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常德名医榜|守护天使的天使——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李奉君侧记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小天使”,当“小天使”生病时也是父母的最着急的时候。相信不少父母带娃去医院儿科就诊都会遇到内心崩溃的事:“小天使”因为害怕一直哭闹不愿配合医生的检查,加上他们年纪尚小,往往对自己身体不适的情况表述不清,这让不少爸爸和妈妈干着急。那么,怎么能让孩子乖乖地听医生的话,接受诊疗呢?
2016年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升级打造了儿童医疗中心,舒适的就诊环境、具有特色的儿童病房,宛如五彩缤纷的“游乐场”,成为湘西北首家高端、特色的儿童医疗中心。在这种趣味十足“卡哇伊”病区里,科室医务工作者也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让前来就诊的“小天使”们消除紧张,都能乖乖接受检查和治疗。与此同时,儿科全体工作人员还在不断加强业务技能,力争更好地服务患儿。“我们就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是守护这些小天使们的白衣天使。”市二医院儿科主任李奉君这样说到。
医院里的幼儿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微笑是心底开出的花朵。温柔的声音、慈爱的目光、贴心的交流,李奉君和市二医儿科致力于打造湘西北最温暖的儿科病区。
还没有进诊室,一名小朋友就开始嘟囔嘴,虽然没有哭出声,但眼泪已挂在脸颊上。“宝宝乖,不要害怕呦,你看看阿姨手里这是什么。”看见李奉君从抽屉里拿出的七彩棒棒糖,小宝宝停止了哭声,注意力也全部都被吸引了过去。趁着小宝宝安静的时候,李奉君一边轻声细语的继续安慰,一边认真细致给小宝宝诊疗。诊断完毕后,还不忘表扬:你今天表现的真勇敢,真乖,阿姨给你点赞!看到此情此景的记者,此时完全颠覆了对医生这样一个职业的印象。
目睹整个就诊过程,小宝宝不但没有显露出排斥的情绪,反而在轻松、愉悦的互动过程中让整个就诊过程“一气呵成”。
“其实普通的看病诊断不难,难的是怎么让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天使’心甘情愿的配合我们诊疗。面对这些‘小可爱’们,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做到更温馨的医疗服务。”李奉君说。
在李奉君继续为患者诊疗时,记者打量起了这个“博人眼球”的诊室。彩色的墙壁,卡通汽车样式的诊疗床,多彩可爱的办公桌,就连观察用的手电筒和写字笔也是可爱型的。这样的装修完全迎合了宝宝们的心理需求。此外,李奉君就诊时使用的各种小物件也是萌呆可爱型的。
不仅诊室如此,整个儿科打造都摒弃了医院传统的蓝白搭配的冰冷色调。色彩缤纷的墙面上布满了趣味可爱的卡通画,温暖的装修和色彩宛如儿童游乐园,让人看起来更加温馨。随着记者的目光,李奉君解释道:“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最大的心理慰藉。在这寓教于乐的儿科病区可以让身体不适的孩子得到了心理与身体的双重安抚,更有利于他们病情的恢复。”科室里患儿的喧闹声让记者一度以为自己误入了幼儿园。
李奉君和记者说,许多人不理解儿科医生的辛苦,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准确诊断出患儿的病情,作为儿科医生的他们首先就是要拉近与患儿的距离,为此,儿科团队及科室进行了“大变身”,甚至将电脑屏保设置为一些小动物、卡通图案,竭尽所能,让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她自嘲道,为了与小朋友更好地拉近距离,她还会看一些目前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多了解些动画片角色和卡通人物。而李奉君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更好地为这些“小天使”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生很忙 儿科很“荒”
“宁看十男,不看一妇,宁看十妇,不看一儿。”在医疗圈,这句俗语经常被儿科医生拿出来调侃自己。从此能够准确的看出,愿意干儿科医生这份职业的人不多,从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也可以了解到,在全国范围内儿科医生的紧缺都是不争的事实。
“儿科医生难在什么地方?第一是收入,第二是压力。”李奉君说道,“刚毕业进入儿科那段时间我很迷茫,每天都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感觉自己像个机器,在流水线作业。发烧、拉肚子,积食、各种意外、儿科多发病种类繁杂,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学校里的很多知识都没法“照本宣科”,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游刃有余。”
李奉君介绍,儿科一般被称为“哑”科,因为真正的患者不会描述病情,家长们又极度关注和焦虑。“医院儿科诊室常见的场景一般都是这样的:一张桌子,医生和患儿在中间,旁边都是家长们,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患者的哭闹声,随同的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焦急的询问声交杂着。儿科医生接诊一个患儿就要使出“十八般武艺”应付种种状况,有时因为患儿太多,好几十个病号在排队,医生没有太充裕的时间解释病情,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服务质量,每个患儿就诊时间需要10分钟以上,这样紧张的工作环境导致众多儿科医生处于十分压抑和焦灼的状态。
