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给我一片沙漠还您一片森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2-31 21:45:15 来源:自媒体 作者:文冠果

原标题:给我一片沙漠 还您一片森林!

马成福

我出生于甘肃景泰,往北30多公里就是茫茫腾格里沙漠。我在沙漠边上长大,吃尽了沙漠的苦头。当我上小学时,提前读到竺可桢写作的《向沙漠进军》的课文后,就萌生了改造沙漠,把沙漠变成森林的梦想。

近年来,为了研究沙漠,改造沙漠,我多次跑到沙漠里。我到腾格里沙漠,轻轻抛开上面干燥的沙子,发现下面就是湿湿的沙子。这使我非常吃惊,于是我跑到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发现许多沙漠的干沙下面都是湿湿的沙子。我又驾车穿行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上,发现每隔四公里就有一口水井,把两侧绿化树浇灌得葱葱郁郁。然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上最缺雨、最干旱的地方之一。

原来沙漠是一座宝库,它比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黄土地还要湿润。原来沙漠比黄土地的水分还要好,沙子比黄土的保墒功能还要好,这些水分足以养活文冠果,让文冠果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以我近20年时间对文冠果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在沙漠里种活文冠果,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

沙漠正在危害人类的安全,我有心治理沙漠,把沙漠变成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可惜我联系了甘肃、宁夏和内蒙许多县市,都说没有可承包的沙漠,原来沙漠这种荒芜之地都被瓜分干净了,但许多沙漠始终还是沙漠,还是令人危惧的不毛之地,既看不到绿色,也看不到希望!

兰州有一句俗话说,在山上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我们在兰州新区承包了几千亩荒山造林,那里是湿陷性黄土,老百姓称“立性土”,挖下去几十米都是干干的黄土。我们用水车拉自来水种活了50万棵文冠果,在兰州新区水秦路形成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他说:“我国还有沙漠戈壁,面积大约有16亿亩,跟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的太阳能也差不多,所以提出沙产业。”

沙漠是地球的癌症,是人类最大的威胁。最可怕的是,沙漠富有侵略性,无坚不摧,势不可挡。西北大片的干旱区黄风肆虐,荒漠化肆意蔓延,是地球上生态最为脆弱、敏感的地区之一。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部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包括占国土面积37%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5个省和自治区在内的干燥地带。

触目惊心,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6.7万公顷,居于世界首位,其损失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份的土地。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我在此呼吁五省区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沙漠的挑战,为守护我们的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人是自然的产物,森林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人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相融于沫。由于人为因素,连年不断的滥垦、滥伐、滥采、滥牧及水资源管理不善,上世纪70-90年代,仅西北地区林草地就减少了38万平方公里,每年以沙化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划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这是块多灾多难的土地,黄沙漫舞,飞沙走石就是她的一大特色。由于气候干旱,植被减少,生态恶化,风沙危害日益严重。河西走廊是沙尘暴的发源地,景泰是河西走廊东首。景泰县所属的白银市,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年降水量仅100多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左右,干旱、风沙、霜冻、冰雹、洪水、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从小就饱尝了干旱和风沙之苦,“风吹石头跑,拉羊皮不粘草”就是这里的主要特征。

2000年,我采写《流血的石羊河》,走遍了河西走廊的每一片土地,深深地体会到了河西人民因干旱缺水而遭受的疾苦,历经了河西走廊、祁连山和石羊河流域的生态危机和水危机,因此我一直在苦苦寻找治理干旱和风沙的良策。有一次采访途中,在寸草不生的腾格里沙漠地带,我看到一片生机昂然的文冠果林,使我下定了“发展文冠果,绿化大西北”的决心。

腾格里沙漠生机昂然的文冠果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是上苍恩赐给北方荒漠化地区的一大战略性资源。所谓战略性资源,就是关乎国家和地区大局和长远利益的资源。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增加空间却很小。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早在34年前就提出要发展沙产业,就是用高新技术利用太阳能,在沙漠戈壁上发展现代化农业型产业。

如果通过一二十年时间,把其中五分之一沙漠戈壁变成文冠果林,再加上居民庭院、房前屋后、城镇道路绿化、各类防护林,至少可造数亿亩文冠果林,生产上亿吨文冠果油,同时会产出更多的相关附产品。而且在农田遭遇干旱绝收的情况下,文冠果都可以正常生产。那时我国人民就能吃上文冠果高级保健食用油,过上安全健康幸福的好生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存空间极其有限,人类治理沙漠的梦想由来已久。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在沙漠里种水稻技术!沙漠里即使有水,也是非常稀少的,能够种植水稻这种耗水作物吗?这个奇思妙想只有南方的教授才想得出来。北方的人都知道水的珍贵,尤其沙漠里的水都是救命水。

