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救命神器有多远?多数AED放置显眼处 但存在“有柜无机”问题
近期,艺人高以翔因心源性猝死突然离世,国内多地也连续发生多起心源性猝死事件,引发公众对院前急救体系的强烈关注。广州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配备情况如何?公众的急救能力又如何?近日,南都民调中心广州公共服务监测榜课题组为此对广州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投放点进行实地测评,并就广州公众急救能力展开网络问卷调查。
根据2017年广州发布首批的AED试点、广东省应急协会标示的的应急站以及某健康管理企业提供的“救命地图”小程序标示的AED投放点,课题组随机挑选天河、越秀和白云三个区12处AED投放点,于12月4日-5日进行实地走访。走访发现,大部分AED放置在显眼处,设备外观较为整洁,附有清晰的救援指示图,但也出现“有柜无机”、一些应急站缺乏AED的问题。
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广州市民的急救能力以及AED使用操作情况,课题组近日发起网络调查,共回收了202份有效问卷。民调显示,大部分受访者没有掌握规范的急救能力,缺乏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受访者已经意识到公众互救互助是很重要的,认为急救能力是一项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急救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培训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多数AED投放点位于显眼处
测评员走访多个投放点,发现大部分AED设备标识明显,放置在摄像头可监控区域,高度普遍低于2米,并放置在显眼处,如商场的前台附近、消防应急站点或是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可自行找到。例如,天环广场的两个AED分别放置在负二楼和一楼的服务台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AED投放在一楼大厅前台的对面,与防暴公共措施放置在一起,天河区TIT时代广场的AED则是分布在消防应急站点内。而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的AED设置在34号楼的贩卖机和打印机之间,观察期间发现不少学生前来上课、购买东西或打印纸张,均可注意到AED。
即使是放置在较为隐蔽的地方,不少AED投放点附近均有工作人员值班,市民如有需要,也可咨询工作人员找到AED设备。如越秀公园其中一台AED被装置在正门的游客中心内,游客需咨询到园区的工作人员方可快捷找到AED。
AED附有操作流程,拿取AED会响起警报声
实测的AED在急救柜上均附有清晰的救援指示图或设备操作流程。12月4日下午16时48分,测评员发现北京路旅游咨询中心的AED电子屏幕上播放相关急救信息,为公众普及AED。12月5日上午10时许,测评员注意到越秀公园的AED上除了附有救援指示图,还有一张公园联系方式的温馨提示。
同时测评员也了解到,多数AED急救柜是可以直接打开的,没有特意上锁,方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快速救援。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急救柜上方会有一个警报器,在拿取AED的同时警报器也会响起,工作人员会接收到相关讯息,前来支援。例如,越秀公园的AED急救柜上配有SOS红色求救按钮,当游客发生意外情况需要寻求协助时,只需按下红色的求助按钮,即可与公园医务室通话。同时,求助按钮也会向周边的志愿者发出求救信号,请求前来协助救援。
定期维护,工作人员普遍有过培训
据了解,多数AED会定期进行维护,测评员在TIT时代广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和北京路旅游咨询平台的设备旁边都看到了相关维修记录。据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位领班介绍,每天都会有维护人员对AED进行维护登记,主要是针对电池方面的维护,设备旁边的纸质表格就是用于记录AED的维护情况和使用情况。
对于AED的培训情况,多数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定期开展急救培训,涉及心脏复苏和AED使用操作等内容。测评员走访了解到,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自AED投放以来已经进行过5次培训,最近一次是在11月;越秀公园也已进行过4次培训,主要是由AED供应方提供。同时,工作人员的急救意识也值得点赞。12月4日12点左右,测评员来到天河TIT时代广场,向一名安保人员咨询应急站的位置时,安保人员马上询问测评员细节情况,并快速带领测评员前往应急站。
另外,在公众科普方面,越秀公园的工作人员提到,公园会定期在周末开设急救小课堂,为市民游客提供急救安全技能培训,增强公众的急救观念。
部分AED出现“有柜无机”情况
实地走访发现,部分AED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投放点出现“有柜无机”的情况,容易造成市民误解。12月4日上午11点半左右,测评员来到车陂公园的应急站,应急站右上角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的标识,但小柜内并没有放置AED设备。
越秀公园也出现类似情况。12月5日上午10时许,测评员发现越秀公园的东门和正门各有一个外观一致的智能急救柜,侧面有AED标识,但被公园的工作人员告知,目前只有正门的游客中心和展览馆内是存放着AED设备的,东门、西门、纪念碑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暂时只摆放着急救包。据了解,东门原先是存放着一台AED设备的,但由于展览馆人流量较大,东门的AED设备就被转移到展览馆内,目前东门的智能急救柜暂时只有急救包。对此,公园的工作人员称,今年公园是暂时预算两台AED,明年会逐步在每个门放置一台AED机,完善园区急救设备配备。
三处应急站缺乏AED
由广东省应急协会牵头建立的消防应急站,内含“微型消防站”和“微型救护站”两大功能。应急站在右上角放置AED设备,配有专门的标识。根据广东省应急协会在其官网上标示的应急站点,测评员于12月4日随机走访了暨大羊城门、车陂公园、TIT时代广场、龙口西等四处应急站,发现除了TIT时代广场的应急站存有AED,其余三处均未配备AED。