李奉君从事儿科、新生儿科工作22余年,现在仍然坚持带头值晚夜班,三级三次查房从未缺席,还要兼顾繁忙的门诊坐诊工作。儿科门诊的工作量非常大,忙的时候连上厕所和吃午饭都顾不上,而每周仅仅只有一天休息。从医这么多年来,李奉君目睹过不少儿科同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儿科医生这个岗位。
曾经也有私立医院向李奉君抛出了橄榄枝,没有晚夜班,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可以兼顾工作与家庭。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离开工作22年的市二医院,因为她发现了自己与市二医院血脉相连,这片热土是她坚守的阵地和建设的家园,她要用毕生精力和热情奉献给市二医,奉献给这份有挑战的职业——儿科医生。
平时和朋友上街或在小区散步,听见哪个孩子咳嗽或者声音沙哑,她就开始“听声辨病”,这是有点感冒了,哪个支气管有点问题……,亲朋好友们都笑她是“职业病晚期”了。她真的很爱儿科医生这份职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听声辨病”也好,“职业病晚期”也罢,这都是她医术精湛的体现。
精湛的医术是温情护航“小天使”的基础
都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一个医生,她的医术就是行医治病的基础。从医22年,一直在儿科奋战的李奉君经验比较丰富,诊疗过的患儿数不胜数,自然有一手过硬的医术。
据李奉君回忆,曾经有一位只有28天大的婴儿拉肚子,家长没有来及时就医,居然选择了土药方(炒米糊),结果这个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半夜被送到医院时高烧40度,精神极度萎靡,重度脱水,全身有花斑纹, PH值只有6.9,电解质极度紊乱,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被诊断为脓毒症休克、重度酸中毒、重度腹泻病,情况十分危急。
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李奉君当机立断将孩子送进新生儿监护室进行全方位治疗,随时评估患儿病情,定时抽血检查,并组织全科室进行及时会诊,完善对患儿的相关检查,积极针对病情立即予以抗休克、补液,纠正酸碱平衡,改善微循环及抗感染处理,和科室的所有上班人员坚守大半夜,直到宝宝各个参数好转,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才离开病房。看着在医院走廊蹲了半宿的孩子父亲,李奉君还不忘过去做发自内心的安慰:请相信我们,孩子一定会没事的。李奉君带领儿科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救治措施,在护理团队细心的呵护下,经过两天的努力奋战,这个小宝宝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此时的她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一周后小宝宝健康出院,看着小宝宝灵动的眼眸和活泼的样子,孩子父母对李奉君是千恩万谢。“作为一个医生,这是我应当做的,今后孩子生病千万不用‘土方子’,要及时就医。”李奉君叮嘱孩子的父母。
除了应对棘手的病情,在病情判断上李奉君还有着一双“火眼金睛”。有一次,一对夫妻带着一个1岁多的患儿前来就诊,孩子咳嗽不止,也十分不配合检查。李奉君凭着多年的经验,感觉孩子的喉咙可能有异物卡住了,询问家长也没有正真获得肯定的答案。在她反复劝说下,患儿父母同意进行CT检查。检查结果不出她所料,孩子喉咙确实卡有一块鱼骨,将鱼骨取出后,该患儿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可爱。此事之后,同事们也称赞李奉君有一双堪比透视机的“火眼金睛”。
除了严谨的一面,李奉君还有幽默的一面。有一次,一个某学校的中学生为了逃学没病装病一直喊肚子疼,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儿科门诊找李奉君就诊。这肯定逃不过李奉君的“火眼金睛”,一眼就瞧出这孩子是装的。她故意说:“哎呀,这个同学的情况比较严重,赶紧安排手术,把肚子给她拉开,看看具体怎么回事。”被李奉君这么一吓唬,那位同学马上“药到病除”了。
事后,李奉君还嘱咐孩子妈妈,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要具体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装病不去上学的原因。
当然,20多年来面对成千上万的患者,也会有些不理智的患儿家长。
“你必须在半个小时内给我的孩子退烧,不然我就去投诉你。”
“我家孩子和他家孩子一起住进医院的,为啥他家的治好了,我家的还没治好,你该不会是收了人家红包了。”
“都三天了,我家孩子还没退烧,你们就是庸医。”
有时遇见一些暴脾气的家长,会直接破口大骂,甚至砸桌拍椅。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奉君总能用职业的态度和幽默的语言来化解。“其实我很能理解这些患儿家长心里的着急,这样一个时间段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一想,对患者多些关心和沟通,不要激化矛盾,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医患纠纷了。”李奉君说,同时也希望广大患者及家属也给予我们医务工作者更多的信任和理解,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不管患者高矮胖瘦、富贵贫穷,我们都会一视同仁,竭尽全力的治病救人。(记者:赵凯 刘玺东)
名医简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