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儿科人满为患却是1.5万名儿科医生正在逐步消失他们都去哪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1-26 09:46:47 来源:自媒体 作者:宝宝呵护

原标题:儿科人满为患却是1.5万名儿科医生正在逐渐消失,他们都去哪了?

是的,你没看错,这不是春运,也不是商场大促销,而是国内儿童医院的门诊。

儿科是一个存在明显高峰期的科室,流感暴发期、寒暑假都是儿科门诊人满为患的时期。在高峰期,哪怕宝妈一大早带着宝宝去医院,很可能在下午才能见到医生。

某些医院儿科门诊等待时间竟然达到了10小时。

对大多数儿科医生而言,“上班有点,下班没点”已经变成了工作常态。即使是休假期间,也处于随时待命状态,随时有可能中断假期回到工作岗位。

近几年,儿科医生过度劳累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

不少医院出于保护医生健康的目的,无奈只能暂时停止儿科门诊。

《人间世》第8集里,ICU儿科主任说到: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

在我国,平均1800个儿童才有1个儿科医生。

根据《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国范围内每千名儿童的医师配比仅为0.53人,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为0.85~1.3,其中美国更是达到了1.6的儿科医生与患者比。

儿科医生都去哪了?

1.儿科医学专业早在20年前就已经消失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儿科医学专业被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为由列入调整范围,之后大多数医学院从1999年起停止招生。

至此,我国优秀的儿科人才逐渐出现断层。

2.“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慢慢的变多的医学生不愿选择儿科,在某些三甲医院的儿童专科,连续多年招不到人都是非常常见的。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5年,我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生大约有80多万人,但是这15年间儿科医生只增加了5000人,平均每年只有300多人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3.儿科医生来的少,走的多

据《羊城晚报》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个儿科医生中,4人已经辞职,2人怀孕生子,还有3人打算辞职。该院只是全国范围内儿科医生流失的一个缩影。

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中的数据,2011年~2014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平均每年流失近5000名儿科医生。

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调侃医院是“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我们儿科医生也是心里有苦说不出,因为根本没人愿意来儿科。

为什么儿科变成了医学生眼

避之不及的科室?

为什么儿科变成了医学生眼中避之不及的科室?

1.工作强度超乎你的想象

在高峰期,一个儿科医生有时一天就需要接诊上百名儿童。以一名儿童看病5分钟计算,也需要至少9个小时不停歇地接诊,才能满足这么多患者的需求。

此外,儿科医生面对的是宝宝,而且以5岁以下的宝宝为主,这一年龄段的宝宝在生病时,很难描述自己的症状。

我们儿科医生每天说的最多的话不是询问病情,不是嘱咐怎么吃药,而是:

乖!要!听!话!

2.避无可避的医患矛盾

这个话题有点扎心,但又必须得说。

2015年,一名上海的儿科医生曾在朋友圈发过这样心酸的朋友圈:

“你没吃饭关我屁事”

“孩子生病我们当然着急,你就不能忍忍吗?”

“我孩子万一有个好歹,你也别想好过”

“这都治不好,你配当医生吗?”

……

这些言论,我也不知道如何评价,你跟这些人讲道理,这些人跟你讲道德。

对医生来说,声声嘲讽,句句诛心。部分医生不仅要面对言语上的冷嘲热讽,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新闻截图中山东莱钢医院的儿科医生李宝华,被砍前,他刚刚结束了16个小时的夜班,忙的一夜都没有睡觉。

如果王浩没有被砍,他马上就要去香港攻读博士了。最令人不能释怀的是,凶手和王浩之间并无交集。

湖南益阳,医护人员年仅10岁的孩子,在上学途中被患者家属尾随,捅了13刀。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中国大约有66%的医生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其中经历过语言暴力的医生占51%。

3.干最苦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

一提起医生,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薪。

但在儿科,高薪?

不存在的!

中华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儿科医生工作量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大约76%的儿科医生工资低于5000元,其中有一半人,工资不足3000元。

当然,医患矛盾并不是导致儿科医生减少的真正原因,因为除儿科以外,每年毕业的80万医学生中,大部分人都会走进各级医疗岗位。

外界看来,医生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但从未有人关心过他们真实的生存现状。

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大、强度高、工资低、晋升难、医患关系紧张……穿上白大褂,他们是医生,可大褂下面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人间世》中这样一个片段,抢救病危儿童、一天没吃饭的朱月钮医生,因为说话没耐心,被患者投诉到医务处,

花了大半天解释、道歉、写保证书、座谈之后,被问到:是什么让你继续坚持留在这里的?