“红旗河”工程就是把雅鲁藏布江的水引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是一条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进入新疆的调水环线,将一举改变中国的生态格局。2018年4月15日,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和“红旗河”西部调水课题组联合举办的“红旗河”西部调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共有来自水利、工程、地震、农业、环保等几十个领域、共108家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研讨的“红旗河”西部调水方案,将是一条总长6118公里的宏大工程,预计投资超过4万亿元,建设周期超过50年。预计年总调水量可达600亿立方米,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约20万平方公里的绿洲。由于全线保持高水位运行,可以自流覆盖绝大部分干旱区域。这些地区地势平缓、光照充足,可根据需要设置大量支线,工程实施后,将形成约1万公里长、20公里宽的绿洲带。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广阔,但水资源极其短缺,这成为制约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瓶颈,“红旗河”建设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通道的核心载体,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未来拓展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宏大工程,沿青藏高原边缘绕行,将青藏高原东南部丰沛的水资源,调往干旱的西北地区,全程自流,河水将惠及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辐射影响全国70%以上的国土面积。从整个的黄河上中游到整个的河西走廊,到新疆的东疆和南疆,将使西部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从荒漠变成“绿洲”。远期将新增两亿亩肥沃农田,并吸引一亿人来这里定居。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中写道:“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的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涸不见,一部分水被蒸发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岩隙中成为地下水。如地质构造是一个盆地,则能汇成地下海,可当作建立绿洲的水源。”

我认为现在就可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八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四大沙地适当抽取地下水来造林。

实际上,沙漠里并不是没有水,许多沙漠的下面就是水库,它只是表层干燥,风多沙大,缺少植被,它是由于人类的毁林垦荒滥牧,没有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是上天对人类欲壑难填的惩罚。而且沙漠里也不缺少能量,巨量的太阳能和风能都可以发电抽取地下水。

据《中国的沙漠》(吴正著)载:水是沙漠地区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因而水资源一般来说是比较贫乏的。不过,中国沙漠地区由于四周多有高山环抱,高山降水比较丰富,成为河流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此外,高山顶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根据冰川编目统计和部分山区冰川的估算,中国沙漠地区外围高山冰川的总面积有2.8万平方公里,大量的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山前平原和沙漠地区,并成为天然的“固体调节水库”。中国沙漠地区的河流水资源(河川径流),根据资料统计,共有大小河流480多条,总径流量约1300多亿立方米。

沙漠地区,干旱地区,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理应圈养禁牧,严格保护森林,实行退耕还林,多栽树少种地,先讲生存后谈发展。世界上有许多沙漠都是人造沙漠,都是人为破坏大自然的结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于防风固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许多沙漠也是人造沙漠,就是由于砍伐森林,过度垦荒和滥牧造成的。传统农业春种秋耕,严重破坏植被,容易造成扬沙乃至沙尘暴。

毁林容易造林难,放养散养牲畜,尤其是放羊,对生态环境破坏非常大。我经常看到许多光山秃岭的地方,都有一群又一群的羊在四处游牧。我知道羊把草吃光了,还要用蹄子把草根都抛出来吃掉,这样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许多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就是这样一天天变成沙地甚至沙漠的。怎么办?用围栏的办法进行封育禁牧?我忽然想起皮鞋诞生的故事:以前人们都不穿鞋子,皇帝走到哪里就要把牛皮铺设到哪里,其工程之浩大浪费之巨大可想而之。有一个聪明人突发奇想,给皇帝制造了一双皮鞋,从此这样一个世界上就诞生了皮鞋。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国土面积太大,围栏成本太高,也容易被人为破坏,因此事倍功半,而且不利于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和迁徙。因此我在这里倡议国家出台法律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严格禁牧圈养政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禁牧不禁养,增畜又增收”的目标,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建设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国家。

生态环境的优劣依赖于人们的建设与保护,甘肃是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也是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的地区。其根源就是政府对生态文明的漠视,兰州新区和景泰县曾经多次发生过破坏文冠果林并砍伤造林人的恶性事件,政府部门都熟视无睹,公安机关则以种种理由不予立案,无意中助长了毁林者的恶气,灭了造林人的意气,让造林人流血又流泪,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何时才能够好转?

