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阆中:脱贫换新貌 大众笑开颜
2014年至2018年,阆中全市共减贫6.3万人,贫穷发生率从10%降至0.6%;退出的127个贫穷村,悉数到达“一低五有”规范———
脱贫换新貌 大众笑开颜
一条条平坦的沥青路宛如玉带环绕着村庄院子,一条条水渠像毛细血管缠绕着整个产业园,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川北民居掩映在翠柏青山间……纷繁细雨中,走在阆中市西山乡岳林垭村,一幅新村庄画卷缓缓打开。
摘掉贫穷帽子,让老大众过上好日子,阆中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开展机会,下足“绣花功夫”,全员发动、全民参加、竭尽全力。2014年至2018年,全市共减贫6.3万人,贫穷发生率从10%降至0.6%;退出的127个贫穷村,悉数到达“一低五有”规范;各个城镇(大街)悉数建起了规范中心校、合格卫生院和便民服务中心。
一场硬仗打下来,国家级贫穷县的帽子成功摘下,广袤村庄换新颜,老大众在奔康路上疾步前行。
施行脱贫攻坚战 村庄处处有新景
深秋时节,走在阆中市西山乡岳林垭村,宽广的村道公路上,不时有小轿车、摩托车疾驰而过。路途两头,一幢幢小洋楼规整摆放。放眼远眺,田成块、地平坦、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小田变大田、坡田变平田、瘦田变肥田、零田变整田,地里种着成片的柠檬和猕猴桃。“祖祖辈辈都用锄头种田,现在用机械,省时又省力。”乡民任泽地快乐地说,脱贫攻坚让老大众过上了好日子,让村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岳林垭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强说,曩昔的岳林垭村是一穷二白,村里不通路,农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户栽培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仅仅能保持生计,许多乡民挑选外出打工。现在村里是家家户户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成片栽植柠檬和猕猴桃近千亩,建成了肉牛饲养大棚、光伏发电站。老大众靠在产业园务工,或者是土地租借、年终分红等,有了安稳的收入来历。
上个周末,100余辆挂着外地车牌的轿车,规整停放在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游客中心泊车场内。游客兴致盎然地骑着租借的自行车,骑行在赤色的骑游道,不时地泊车观赏产业园、摄影纪念……
华灯初上,客人们走进村道旁的蒙古包。当地乡民一边热心地招呼客人落座,一边将一盘盘散发着炭火香味的烧烤顺次端上餐桌。一番喧哗往后,酒足饭饱的客人连续走出蒙古包,被停在村道上的客车拉向当晚的住宿地———坐落五龙村山腰间,林海深处的一间间民宿。
冉秀琼现在在村里的食堂当服务员,一个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两年前,仍是五龙村建档立卡贫穷户的她,现在已彻底习惯了新的生活方式。“都是脱贫攻坚给老大众带来了福利。”冉秀琼的脸上满是笑意。
村庄,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一旦和旅行业“结缘”,就成了“香饽饽”。在扶贫方针的支持下,五龙村被作为旅行示范村进行全体打造,已开展成为特色旅行小山村,完成了一年四季有看头、有耍头。
一场脱贫攻坚硬仗打下来,阆中的广袤村庄处处正在发生着美丽“蝶变”,岳林垭村和五龙村仅是缩影。
在西山乡牛王庙村,曾经出行靠爬坡上坎,现在小车可开到乡民院坝里,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天然气也正逐渐通到乡民灶台前;
距阆中古城仅20余分钟车程的枣碧乡,划竹筏游山水项目遭到游客追捧,既带动枣碧村庄庄旅行的鼓起,又带动当地农户土鸡土鸭、鸡蛋、红薯、手艺挂面、玉米粉等农产品的热销;
在金子乡,一支支乡风文明宣扬队走村入户,宣扬村规民约、道德风尚、扶贫方针……
[1] [ 2] [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