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前几天春蕾热了现在你该镇定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2-21 19:31:09 来源:自媒体 作者:BottleDream

原标题:前几天春蕾热了,现在你该冷静了

今天想和你聊聊,一个可能你觉得已经「过时」了的新闻。

两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春蕾事件,我猜现在你的朋友圈里应该没有几个人提了。这件事是这样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春蕾一帮一助学」项目在资助的一批次 1267 名高中生里,有 453 名是男生。因为春蕾计划针对贫困地区失学女童而设,这消息一出,「诈捐」、「骗捐」的质疑声不断。

其实这件事刚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很想聊聊,但说实话又很犹豫。

因为在信息混杂的风口浪尖,担心说什么都有失偏颇。但事件不断发酵的同时,又有不少「网络爽文」开始被疯转,争抢着煽动情绪,引爆转发流量。

这好像已经是近些年来,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了:比起「真实客观」,流量更被看重,反正热点来得快去得快。

于是我们决定「慢」一点,在你注意力可能要被下一个热点转移的时间,再跟你一起回头看看这件事。

我们收集和采访了多方声音,提炼几点从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

希望和你一起练习

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

可以怎么样更加批判性地思考

来自插画师@ aka Kata

“它其实是一个公益项目

设计、执行、监管、运营等

的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胶卷

曾深入过中国宁夏、四川的偏远山区的公益项目

由于各方面很复杂的原因,在国内现在有些基金会做的实质性的工作是把募来的钱按照合同和规定转账给真实执行项目的机构,转账后要求执行机构提供相应的执行报告。

如果去看看基金会配备的人手数量,你就会明白这个监督的力量的微弱。

所以最近大家热议的这个事儿,它其实是一个公益项目设计、执行、监管、运营的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但如果深究下去,这次爆发的事情背后更深层次是否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理念在作祟,我想肯定是有的。

“很失望,

但也不希望我们大家完全失去信心。

最重要的是不希望伤害到

最需要被帮助的春蕾女孩们本身。

@阿悠

女性品牌创始人,与春蕾计划合作2年

我们是一个女性团队创业、服务女性用户为主的品牌,从两年前开始支持春蕾计划,不仅捐款,也深度结合公司理念和用公司资源做了很多公益宣传,包括文章、社群和线下活动等等,甚至有在筹备明年99公益日合作推出联名设计产品。

我和合伙人去过妇联大厦的儿基会春蕾办公室开会,我们用户也跟着去过乡村探访陪伴,接触到的都是切实需要帮助的贫困女生,这些都考察了,我们才一直不遗余力在帮春蕾。

来自插画师@Francesco ciccolella

所以当春蕾的新闻爆出来最初我们是震惊和不相信的,还在合作对接群建议他们迅速回应和辟谣……但后面的声明和披露都表示,这是事实。慈善基金专款专用是底线,错了就是错了。在作为捐款人的愤慨之余,我们的感情也很复杂。一方面还是支持春蕾计划的初衷,最重要的是不希望伤害到最需要被帮助的春蕾女孩们本身,也不愿看到30年来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努力都被抹杀。但另一方这是我们背书的项目,也要承担对我们用户的责任,去监督和督促春蕾给出交待。

在过去的合作的接触当中,我们也确实发现他们挺不容易的。总部人手有限,要对接全国所有受益人、合作执行机构、志愿者、不时打电话来质询的捐助人、学校、政府、合作企业……不太会宣传公关,吭哧吭哧坚持了30年,毁于一旦,令人唏嘘。

如果是我决定,肯定会正面道歉和整改,但我也理解公益项目背后运营的复杂性,甚至理解那个仓促声明失败之处背后的苦衷,也许有些事情不是他们团队能决定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选择以理性批判的态度,站在春蕾合作伙伴和战友这一边,但无论如何,明年的募捐和宣传都令人担忧。

