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初心如炬照清流——记向东渠引水工程的领导者李文庆
李文庆白叟叙述当年故事 沈昊鹏 摄
云霄、东山大地上,一条85.81公里的“人工长河”——向东渠,飞架山海之间。这座上世纪70时代竣工的民生工程,留下劈山跨海愚公志、造渠抗旱众人心的传奇。
饮水思源,后人称颂向东渠、歌颂向东渠,更感念工程领导者李文庆,亲热地称他“老书记”“老政委”。
冬至前的一个午后,记者在福州见到了这位已是鲐背之年的白叟。
他神态吉祥、精力矍铄,却自带威严,一身板正的衣装透露着一丝不苟,数小时的沟通,一直保持着武士的笔挺坐姿。
“劳绩是公民的,向东渠是老大众制作的。”一聊起向东渠,白叟思绪飞扬,带着咱们回到那段热情焚烧的年月。
在为民汲水的进程中,他饯别着初心
李文庆是个地道的山东汉子。1927年,他出世于山东威海乳山,年轻时参军入伍,随部队征战大江南北。1969年末他受命调任云霄县人武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党的中心领导小组组长,1971年中选云霄县委书记。
云霄,这个诗意的地名并没给李文庆留下夸姣的第一形象:春旱严峻,禾苗插不下去,连日子用水也没有保证……
“三天无雨火烧埔,一场大雨变成湖”。千百年来,云霄“十年九旱”,且旱涝不均,因漳江南区水位低,无法灌溉农田,广大大众“守着漳江种旱田”。
终年盼水,给大众刻下深深的痕迹。在马铺乡宝石村,五六十岁以上的乡民多半姓名都带“水”字;佳洲岛大众仍然记住“吃‘牛粪水’过日子”的往事。
现年78岁的吴文理,曾是李文庆身边作业人员,对当年春旱形象颇深。大众大清早就排队打井水,妇女们则利用到溪边洗衣服的时间,趁便挑两桶水回家。
看到大众用水不易,李文庆很不是味道。
1970年4月,李文庆参加了龙溪区域在东山县举行的抗旱会议,让他对大众的期盼有了殷切的领会。
东山,谷文昌同志从前作业过的海岛,虽然现已脱节风沙暴虐,但淡水仍然奇缺,打了成百上千口井,提上来的水仍是有一股咸涩味。
漳江水不能白白流入大海!李文庆坐不住了,“不替老大众处理困难,那要咱们来干什么?要共产党来干什么?”他招集云霄县领导班子和水利干部深化调研、科学证明,决断做出筑坝建渠引水的决议计划。
这一斗胆幻想,让云霄县委宣扬部原副部长张待德钦敬不已:“‘为民汲水’像一把尺子,考量着不同时代干部的职责和胆略。”
特别时代,建造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谈何容易?
建渠音讯一出,对立之声骤起。
质疑者有之。李文庆把水利专家请来,逐项证明,用科学依据消除咱们疑虑。
悲观者有之。李文庆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咱们,方法总比困难多,不等不靠,锦衣玉食。
说风凉话者有之。李文庆一语道初心:“处理缺水问题,这是专一的出路。为公民服务,我义不容辞。”他乃至立下“水不过东山,向东渠不算成功”的誓词。
思想解放了,一致凝聚了,云东两县大地上从此有了这样的壮丽局面:百里山野红旗飘荡,生产队自搭工棚、自办膳食、自计工分,5万多位建造者自带东西、自带口粮、自带铺盖,昼夜奋战在荒郊野外的工地上,一钎一锤、肩挑锄挖,移山填壑、拦河截流。
“只需为了大众利益,再难的事也要办,也一定能办妥!”李文庆如是说。
在事必躬亲的实干中,他赢得了民意
“老书记事必躬亲,表现了共产党员的本性。”谢鹏志当年参加了工程建造,现在致力于向东渠精力的宣扬,建成了云霄向东渠精力纪念馆,并担任馆长。
1970年9月17日,向东渠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全线打开后,资金之匮乏、物资之缺少、资料之难寻、器械之粗陋,超乎幻想。
李文庆在回忆录里写下“纵然历经风雨,我也义无反顾”。
为了赶进展,李文庆简直天天都在遍地工地奔波,天不亮就上山,正午和咱们吃大锅饭,回到家已是天亮。
长渠一米一米地前进,李文庆身体却开端吃不消了。身边人劝他留意歇息,他谢绝了:“我是劳作公民子弟,只需有事干,就精力着呢。”
有一次在开会作陈述时,李文庆心脏病突发,经一番抢救才脱险。可一走出医院,他又当即投入作业中。
1972年新年接近,上窖段倒虹吸管施工正值要害时期,罢工无疑会影响进展。干部们发愁,李文庆站了出来:“走,上工地,为咱们打气!”
