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文明线路该怎么发挥本身的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2-13 20:22:19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专题提出

《风景园林》2019-10期中多位学者围绕文化线路专题展开研究(详情请见本期专题导读),为丰富本期的活跃度,特邀请本期作者和行业内其他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专栏讨论,望本期学者们的针对性的回答可为文化线路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参考。

专题主持人

林广思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刊副主编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其理论

[1]林广思,李雪丹,茌文秀.城市公园的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研究: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72-78.

[2] 任静,林广思.岭南大学校园规划溯源(1904—1938)[J].风景园林,2019,26(4):105-110.

[3] 简萍,林广思.城市绿地环境教育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19,26(2):111-116.

[4] 任家仪,林广思.中日“防灾公园”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概念辨析[J].风景园林,2018,25(4):110-114.

[5]林广思.风景园林设计拓扑布局法初探[J].风景园林,2017(9):113-117.

特邀嘉宾

(以姓名汉语拼音为序)

冯潇

博士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

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基础设施、风景园林数字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马向明

硕士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城乡规划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研究方向为线性开敞空间、区域规划

[1]马向明.绿道在广东的兴起和创新[J].风景园林,2012(3):71-76.

[2]马向明.今日之路 流畅之城[J].风景园林,2011(6):38-41.

邱衍庆

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理事长/广东省科协第九届委员/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研究和管理

[1]邱衍庆.以绿道功能开发促“成熟完善”[J].风景园林,2012(3):164-165.

任亚鹏

博士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景观建筑设计、传统聚落空间构成与保护、公众参与型社区营造

[1]任亚鹏,王江萍,李欣.海上丝路东海航线之濑户内海区域的景观振兴观察[J].风景园林,2019,26(11):38-44.

[2]任亚鹏,崔仕锦,王江萍.日本浅山区振兴策略调查研究:以越后妻有艺术节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2):41-46.

[3]任亚鹏,王江萍.关于西南地区苗族传统聚落中自然要因的考察[J].风景园林,2018,25(11):111-116.

吴隽宇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 / 本刊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徐桐

工学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讲师/城市保护与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

朱雪梅

博士 /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及利用、城市更新、历史村镇保护

问题一

林广思:

文化线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遗产保护类型,我们该如何解读文化线路的内涵?

嘉宾讨论

马向明:

文化线路是一类“跨地区线性文化空间”,是建立在区域文化遗产基础之上、体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为使用者提供学习体验和游览的空间。

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文化线路,一是文化线路的文化主题:文化线路“促进文化交流对话”和“推动文化旅游游憩”功能目的出发,通常会提炼出对传承地区历史文化价值有重要的意义、能体现区域内族群和文化流动,同时也是当前人们关注、感兴趣的文化容纳作为线路主题。二是文化线路的空间模式:跨地区的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大都相互分离,因此文化线路不同于传统的基于空间临近性来辨析空间关系和组织要素,而是从“关系空间”的视角出发,将原本分散的文化遗产点放到同一文化主题和历史发展链条下来认知,突出文化遗产点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关系;而在文化遗产资源点较为聚集、保护情况较好且对外展示游览条件较好的片区(可以称之为文化遗产集聚片),可与片区内的其他休闲游憩资源相组合,可构建长度适中、适宜观光游览、步行骑行品质较高实体游径,如下图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在跨地区的湾区层面,通过文化主题把分散的文化遗产资源组合起来;而在资源点聚集的片区,则可以用游径来串联资源点,成为人们体验文化线路的实体游径。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邱衍庆:

文化线路是体现文明发展脉络的“线性文化遗产”,通过实体线路将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资源串联起来,重现特定时期的人类社会活动轨迹,如京杭大运河与南粤古驿道等。但是,由于水运、马车等交通方式的式微,大部分的文化线路沿线地区都面临历史资源的“富裕”和经济发展的“贫困”问题。因此,文化线路不仅需要关注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修复,也需要关注沿线城乡治理的共建与共享。文化线路既是展示国家地域文化之路,也是以“共同缔造”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之路。

吴隽宇:

随着研究和实践,文化线路的内涵在最初定义的基础上持续不断的发展。自提出以来,基于历史过程中人类迁徙形成的跨区域、多维度、持续交流并反映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于动态系统的文化线路内涵不断拓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逐渐成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模式。