朱医生回答到:

人的一生,绝不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在隐藏着忧伤、尴尬、伤痛、苟且,但我相信,医生这样一个职业,会比别的更容易找到人生存在感。

终于,进入儿科的医学生也慢慢变得少,去儿科看病就像“打仗”,医生和患者都视对方为敌人,恶性循环的闭环一旦形成,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身处其中。

如果不做出改变,未来儿科看病将会慢慢的难。

宝宝生病,往往“急”的不是疾病,而是宝妈的心。大多数父母在这种时候脑海里都只有三个字:

去!医!院!

但是,这不是说只有去医院才能治病。

1.医院能治病,但也能致病

细菌、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的,医院又属于人流密集区域,生病时的宝宝自身免疫系统本就处于薄弱状态,这时带宝宝去医院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如果不论大病、小病都去医院,那么医院就是最危险的地方。

2.一部分儿科疾病只要简单护理即可

比如腹泻,在夏、秋季很常见,一般只要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时补充水分就行了。

类似腹泻这类疾病,去医院容易造成过度治疗,免不了检查、吃药,反而对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是一种伤害。

3.还有一部分儿科疾病去不去医院最终的结果都一样

这类“疾病”最典型的就是肠绞痛,既不影响宝宝的成长发育,做检查也查不出来异常。这也是宝妈一看到宝宝出现不能安抚的哭闹时,就变得焦虑、恐惧的原因。

4.还有一部分儿科疾病是自限性疾病

简单地说,自限性疾病就是不吃药也能好的病,比如感冒。即使去医院,医生也只能开点缓解症状的药。(忘了,有门诊排队的时间宝宝的感冒都已经好了)

对宝妈来说,如果身边有一个24小时的医生为宝宝的健康负责、避免过度开药绝对是“上策”。

只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在家也能处理这些疾病。

为了让宝妈在宝宝生病时,免去在医院排队的时间、不再担惊受怕,我编写了这本——《十月菌说宝宝疾病(一)》

除了这N种疾病,其实宝宝都不用去医院。

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疾病,是宝宝最常出现的两大类疾病。但是常发,不代表就一定要去医院。

比如热性惊厥(听起来很恐怖!),也只有极少数情况需要去医院。

左右滑动看到更多

除了《十月菌说宝宝疾病》这本书以外,我还编写了《十月菌说成长发育》和《十月菌说喂养与辅食》。

这3本书是我结合16年每天上百个接诊的经验总结而成,囊括了宝宝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你以为要去医院但其实不用去医院的状况,以及所有你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左右滑动看到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比起市面上大多数类似的图书,我放弃了以往最拿手的严肃说教风,每一节都有或搞笑、或专业的漫画为宝妈详解儿科知识。

从医生看待疾病时独特的视角,为宝妈展示为什么有时候医生会给出看似不能理解的治疗方案或护理建议。

你只需要1分钟时间,就能找到紧急关头你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在医院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

最重要的是,在医院可能3~4个科室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3本书就能全部解决,真正做到让宝宝少生病、少受罪、健康、快乐!

为了让每一位宝妈都能够从容的应对好育儿路上的每一次慌乱,为了当孩子下次遇到问题时,宝妈不用:

去听从老一辈的指示做无头的苍蝇;

再费尽心思去某度搜索靠谱的良方;

再手忙脚乱的给宝宝一会儿擦澡一会儿捂汗;

再插手医生的诊断而贻误宝宝的病情;

……

所有关于疾病、关于成长、关于饮食,都一一写进了这套书里,一共六十几篇文章,共计50万字。

而这三本书的价格也十分美丽,才不到八十块钱只相当于宝妈少给自己买几张面膜,少吃一次小火锅而已。

这么小的付出,买回来这三本书,哪怕宝妈只是用我们书中的方法把难缠的孩子哄睡,自己美美睡了个好觉,也是值得的。所以,这么实用的三本书,赶紧入手吧!

粉丝专属福利购买区,原价¥99.9现直降¥20!点击下图马上购买,只需¥79.9就能把一整套好书带回家

关于发货

1、特卖当天起72小时内发货。

2、全国包邮(新疆、西藏也包邮)。

3、快递默认百世快递,不接受指定快递。(为了更迅速准确发货,下单时填写清楚地址:省市县区街道门牌)

■ 即日起,在十月菌荐商城,单笔订单满500赠送价值百科99元的《育儿日历2020》一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