首古曲的工尺谱。

  与简谱不同,工尺谱只记载了腔调,而没有“节奏”,传统上一般经过口传心授的方法来学习“断句”,所以传承难度很大。韩新高凭回忆反复诵记,总算把工尺谱转化成简谱。现在,承古轩乐队仍以简谱加工尺谱相结合的读谱方法,来操练并传承古乐。

 夏乐毅在拉中胡。

  “三北古乐”的八种乐器各有体现风格与演奏技巧。2006年,承古轩乐队成员带着“四竹四弦”与古谱前往温州,他们找到了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民乐专家陈克秀教授,求证古谱和乐器的前史。陈教授从器、谱、曲、调四个方面临三北古乐作了一个判定。他以为仅从曲调上来看,三北古乐最晚也要在明朝曾经,也便是说最少已有600年以上的前史。

  为了完好地保存三北古乐这一民间奇葩,承古轩乐队的乐手们都倾泻了极大的汗水。本年,承古轩乐队迎来了建队20岁的生日,尽管乐队仍然年青,但15名乐手平均年龄现已达到了66岁。每个周五,他们会集合在观海卫镇文明站内的三北古乐传承基地里,进行两个小时的排练。

  韩新高在吹奏。

  三北有古乐,竹弦传遗音。三北古乐已从头开放出新的活力,但承古轩的老乐工们还有一桩心思未了,那便是乐队许多成员年事已高,急需更多“芳华力气”参加。“咱们乐队成员平均年龄66岁,80岁以上有3位。尽管这几年有几位年青人参加,但咱们期望有更多的年青人来“接班”承古轩,让三北古乐找到更多知音。”82岁的韩新高慨叹地说。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重视乐居网】

文章来历:我国宁波网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