“希望基金会能够吸取教训,

改善内部管理。

@栗子

前春蕾计划传播运营者

最近看到这些信息是难受的。我之前在的公司,刚好承接了春蕾计划在腾讯公益上线的筹款项目,2018 年期间,我参与负责了筹款传播、春蕾计划公众号运营等工作。

这次被曝光有问题的,是在支付宝公益平台的「春蕾一帮一助学」项目,根据我当时工作的情况,春蕾计划在不同公益平台上线的筹款项目,在内部是由不同部门负责运作的,如果就此否定春蕾所有的助学成果,也有失公允。

但要清楚,无论哪个项目,都是春蕾,都是儿基会的,没有谁可以撇清关系。希望基金会能吸取教训改善内部管理。在这个社会公信力日益缺失的年代,大的基金会更应该更把关好每一分善款使用,在行业内做好表率。

“体制一层层往下推行的项目,

本身就不是真正的社会性别项目,

缺乏自己坚持的理念和性别敏感评估体系。

@米米

长期关注和推动性别平权议题

独立写作者和社会创新项目设计师

公众的主要愤怒点主要是在这个项目里自己的意愿被忽视了,资金被项目随意安排,本来自己的意愿是帮助女童,但却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资助了男童。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公众的焦虑很多地在于「我给出的资助有没有真正到达应该受到帮助的人手中。」而这个焦虑一次次被引爆。

最大的原因是这些项目也缺乏真正的自主权和在地的工作基础,这些走体制一层层往下推行的项目,本身就不是真正的社会性别项目,缺乏自己坚持的理念和性别敏感评估体系。到了地方上,需要与地方干部教育局校长合作,可能也要照顾他们的诉求,否则项目推行不下去。

在这样的一个系统里,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人们对公益项目的现代性需求和陈旧的体制运作之间的矛盾。

“公益项目目的

一旦确定不能轻易变更。

@金锦萍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其实,儿基会和网友的争执并不在一个焦点上:网友(包括捐赠人)在意的是公益项目目的的变更,而儿基会解释的仅仅着眼于受益人范围的变更,却没有意识到这里受益人范围的变更已经构成对于公益项目目的的变更。

殊不知,公益项目的目的一旦确定不能轻易变更,因为只要项目所针对的社会问题尚未解决,那么公益项目还是具有相关性的,并应该一直坚持下去。除非公益项目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公益项目的目的已经无法实现,或者目的实现已因情势变更违反法律和法规或者变得极不经济时,才能够准确的通过特殊程序进行变更。

为什么不能随意变更公益项目的目的?

其一,公益项目目的是一个公益项目的灵魂,贯穿项目始终。

自立项开始,公益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得符合其公益目的,无论是劝募、项目实施还是评估,公益项目目的一直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考量因素。所以我们才会提出来,公益项目的实施过程也要与目的相吻合,而不能仅仅关注结果。为何环保理念的倡导者因为乘坐“零碳排放游艇”横渡大西洋去美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的行为遭受批评?因为她倡导环保出行却制造了更多的碳排放(她的团队为了返还该游艇,乘坐飞机抵达纽约并将这艘游艇运回欧洲),这正是手段方法与目的不符的体现。蕾计划」本来旨在矫正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问题,当其实施项目将受益人范围扩展至男童时,已然违背了该公益项目的目的。

其二,公益项目目的是捐赠人认同的理念与途径,是捐赠的基础。

无论是立法还是实践,都强调要尊重捐赠人意愿,因为捐赠人意愿是所有捐赠的起点,也是捐赠得以持续下去的基础。捐赠是指财产的拥有者将其自己拥有合法所有权的财产无偿地奉献出来,用于她/他认为最值得的地方。所以任何捐赠者拥有以下自由:选择是否捐赠的自由;选择向那个慈善组织捐赠的自由;选择向哪个公益项目捐赠的自由;选择捐赠多少财产的自由;选择以什么方式捐赠的自由……这些自由都源于捐赠者的自由意志。也唯有尊重捐赠者意愿,方能在没有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约束的情形下,使其乐意捐赠。

公开募捐项目的方案需向政府部门备案并向公众公开,公众根据募捐方案和劝募文案来确定是否给这个项目捐赠。一旦做出捐赠,那么募捐方案和劝募文案中的内容会构成确定捐赠人意愿的重要依据。所以不要为了劝募效果而夸张或者隐瞒某些内容,否则当真实情况与方案(文案)中地内容不吻合时,公众会产生遭受欺骗地强烈愤怒,并进而产生对于公益项目、慈善组织乃至对于整个慈善界地不信任。

“看上去教育公平问题有不错改善的今天,

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应该怎么进化?

