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轻人超前消费有救吗?专家说:正常,但应完善信用惩戒
核心提示:近年来,年轻人未富先“负”,正在成为社会显性话题。这种超前或过度消费导致的后果背后,存在诸多社会隐患。如何有效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多位法律专家及行业从业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某金融平台的借贷产品。 记者 庄德通/摄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庄德通 报道
“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不久前,这一某网络综艺的辩题迅速登上热搜。面对这一“灵魂叩问”,很多年轻人或许会给出一个相对理性的答案,不过转身网购时,仍会选一个分期付款。
近年来,年轻人未富先“负”,正在成为社会显性话题。究其原因,不仅有人们消费观念转变,也有着分期支付、信用卡、网贷等平台的推波助澜,以及监管不力带来的诸多隐患。
严重的是,过度消费的恶果也在显现:大学生深陷“套路贷”“裸贷”泥潭,利滚利最终欠下巨额外债;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成为“老赖”,甚至反利用各类不合规借贷平台借款不还……
当代年轻人过度消费问题如何破局?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正常采访了多位法律专家、律师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狙击”年轻人的网贷应进一步规范
年轻人过度消费,近年来引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无力偿还带来的高负债。而前几年迅猛发展的“套路贷”“校园贷”以及其衍生的“裸贷”等不良贷款产品的出现,无疑加快了这样的进程。
“2016年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出台过《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但受限于一方面只是部门规范文件,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责任追究机制,并未起到实质加强该类产品的监管作用。”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姜彦杰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另外,还有大量贷款平台打擦边球,以“回租贷”“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形式改头换面,以极低的贷款门槛和高利率,在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中间推广。
“一方面,青年群体对高额消费负债的还款能力和风险把控均有不足,容易导致较高债务风险;另一方面,高负债形成的还款压力和信用评价均会对正值创业和工作大好年华阶段的青年群体产生负面压力;另外还会助长青年群体的不良消费观和金钱观。”谈到过度消费带来的影响,姜彦杰表示。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任海涛则认为,除了前述影响外,许多年轻人无力偿还借贷,其还款压力必然转嫁到其家庭,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基于以上种种,对这类“狙击”年轻人的网贷产品该怎么样治理,各方提出了诸多建议。
姜彦杰认为,此类借贷产品也应一分为二来看。他表示,有一部分贷款产品,在签订合同时,首先就利用隐瞒和模糊合同条款的方式,诱导或主导年轻人奢侈消费,应该坚决取缔。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些对青年人的日常消费和创业帮扶的产品,应当支持并帮助其良性发展。”姜彦杰说。
他解释说,对于还款能力较弱的普通青年消费人群,设定奢侈类消费贷款,就是变相鼓励信贷风险,但对于认真工作或积极创业的青年人给予信贷支持,不仅能够帮扶青年生活改善和创业就业,更是发展青年良性消费信贷的基础。
对前述贷款产品,姜彦杰认为,应当加强“分类、分级监管,事前、事中规制”。
“分类”是指对贷款产品应当分类监管,出台相关法规限制大额奢侈性消费贷产品,对类似信贷产品的合同条款应当严格审核并规范,杜绝隐瞒和模糊有关合同条款情形,并积极引导鼓励小额日常消费贷及创业扶持性贷款产品。
而“分级”则是指对贷款产品的机构或平台,应该实施更加严格准入门槛并分级管理,并按照贷款用途和金额分级,适用理财风险测评和教育前置规定。
“事前规制要侧重在贷款产品发售上事前实行审批制,不让贷款产品跑偏走样成为奢侈消费高负债的‘帮凶’。”姜彦杰说。
而在事中规制层面,姜彦杰认为,在网络借贷日常监管中,要加强数据监测和信用风险提示,并坚决打击各借贷机构利用个人隐私信息及粗暴催收方式来进行追债,避免青年大学生因错误认识和理财知识欠缺而产生畸形的高负债压力和负面信用评价。
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主任咨询师范春飙考虑的则是,鉴于监管层面存在巨大风险,除了银行等正规机构外,不宜让第三方机构涉足针对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借贷业务。
“如此,就对银行等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量满足刚毕业的年轻人流动性需求,推出更多正规借贷产品和优惠政策。”范春飙说。
分期支付等产品应明确风险提示
