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3年,全天24小时候诊,这位海岛健康“女神”的故事感动无数人……
手持一把手电
身背一只药箱
她用并不太健壮的膀子
挑起全岛居民的健康重担
33年风雨无阻
33年不离不弃
33年她把行医的脚步
踏遍了吉钓岛的每一寸土地
她便是
“全国品德榜样”
“最美村医”
王锦萍
“海岛健康行”收官站为什么选吉钓岛,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座岛上有王锦萍医师。
登岛后,福建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江登峰、福建省卫健委宣扬处副处长黄新珠、福清市卫健局、福清市计生协、福建卫生报领导等一行,造访了王医师在岛上的诊所。
那是一间不超越15平方米的石头房,屋内暗淡,整天开着灯,并且很湿润,王锦萍医师因而患上风湿关节病。王锦萍告知咱们,诊所的房顶还从前由于飓风被掀翻。
诊室内分为里外两间,外间诊室的柜子上摆放着一些根本药物和治疗设备,墙上张贴着健康科普宣扬标语。
里间则是一个简易的“外科手术室”。
她是岛上仅有的村医。曩昔的33年里,王锦萍医师据守在这石头房诊所里。岛上的每一条路、每一处房子,她都了然于胸;岛上的每一个患者,有何病史,她都铭记于心。
吉钓岛坐落福清、长乐、平潭交界处,岛上的吉钓村,面积只要0.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过400人,吉钓岛上的大部分年青人都挑选外出肄业、打工,留守海岛多半是老年人了。
船是乡民出行的仅有交通工具,一旦气候恶劣,渡轮就得停运。海岛彻底成了一座孤岛,因而村医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个人建起卫生所
王锦萍是土生土长的吉钓岛人,对岛上乡民们弹尽粮绝的日子感同身受,13岁那年,妹妹高烧不退,上吐下泻,可是岛上没有诊所和医师,只能苦苦熬到天亮再搭船到彼岸的卫生院救治。
1986年,王锦萍从福清卫校结业后,本能够留在乡镇作业,可是由于受从医的叔叔一句“你生于海岛,岛上弹尽粮绝,需求你回岛为乡亲们服务”的影响,让她决然挑选了回到岛上作业,卫生所就设在王锦萍家的一楼。
当年的海岛上全赖柴油发电机供电,一般晚上八九点就停电了,照明主要靠煤油灯和蜡烛,一到晚上四处一片乌黑,王锦萍医师曾无数次在夜里出诊时跌倒,有一回乃至摔断了三根肋骨。
但即便这样,回到岛上一天没躺安生,咬着牙忍耐钻心般的痛苦,她也还坚持出门给一位肿瘤术后的患者挂瓶。
吉钓岛卫生所没有外部资金投入,只能靠王锦萍自筹资金购买医疗设备,乃至当起了“搬运工”,“镇上的医药公司只担任将订货的药品送上船,抵达吉钓岛码头后,100多斤重的药品就得靠我自己挑回卫生所。”王锦萍说。
吉钓岛路陡,挑担走路非常费劲,曩昔没有码头,落潮时,船无法泊岸,还得趟水到船上拿药品,冬季海水寒冷刺骨,终年挑担,不只家里的扁担都磨光了,还让王锦萍烙下了风湿关节骨痛的病根。
她的药箱成为乡亲们的120
多年来,王锦萍精心照料着岛上白叟们的健康,而白叟们也像依靠自己孩子相同依靠着她。
“有一次我恶作剧跟乡民说,我要脱离这儿。白叟当场就急哭了,和她说‘你要脱离,咱们就只能等死了。’”王锦萍说。
作为岛上仅有的医师,她不只要给乡民治病抓药,还要担任村里的接生,从1986年到2001年中止家庭接生停止,她在岛上亲身迎接了200多个新生儿,没有一例意外。
1988年阴历十二月十五日的一个夜晚,一阵短促的敲门声,把刚入眠的王锦萍叫了起来,原来是一名嫁到村里的贵州籍产妇难产。
王锦萍当即背上药箱出了门。刚到产妇家中一看,婴儿的脚都现已出来了,母子俩随时有生命危险,状况非常紧迫。“其时现场乱糟糟的,我就大吼一声,不要哭,不要乱,去烧水……”
在王锦萍的紧迫救治下,孩子顺畅出世。
但是,婴儿的啼哭声迟迟没再次出现,并且全身发紫,没有一点气味,王锦萍不抛弃,不断地敲打婴儿,给婴儿做“人工呼吸”,通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孩子活过来了。
30多年从来没出过远门
常年据守在孤岛上,王锦萍觉得最愧对的便是家人。
儿子9岁时到福清市上学,家人期望王锦萍一同去照料孩子,她却狠决然,给儿子办了寄宿手续,自己依旧守着海岛卫生所。
前几年,儿子和老公外出经商,让王锦萍同去聚会,她仍是拒绝了,留在了岛上。由于卫生所还没有接班人,岛上乡民要是没有医师,小病就可能拖成大病。
关于王锦萍的支付,岛民都很感谢,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正是由于对岛上“亲人们”的顾虑,30多年来,王锦萍从来没出过远门,最远只脱离吉钓岛80公里,并且根本当天往复。
现在,王锦萍睡觉都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就怕听不到声。
33年来,
王锦萍靠着一个药箱和一双脚,
走遍了海岛的每个旮旯。
她期望
未来能有更多的医师到海岛来,
做海岛乡民的健康“守门人”。
END
修改:乔一
福建卫生报记者:张帅
责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