岁除夜凉风刺骨,工地上热闹非凡。副指挥吴荣金特意开了一瓶酒,与工地上的人共享。回忆起这些,李文庆说:“那是老家山东的酒,味道到现在还忘不了。”
李文庆发起亲力亲为。当年的指挥部政工组组长曾祥生,清楚地记住一个细节:上工地时,李文庆总会在自行车后座驮上一包沙子。有一次路经莆美小学,学生们看到了纷繁仿效,一个个用书包装沙子参加运沙队伍。
在李文庆的带动下,从社场党委书记到大队党支部书记,个个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作。工程干了三年,咱们在工地上度过了3个国庆、3个元旦、3个新年。
工程要“又好又快”,要害要有技能支撑。其时云霄有300多位下放干部,其间不乏水利工程师和技能员。李文庆顾不上他们头顶着“反抗威望”的黑帽,请他们“出山”,让他们施展才华。
老书记的勇于担任,让咱们群情振奋,“愿尽所能,为向东渠出把力。”事实证明,李文庆的挑选是正确的:向东渠建造中难题不断出现,图纸一改再改,工程量再三加大,正是依托这批专业技能人员,才干啃下“硬骨头”。
1973年3月12日,向东渠建成通水。尔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向东渠饱尝住强台风、大暴雨等多番检测,保证了云霄、东山两地用水的安稳。
本年岁末,云霄百日无雨,但向东渠仍然清水长流,山野仍然满目苍翠。
在遵规守纪的言行中,他保持着本性
芗城区公民新村小区,一间缺乏20平方米的茶叶店,店东李晓梅忙着接待客人。
李晓梅是李文庆的小女儿,1990年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结业后,分配至漳州市印刷总厂从事规划作业。2000年工厂倒闭,32岁的李晓梅下岗了。自认为有规划经历的她,向李文庆提出到校园当美术教师的志愿,期望父亲出头找联系。
不料,父亲当场撂下话“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让女儿自找出路。
“父亲一辈子从不为私事求人,他最常说做人要光明正大、清清白白。”创业成功后,李晓梅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
情与理,公与私,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李文庆心如明镜。
1973年10月,美国学者访问团成员高英茂来到广州,提出想见下放云霄乡村的父亲高先进。高先进是台湾籍,历史背景杂乱。云霄外事组同志很尴尬,向县委书记李文庆报告。“儿子要见父亲,理应满足。”李文庆答复,“白叟没有路费,咱们咱们能够借给他。”
对自己,对家人,李文庆却反常的严苛。
身为“当地官”,下乡调研,他给自己定了规则:自带粮票、自掏饭钱。身为父亲,日子朴素的他,对子女定了规则:不能穿戴太花哨。
因作业需要,李文庆和妻子终年异地分家。3个儿子出世时,李文庆都无法陪伴在妻子身边。1972年的一天,患了急性阑尾炎的妻子要动手术,医师急着找家族签字,却见不到人影。等李文庆连夜从向东渠工地赶到医院,手术早已完结。
“她这辈子吃了许多苦却从不叫苦,我现在还很内疚。”再次谈及去世多年的妻子,李文庆不由得呜咽,眼眶湿红。
在子女生长记忆里,每年岁除围炉,也是一场“家庭民主日子会”。
“本年做了什么?”“读了几本书”“有哪些要改善的当地?”……李文庆顺次问询子女们作业学习状况,有时还摆上一台录音机记载。若是“报告”唐塞,他立刻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样的“会议”,陪伴着四个子女长大成人。
“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咱们。”三儿子李晓方说,“他便是咱们精力家园里的向东渠。”
文字:闽南日报社记者 吴鹏举 陈岩 吴静芳 通讯员 王一雄 叶亦武
拍摄:沈昊鹏
相片供给:谢鹏志
视频:李立平 杨珺
修改:徐世庆
来历:闽南日报
本期修改 @徐世庆 | |
mnrbwx | |
zznewscn | |
sjzz0596 | |
闽南日报小记者 |
职责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