据史书记载,远古时代,西北地区原是一片林草茂盛、植被良好、环境优美的地区,但是由于自然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战争的毁坏,以及对资源进行无计划开采中造成的地貌、植被等破坏,致使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日趋恶化。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严峻现实,使我们不禁想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一句话,“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 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沙漠缺水,植被稀少,风吹沙走,危害极大,先压上草方格,再种草植树造林,是循序渐进的方法。但压草方格耗费人工,应该能够找到比压草方格还简单易行的好方法。虽然草方格能够固定流沙,但寿命较短容易腐烂,往往前功尽弃。如果在草方格内再种上树造成林,使其长期存活并繁衍下去,是固定流沙改造沙漠进一步的好方法。可种什么树需要认真考虑,种植高耗水的树肯定活不了,即使种植抗旱节水的树,如果只有生态效益却没有经济效益,仅靠国家生态补贴或社会赞助,这样的生态建设也难以为继。

建国以来,人工造林面积是国土面积的好几倍,可是西北依然是光山秃岭,年年种树不见树,主要就是缺少科学技术和好项目,只重视生态效益而缺少经济效益,没有经济的推动很难把造林产业做大做强。同样,荒漠治理和沙漠造林也缺少科学技术和好项目,因此在沙漠里应该种植抗旱节水喜光固沙有经济价值百科的树种。我近20年对文冠果的深入研究,认为文冠果能够担当起沙漠造林的历史重任。我们要改变生态造林新思路,选择像文冠果这样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这样的生态建设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除了钱学森提出科学治沙的理念,还没有发现科学治沙的英雄,几乎都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也没有发现好项目好树种,他们治沙的树种有的是抗旱节水的纯生态树种,甚至有许多耗水速生的树种,他们的来钱路子一是靠国家项目,二是垦荒种庄稼,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又回到了先治理,再沙化的老路子上来了。河西走廊是沙漠化较严重的地区,我曾经在2000年写作《流血的石羊河》时,就提出了垦荒滥牧导致生态危机和水危机的问题,而现在张掖市肃南县等还在大面积垦荒造田种庄稼。因此中国的沙漠化治理还是有问题的,沙漠化治理必须与沙产业结合起来才能成功。

为了说明《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是异想天开,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埃及是一个沙漠国家,沙漠干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6%。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从亚历山大至利比亚国境的西北海岸沙漠,年降水量为120-150毫米,并有浅层地下水,他们在固沙中广泛栽植了橄榄和无花果。在西奈半岛西北海岸沙丘地年降水量为100-150毫米,他们也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种植橄榄和金合欢等,进一步向知识密集沙产业方向发展。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历尽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沙漠治理已大见成效。昔日的茫茫无边沙海,如今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埃及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为世界上所有的沙漠化国家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治理沙漠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因为他们选用了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百科高的橄榄、无花果和金合欢等树种。橄榄属于木本油料树种,是很好的经济树种。橄榄油大家都知道,是很好很贵的食用油,因此他们的路子就走对了,他们沙漠化治理是与沙产业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是成功的,是可持续的。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百科、药用价值百科、观赏价值百科和生态价值百科,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它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有“北方油茶”和“中国油橄榄”之称。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植物,也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水土保持树种和常用中药材,而且具有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卓越,寿命长达2000年的优点,她竟然比胡杨还长寿1000年。

文冠果具有抗旱节水喜光固沙、耐瘠薄等特性,根系入土深,主根发达,萌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属水土保持先锋树种。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平原、沟壑、丘陵、黄土地和岩石裸露地上都能生长,耐盐碱,在撂荒地、沙荒地都能生长。一年生苗主根深1米以上,在土壤疏松的地方根深可达10~20米,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文冠果抗寒抗高温能力强,在气温+-44都能安全度过。抗旱能力很强,在年降水量仅100毫米的沙漠戈壁地区也有散生野生树木。

文冠果油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液体黄金”和“食用油之王”。文冠果油是高级药、食兼用油,更是天然保健品,俗称长生不老药。食用植物油的优劣主要看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文冠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这是其他食用油望尘莫及的,而且所含不饱和脂肪较为稳定,比山茶油、牡丹籽油、橄榄油等高3~8%,是超特级的高级保健食用油。文冠果油与橄榄油、花生油比较,其饱和脂肪的含量比橄榄油低1.78倍,比花生油低1.9倍。它的品质优于花生油、芝麻油,其保健作用也是色拉油、橄榄油等无法比拟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力华研究员在《文冠果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百科》论文中介绍:文冠果油属半干性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4%,多数为人体必需油脂(不能自身合成),易于人体吸收消化,有降胆固醇、软化血管的作用,有减少脱发和发生皮肤病的作用。文冠果有抗炎、改善心血管、抗病毒、抗癌、抗艾滋病(HIV)活性等功效;对风湿性关节炎、消肿止痛、皮肤风热症、遗尿症、老年痴呆、肝炎、中毒性肝损伤等有一定的疗效;可降低胆固醇、降血脂;对6种癌细胞(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宫颈癌、白血病)有高抑制活性的作用。文冠果的种仁提取物文冠果皂苷是很重要的改善脑功能的药物。