4日上午10时55分左右,测评员来到暨南大学羊城门保安亭旁的应急站,但服务站中配备的均为消防灭火设施,并无AED设备。询问附近的保安及物业人员,均表示不清楚AED的配备情况。上午11点半左右,测评员来到车陂公园的应急站,站内仅摆放着灭火器、消防栓、指示牌等,并没有放置AED设备,附近的警务室工作人员表示该应急站一直都是空置的。17时许,测评员在龙口西并没有找到相关应急站,询问安保人员后才知道该处应急站已在三个月前撤走了。
调研:少数受访者能实施有效急救
课题组同时发起了广州公共急救能力的网络调查,截至12月6日下午6时,共回收了202份公众急救能力调查问卷。其中,普通市民占92.57%,有医学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占7.43%。
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自称会做心肺复苏。其中,有14.36%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做好,22.77%的没信心做好,14.36%的虽然会但是不敢上手,48.51%的不会。在全部受访者中,有16.83%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受访者自称会做规范心肺复苏;仅有13.37%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受访者有信心做好心肺复苏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假如有市民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能实施有效急救的目击者并不多。
针对不敢实施或没有信心做好心肺复苏操作的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主要的原因主要在于担心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或承担法律责任、技能掌握不佳、缺乏科学复训,分别占68.00%、61.33%、57.33%;其次,缺乏应急能力、担心疾病传播也分别占38.67%、8.00%。由此可见,法律责任的认定和急救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是影响施救者信心不足的因素。
测试:急救基础知识仅9人全对
为考察受访者是否真的了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问卷针对如何判别患者是否需要做心肺复苏设计了一道排序题。根据基础救命术(BLS),正确操作流程是:评估现场环境安全、判断是否有意识、检查是不是正常呼吸、检查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实施心肺复苏操作,其中,非专业急救人员可以略过检查脉搏的步骤。
结果显示,仅有21.78%的受访者回答正确。另外,没有接受过培训却自称会做心肺复苏的受访者正确率仅有14.71%,比接受过培训却仍然不会心肺复苏的受访者还要低1.96个百分点。在答错的受访者中,大多受访者认为首先判断患者是否还有意识,占答错人数的32.90%。然而,实施急救前必须先寻找一个相对安全、合适的地点方可开展急救。徒手急救是争分夺秒的复苏抢救,步骤和顺序都不容出错,轻则无急救效果,重则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伤害。
针对受访者的急救基础知识,本调查分别对病情识别、胸外按压、人工通气、电击除颤等与心肺复苏有关的内容设计了4道题目。四题全对的受访者仅有9人,全错的有57人。测试结果显示,正确率最高的按压通气比不到半数人答对,即使是接受过培训的受访者在该题的正确率也仅有72.37%。
总体而言,目前广州公众心肺复苏技术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难以做到及时救援和有效救援,因此,培养公众施救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调查显示,参与过急救培训的受访者占37.62%,当中认为培训效果好和效果一般的各占一半;59.90%没有参与过急救培训但想参与学习,不打算学习的仅有2.48%。大部分受访者能认识到,假设现场有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现场急救对挽救生命的重大意义。受访者有意愿学习急救技术、认为这是基本能力,反映了公众对互助互救的发展需求。
建议:未来加大配置投入和培训力度
针对AED数量和密度的不足,建议有关部门加大AED的配置投入。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在大型交通枢纽及人流密集型场所陆续开展AED配置工作,政府也应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AED急救设施的普及,鼓励企业、酒店等单位自配设备。
其次,有关部门应及时为市民提供一份准确的AED分布“地图”。目前有关部门暂未公布AED的投放清单,建议有关部门开发小程序,精准记录AED分布地点,并实时更新信息,保证AED分布信息的准确率。
在AED使用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和企业相应增加AED使用操作的培训课程。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有数名工作人员表示不会急救技能也不会使用AED。因此,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应定期开展AED使用操作培训课程,让员工熟练掌握AED使用操作技能。
另外,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公众急救能力培训工作,普及急救知识。民调显示,有97.52%受访者都认为心肺复苏是一项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不少民众对急救有学习需求和学习意愿,基层单位、学校、机构、企业等可以与医学院校、红十字会等建立培训基地、开设急救课程,让民众掌握急救技能。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主持: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蔡正广 谢小清 李伟锋 涂长芳 实习生 宋可心 郑诗琪 张怡 庄泽纯 覃宏铮
摄 影: 南都研究员 谢小清 实习生 宋可心 郑诗琪 张怡 庄泽纯
数据来源: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广州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Knews、新华社
编辑:文轶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