在理论方面,文化线路发展至今,已经不限于单纯关注存在或曾经存在的物质线路载体,而走向不强调时空中真实存在、但统一于同一精神文化的线路;通过文化线路在地性研究实践,使得文化线路理论和地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文化线路的内涵和外延;而通过文化线路特征的研究与判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以文化线路的视角把握当地的资源特征和文化内涵,从而赋予文化线路地域性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方面,文化线路起源于欧洲,自提出至今,在欧洲境内已经形成和发展了38条文化线路。文化线路思想传到中国,在中国语境下亦产生了许多结合本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研究。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跨区域、大规模的文化线路,区域文化振兴的南粤古驿道线路,近现代工业化的滇越铁路等多维度、类型多元的文化线路实践项目,亦帮助探索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线路内涵,使得文化线路内涵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有更生动的阐释。

徐桐:

我觉得要理解“文化线路”内涵,首先要有一个概念: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个封闭性的技术行业,而是随着时代变化,在时时反映时代思潮、价值取向的动态社会性研究领域。理解了这一视角,那我们就可将“文化线路”作为上世纪80—90年代国际遗产保护视野转换,从“纪念碑式、静态保护”转向“全球文化多样性表达、交流、合作”(见下表)后的结果。根据文化线路相关国际宪章所明晰的其遗产内涵,“见证沿线文化交流”当是其核心价值,这也是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时通常选用“标准ii: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 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7版)”的原因。

国际遗产保护从历史见证到文化性保护的发展简表

朱雪梅:

“文化路线”最开始出现于1994年马德里文化路线世界遗产专家会议,是对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的全新观念和方法。“文化路线”在欧美几十年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不仅保护利用好遗产,还促进了旅游、健康和教育事业,推动了城乡联系和发展。“文化路线”能够把各种各样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景观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突破了传统保护方式的孤立性和局限性,更利于全方位、整体活态的保护利用,是文化遗产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关联。

虎踞桥修前

虎踞桥修后

问题二

林广思:

文化线路沿线整合了多样的遗产资源,在保护和利用工作中面临哪些挑战?

嘉宾讨论

冯潇:

文化线路是一种巨系统,以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为例,其涉及领域有遗产保护、生态修复、农林经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风景建筑、地理信息系统等众多方面,项目所涵盖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复杂性已经超出了单一专业的限度,就需要通识型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的组织协调人,而风景园林师恰好具备这种能力。在我们的实践中,由风景园林师牵头,构建了一支由地理信息系统、生态造林、水土保持、建筑学、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多专业的专家团队,并且聘请当地长城保护协会、植物学和农村经济专家形成顾问团队。实践证明,通过从更宏观的视角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风景园林师完全有能力总体把控这种巨系统的发展趋势,综合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任亚鹏:

首先,如问题中所说“文化线路”中包含着众多不一样的遗产资源,这本身就具有不同于个体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如何将多个遗产节点有机关联,实现整体价值的层级提升,做好统筹策划与规划是其工作前提。再则,通过对世界各国的案例观察,可发现“文化线路”也被赋予了经济振兴、文化交流、文化复兴的使命,于此当中如何使其获得更为广泛的国际认可、社会认同是其展开各项工作的重点。此外,具体到一条线路的当前发展时,会牵扯到所在区域的社会各个阶层,权力、利益都将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利用中博弈,因此具有高度统合性且具人文关怀的操作模式、实施办法是展开工作的难点。

吴隽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线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线路除了整合文化遗产实体,还应致力于保护与活化沿线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欧洲莫扎特之路,通过沿线的广场、花园、旅馆、音乐厅和歌剧院等场所,整合了与莫扎特生平相关的艺术、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注重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展示。欧洲安达卢西亚路线在串联历史建筑遗址的同时,传播统一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图形艺术、美食、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拥有精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展示途径。但是国内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中,常常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渐式微的问题。非物质遗产传承体系的构建与传承人的培育是很重要命题,它们需要走向大众的机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而应该获得规划、旅游等多学科的关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与百姓生活产生联系。幸运的是,今天中国已经逐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行动,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徐桐:

我觉得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最大的挑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研究和管理。以丝绸之路为例,横跨东亚、中亚、西亚抵达地中海沿岸,国际遗产专家研究认定的空间廊道主线就达35000km,其保护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保什么”?经过30余年的实践,基本上国际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每一项文化线路遗产的起始点,也是最大挑战还是“明确其主题”,以及沿线那些物质遗产能够见证并承载这一主题。当然,我们大家能够想象到的,文化线路一般会跨区域、跨境,最少也会跨省,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也是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另一项挑战,不过,这也正是文化线路“搭建文化交流对话平台”价值、魅力的体现。

2014年,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南美六国(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庆祝 “安第斯山道路系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

问题三

林广思:

文化线路在古代承载了重要的交通、物质交流功能,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价值,以实现适应性发展呢?