文冠果油富含神经酸活性成分,能补充大脑营养,修复大脑创伤,利于婴幼儿大脑发育,可增强记忆,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被科学家称为“脑黄金”。可以有效补脑、健脑、养脑、促进脑细胞再生、激活停止生长发育的脑细胞重新生长发育,对于脑萎缩、脑瘫、脑中风、脑梗阻、癫痫患者、脑力工作者等人群来说,是最佳脑部保健营养品。是广大脑瘫痪者、癫痫症患者、帕金森综合症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脑伤患者、脑力工作者、教师、孕妇、儿童、亚健康人群、脑中风患者、中老年人等最大的养生保健之福音。神经酸的价格非常昂贵,能达到黄金的3倍。

西北文冠果基地生产的文冠果高级保健食用油和文冠果养生茶

粮油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始终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中之重。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进口依赖度高达63%,超过国际安全预警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进口大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进口贸易量的45%,油菜籽进口量占全球进口贸易量的12%,对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层次的升级,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态势,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已成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物资。我国目前存在非常严重的食用油危机,每年要进口9000万吨的大豆,进口500万吨油菜籽,还有几百万吨其他油料,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我国进口的大多数都是转基因油料。从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们已很难吃到安全健康的非转基因的食用油了。至于说转基因食品有没有毒,论证起来针锋相对非常麻烦,不过在种植转基因作物较多的地方,老鼠都已经死光了,人吃了还能健康吗?这无疑应证了转基因食用油“一代致病,二代致傻,三代绝育”的定论。

我国食用油缺口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种植草本油料,90%以上的食用油是从油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中榨取的,而草本油料亩产量低,抗灾能力弱,产量不稳,经济效益差,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但可以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种植粮食,有效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那么,文冠果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千百年来曾多次被提倡和推广,为何这么好的产业却始终发展不起来呢?除了宗教、文化与政治因素之外,文冠果也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技术难题。“移栽成活难”是种植方面的难题,“千花一果”是经济价值百科问题。这两个难关不攻克,文冠果就发展不起来。

我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2000年写作了《流血的石羊河》,从此开始研究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价值百科的文冠果。我们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此我们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全国重质量守信用单位。

我们大家都认为“移栽成活难”,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我们用“抗旱育苗”的方法,一年只给苗木浇两个水,这样主根短了,侧根多了,成活率就提高了;挖苗时用多种药水对根部伤口做处理,再用塑料袋包装和泥浆蘸根,谨防失水。通过这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我们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那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6代共18年时间,终于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难题,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

2016年6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景泰县和兰州新区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看到:这里刚定植两年的苗子就开始挂果,三年的果树已经硕果累累,有的果子压弯了枝头。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经突破“千花一果”的难关,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4月20日,甘肃日报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历经18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破解了这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移栽成活难’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马成福采取“抗旱育苗”和谨防根部失水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马成福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6代,终于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

西北文冠果基地

现在,文冠果被当地农民称为一年种,千年收的“铁杆庄稼”。经过西北文冠果基地高产选育的文冠果种苗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慢慢的变成了白银市特别是干旱山区最具发展前途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达到了30多万亩。2015年9月,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践证明,文冠果是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的好树种,是国土绿化、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西北文冠果基地的高产种苗已经走出了甘肃,走到了西北、东北、华北,走遍了北国大地、华夏神州。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的文冠果之梦》;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栽下文冠果 绿起一片山》《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作为西北之片旱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西北。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寒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如果把西北的生态林、绿化树和经济林果改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有观赏价值百科的抗旱树种文冠果,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梦想。文冠果系我国北方珍稀乡土树种和木本油料树种。如果大量推广种植,可破解生态危机、食用油危机、经济危机三大难题,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发展。

我们的理想是:发展文冠果,美化北国大地,带领广大干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造福中华民族!发展文冠果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冠果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应成为中国的国树。她历经灾难却坚强不屈、欣欣向荣,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她是美化北国大地的希望,她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量,她是解决食用油危机的源泉,她是健康炎黄子孙的母乳,她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神树,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宝。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