虽然非法借贷造成的危害巨大,但“入坑”的年轻人毕竟还是少数。
一个更明显的现象是,除了信用卡消费数额与日俱增外,很多年轻人还养成了使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或者其他中小型分期支付或者提前支付产品的习惯。
此类产品的出现,无疑给人们购买暂时无力全款支付的商品,提供了便利。但是长远之下,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
“类似‘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大平台的分期支付产品,本身还是比较正规的,它们更相当于门槛较低的信用卡。”范春飙表示。
不过,他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同种类型的产品出现的问题是,没有做到足够的风险提示,或者有意模糊重要条款,只告知还款金额,而对利息、利率的规定则没有明确告知,造成用户无法获知自己经济状况的全貌,盲目消费。
“所以,分期支付等平台在风险提示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范春飙说。
此外,姜彦杰表示,在监管层面上,监管机构还应当明确,分期类产品为借贷合同关系,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并且明确禁止该类产品做违规粗暴催收,杜绝该类产品中肆意扩大个人隐私信息和信用惩戒的侵权式捆绑风控。
另外,有关部门还应完善有关立法和监管机制,特别是对部分平台方违规推出的分期产品中的个人隐私信息侵权、合同欺诈,甚至合同诈骗情况要加大监管力度并出台专门法律规范。
此外,分期支付类产品目前还存在的一个争议是,其还款费率是否过高?
对此,姜彦杰介绍说,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均是持照金融机构的产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通知》(银发[2004]251号)规定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的利率不再设定上限。同时,这些平台的购物分期适用了费率而不是利率,通常也不受金融机构利率限制。
“至于费用是否过高,一方面是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这些产品等互联网便捷成本及信贷风险成本要综合考虑,不应与普通银行信贷产品直接对标评价。”姜彦杰说。
应设置完善灵活的信用惩戒机制
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虽然超前消费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不过多位专家学者均表示,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在建议层面,各方都提到了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问题。
福来战略品牌营销咨询机构研究总监张正表示,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不再像老一辈一样热衷储蓄,而是更喜欢透支消费。
“如果在一个诚信体系完善的社会当中,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都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不涉及道德,也不涉及违法。”张正说。
范春飙也认为,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整体负债率并不高,但是就年轻人群体的负债过高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由于一些不法借贷平台,通过降低贷款门槛、设置误导性条款等手段,诱导年轻人借贷,需要法律的规制,以及多方共同施策。
“社会舆论的呼吁,学校的教育,家长的规劝等举措多多益善,但关键还在于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备和借贷公司的诚信、规范经营。”张正说。
他认为,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应该将所有借贷类产品纳入征信体系,对个人还款能力进行整体性评估,或设置借贷数额的整体上限。
范春飙则认为,当下市场上存在着海量的借贷类产品,每种产品都相对独立,借贷额度也不一样,客观上为年轻人“拆东墙补西墙式”借贷提供了便利。另外,与“花呗”“白条”等产品相比,信用卡的授信额度实际上更高,也很容易产生借贷太多无力偿还的情况。
在学校教育层面,范春飙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接受的金融风险教育还远远不够,应在大学阶段予以加强。
任海涛则表示,从现实角度来看,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贷款机构在贷款申请环节仅仅是形式上的审核,没有做到严格把关,盲目放贷。事实上,对以创业、正常消费等为由申请的贷款,应该合理监督其用途,如发现异常,及时停止借贷。
另外,由于年轻人对自身还款能力以及风险把控力不足,给年轻人一定的容错机会,也成为共识。
“制定有关规范借贷风控和违约责任处理中,要设置更多的信用惩戒机制,同时设置更多更灵活的‘不良信用数据更替’或‘不良信用记录弥补方案’,以便能达到‘惩罚’和‘教育’的平衡。”姜彦杰说。原标题:年轻人过度消费如何破局
【民主与法制时报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