@KK

15年助学NGO义工

在我的公益经验里,10多年以前,大凉山当地的小学到了六年级,经常是整个年级就剩下2-3个女生,初中可能三个年级就剩下10几个女生。

但从2016年开始,我再去当地的学校,发现无论小学还是初中,男女比例都合理了,接近1 : 1,所以像女童班和初中女子班这样的项目,已经不再具有现实的立足点了。

那么,这是不是就能说明当地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已经很不错了?

可能比十年前略好了点,起码理解女孩子也能读书这件事了。但是,不平等的表现其实还是存在,只不过换了种样子——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家长会把男孩子送去西昌,或者周边的会理等教育条件好的县去借读了。那么女孩子就留在本地读书。

面对这种新的不平等的表现,要如何去设计公益项目呢?

这是其实是个很大的考验,看起来有两个办法。

简单粗暴的,给钱让女孩子也出去读书。但是这是很荒谬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做公益,是为了把一个的基础教育生源给掏空了吗?第二个办法,就是帮助当地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这两年当地也开始有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的卫生管理、性教育、图书、体育、音乐等关于素质教育的东西。但是总体感觉是很无力的。因为当地的教育水平低,是一个特别宏大的命题。公益组织的力量在这种宏大的命题之前,是很薄弱的。

这种转型是相当困难的,原来的给一些「小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无法解决了,门槛低的公益项目需求在消失,公益组织要怎么办?

新的公益项目类型,需要的不仅仅是钱,对公益组织的能力要求变得非常高。而且新方向不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时间去试错、摸索,但是团队还要活下去啊。而愿意资助公益团队去开发「新项目」去试错的资助人,或者说大环境,是极其罕见的。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我觉得应该从在一个点上(地理上的一个点,或者领域里的一个点)做深耕突破,像是光诗歌、有为图书馆等等创新项目,可能是未来的希望。

NGO 的力量是有限的,宏大局面往往不是NGO的擅长。但是满足精细化的,个性化的需求,恰恰是 NGO 能做好,而「大钱」做不到的。

来自插画师@aka Kata

最后再分享几个亲测实用的小技巧:

/ 信息靠不靠谱

怎么更好更快地判断?/

作为一个信息接收者,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作为一个信息传播者,如何提高自己的靠谱力?

1、如果该信息在新闻网站、问答网站上没有作者名字,或者作者只是一个ID,没有更多信息,那么这条信息不建议采信。

2、如果在公众号上看到了某作者的文章,可以搜索这个人的名字或者查看历史信息,看看作者协作内容和类型。

3、如果是知乎上的作者,可以看看对方关注的内容和发表过的言论,从而判断作者写作动机。

4、能够短时间内强烈引起你情绪的内容,无论是愤怒还是感动(前者比较多),建议谨慎对待这则信息,先去看作者和搜索里的核心信息。

很多时候,抛观点太容易,所以要求我们拥有辨识观点的能力,学会注意观点背后的推导逻辑和支撑的事实。

/ 公益捐赠

怎么选?/

1、在决定捐赠之前,尽量仔细看项目说明,尤其是注意看项目预算、项目资质说明等信息。

2、对项目发起方做更多了解,除了项目筹款页面本身,还可以去找找看他们的官网、社会化媒体等,看他们的过往项目记录、项目进展披露等,思考发起方是否有能力执行项目,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上不诚信的行为。

3、阅读项目当地的新闻,资料,核实情况是否一致,了解媒体的报道是否失真,当地是不是真的存在项目的执行的阻力。

作者:晓婷

编辑:麒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