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都知道二王父子俩的异同你知道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2-17 01:03:28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书法这门艺术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感悟,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爹,但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追求是不相同的,书学史上也是众说不一,褒啊贬啊从来就没消停过!

尽管李世民竭力推重王羲之而降低王献之,但从历史上证明,也不能阐明王献之书法成果赶不上他爹王羲之。那么王家这爷俩在书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1、“内恹”与“外拓”

“二王”在技法上的特色,书家往往以“内恹”与“外拓”标明。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撅’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撅、外拓来差异“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正“内撅”,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撅、外拓”的含义,“内撅”是骨(节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便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描述,放纵意多,收敛意少(拜见《二王法书筲窥》)。用“内撅”、“外拓”虽可阐明“二王”书艺上钩:多不同处,但也不能包括全部,细察也未必非常科学。大王能“内撅”也能'外拓”,当是“内撅”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撅”,当是“夕卜拓”为主“内撅”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搬运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撅’,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我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2、技法来历不同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曾述自己观点并批判米芾见地:“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人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拔苗助长。”今人侯镜昶以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于笔源于篆,此见地值得商讨。侯氏以一语归纳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色及根由: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沦钟王真书和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首要来历,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熏陶融铸,开展成各自的体势。

王羲之·初月帖

3、草书联绵不同

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局势上打破章草的切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开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打破王羲之联绵形式,成为更多字的贯穿,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拜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结一种“破体”的发明。

王献之·鹅群帖

4、骨势不同

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通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撅、重节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曾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听”;“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逝世,若再能锻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佳境。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

5、媚趣不同

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相同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爽快,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瓘《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饰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一起也指也王献之“时有败累,不管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勿门趣,因而曾有人谴责,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瓘也说他“有女郎才,无老公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年代风气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献之之媚在活动跳荡中、在险恶放逸中出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6、艺术哲思不同

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维,首要体现为中和,在多种敌对要素之中谐和一致。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血等)方而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量、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威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打破其父草书形式相同,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动其父的发明思维,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地。项穆也以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7、书体不同

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貌。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巨细错杂,也显现自在不拘的特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和《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类似。”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献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人圣,筋骨严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发明杰出,《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辟、立法,为后世建立厂模范。而王献之内行书上虽也颇有奉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标准,其凝练、器宇、才华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色,羲之彪炳不群,颖慧此道,除繁就省,创建厂新草准则,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

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浪费,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竭力豪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沦书漫笔》)黄庭坚《山沟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果耳。所以中心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平的点评,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降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寒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谨,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枋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笔墨之病欤!”唐太宗的评沦彻底倾向于王羲之一边,但从著作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奇哉!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