嘉宾讨论

冯潇:

文化遗产作为遗产廊道的基础,历经时光磨砺,每一寸都弥足珍贵。在文化线路的实操过程中,应该对遗产保持尊重和谦卑的态度,并以遗产保护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每一步都谨小慎微,严格保证遗产本体不受干扰。

但是,单纯的保护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开发,才有可能真正发挥遗产的价值——唤活遗产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状态。在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规划中,让人最为感慨的,就是长城沿线淳朴的村民,这些戍边人的后代,正经历着农村经济的萧条,青壮年流失造成的家庭分裂等痛楚,他们的生存状态,时刻提醒着我,我们应该活的遗产,而这些活力是遗产和遗产周围的人共同给予的。

参与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建设的村民们

马向明:

Timothy和Boyd认为文化线路是建立在区域文化遗产基础上的骑行、步行线路,为使用者提供学习体验和游览享受。一方面,以文化线路这一“跨地区线性文化空间”为纽带,整合分散在各地区的文化遗产点,可以拓宽原有的孤立、静止的“点”式遗产保护观念,构建跨地区合作、政府社会专家多方参与的保护遗产平台和区域化、动态化的遗产系统保护模式。另外,借助文化线路整合跨地区的文化遗产及周边的休闲旅游资源点,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教育游学、户外游憩等多种方式推动跨地区文化旅游合作、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老城复兴。因此“文旅融合”是现代社会文化线路发挥其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邱衍庆: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南粤古驿道的规划建设,作为1913年前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和人员往来的通路,南粤古驿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它不仅串联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沿线5km范围内还覆盖了大量贫困村,“道”和“村”之间能够说是战略上“共生”、经济上“互补”、空间上“联动”、文化上“同源”的关系。因此,广东提出通过南粤古驿道建设带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以道兴村”工作思路,搭建起南粤古驿道这一文化线路在历史和现代、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桥梁。

南粤古驿道沿线经过大量的省定贫困村

任亚鹏:

“文化线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其价值不言而喻。但相对于固定的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文化线路”除在受外界影响下具有“他变”因素外,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存在“自变”的可能,即其具有开放性与动态性。换言之,存在于该种线路上的历史印记与当下活跃着的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共生的关联。因此在对于其保护、利用、发展等问题上应持有的态度当是积极且多元的,也应是多方并进的。如何使生活在该种线路上的人们承担起多于他处民众的责任,具体参与到线路的活化事务中,需要在提升他们的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

徐桐:

发挥文化线路的当代价值,往大了说,在当今文化遗产类型中没有哪一项能够像文化线路这样,担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沉甸甸的当代社会价值,文化线路作为文化交流的空间廊道,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绝不能仅仅建立在见证其历史价值的遗产载体本身,而应借挖掘古代区域间文化联系与交流的史实,复兴当代社会文明认同。往小了说,很多具体的文化线路仍活在其串联的沿线居民生活之中,保持其活态使用,通过保护管理手段,提升其服务沿线居民的功能是其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就像一条历史河流,曾经滋养了其流经的丰富多彩的大地,保护好这条古河道同时,维持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淌在其中,方是保持其勃勃生机的最好方式。

活态使用中的文化线路-米仓道(巴中段)

朱雪梅:

“文化线路”的整体性,是统筹跨时空跨文化跨学科的多元要素。一方面,涵盖我们所研究、继承和弘扬的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各类资源和素材的相互关联,特别是结合现代互联网等科技,可以将文化遗产与其他要素融合叠加产生更多可能和互补性。如广东省开展的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活动,就是利用文化线路与绿道、古村具有的空间属性一致性、功能内容互补性、精神需求共享性和产业提升联动性,将沿线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村落和城镇进行有效连接,并通过引入大众体育活动、文化创意、产品互联网推送等等,不仅保护活化了沿线遗产的价值,还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实现了古驿道价值的当代重塑。

梅关古道关隘

汕头樟林古港红头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