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唐代银器窖藏中的豪华大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03 03:12:43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湖南电视台世界频道《东方寻宝》栏目,2013年开播至今颇受好评,现在第九季海选正面向全国搜集:瓷器、玉器、书画、杂项、观赏石......

您想让您的藏品在全球230个国家及区域完成落地展播吗?

最大化提高藏品的价值魅力、与闻名专家面对面鉴赏沟通、让您的藏品有理有据的传承有序。

我国古代金银器以其原料宝贵、纹饰华美、工艺精深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代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开展的鼎盛时期,金银器是金碧辉煌的唐代宫殿艺术的标志之一。

1982年元旦,江苏省镇江市丁卯桥发现一处唐代银器窖藏,埋藏深约1.3米,出土银质酒瓮一口,瓮内装有各类银器,还有大银盒、盆、钗等堆放在银瓮的西侧。该窖藏出土银器合计950余件,有酒瓮、盆、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筒、鎏金酒令筹、托、碗、盒、镯、钗等,其间银钗数量最多,有760支。此窖藏出土的银器按类可分为茶器、酒器、饰件、妆具和药具,现借助于文献资料、考古什物以及有关专家的研讨,对其类型和用处作一整理。

带提梁银茶釜

茶釜(鍑,fù),共出土两件。高10厘米,口径25.6厘米。宽沿,深腹,圜底。一件沿面设一对护耳及环状提梁,沿外刻“力士”二字。一件无提梁,沿外刻“力士”二字。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一件与此类似的提梁银锅。

此类器物在唐时称为鍑。《茶经》云:“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耐久。用银为之至洁。”鍑是煮茶器,唐代盛行煮茶,茶鍑是重要的茶器之一,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鍑中煎煮。

银火箸

火箸(火筴,jiā),好像筷子,上部刻“力士”二字。长32厘米。

火箸唐时称火筴。唐代煮茶运用炭火风炉,离不开夹木炭的火筴。《茶经》云:“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鏁(suǒ)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有银箸,以银丝编结的链子联接。地宫出土的衣物帐上有“火箸一对”的记载。

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茶盒

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茶盒两件,高26厘米,口径31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25.6厘米。四出莲瓣形。直腹,腹下内收,喇叭形圈足;盖面弧凸,以子母口扣合。盖面捶刻凸花,以衔草双凤纹为主体,边际刻8对相向的飞雁,间以缠枝莲及鱼子纹;腹下刻一圈牡丹花,圈足上刻有鸿雁,足边际饰莲瓣纹。外底刻“力士”“伍拾肆两壹钱贰字”铭。另出土两件盒底,一件四出莲瓣形,中心刻折枝花一朵,周围装修4只鹦鹉,刻花处皆鎏金。一件四出莲瓣形,底面刻一龙纹,脚下贱云一朵,刻花处鎏金,底径24厘米。

鎏金鹦鹉纹银茶盒

鎏金鹦鹉纹银茶盒4件,圆顶盖,子母口,直腹下折成平底,矮圈足,口径11.4厘米,足径9厘米。盖面中心捶刻一对衔草鹦鹉,周围装修飞雁10只,两者之间为一圈变体莲瓣纹带,以缠枝莲花相间,鱼子纹衬底,腹部以菱形接连纹样装修,圈足沿饰变体莲瓣纹带。

鎏金莲瓣形银茶盒

鎏金莲瓣形银茶盒,高7.5厘米,腹径9.5厘米,足径6.5厘米。四出莲瓣形。盒顶圆弧,盒盖和盒身部子母口相接,直腹,腹部下收,四曲喇叭形圈足。顶部捶刻一对衔草鹦鹉,相间缠枝莲花,底部以鱼子纹衬底,盖底腹部装修一周缠枝菊花接连纹样。

还有素面银茶盒15件,造型、巨细同鎏金鹦鹉纹银盒,器底外或圈足内刻“力士”二字。

唐代盛行煎茶或煮茶,饼茶需碾成茶末煮饮,不管饼茶或茶末都需要用容器寄存。唐代茶盒分两类,大盒装茶饼,小的则用于装茶粉末。

银茶则

茶则(茶匙)长33厘米,旁边面作铲形,近椭圆,长扁柄稍曲。柄反面刻“力士”二字。

茶则,名曰茶匙,为量器。茶末入釜,要用茶则来量取。《茶经》:“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上述文字清楚地阐明晰茶则的用处。茶则不仅是量器,并且在点茶时还用以击拂、拌和汤花使茶末溶于汤中。蔡襄《茶录·茶匙》云:“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世以银铁为主。竹者轻,建茶不取。”

银茶勺

茶勺勺面作半球形,长扁柄稍曲。柄反面刻“力士”二字。长26厘米。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没有专门提及茶勺,《茶经·五之煮》中有云:“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匀。”阐明茶煮好之后是用勺从茶釜中将茶汤舀出,再入茶碗中饮用。

荷叶形银盐台盖

荷叶形盐台盖通高7.3厘米,口径20.6厘米。卷边荷叶形。顶饰柿蒂状钮,盖面錾刻双曲线,边口悬鱼四尾。内边刻“力士”二字。该器写实风格较强,荷叶的茎、叶脉都非常传神,錾刻工艺精密,线条流通且疏密有致。

唐代煮茶要放适量的盐,《茶经》中说到放盐的容器名曰“鹾簋”(cuóguǐ)。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台盘支架上有錾文“咸通九年(868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其盖与此件类似。因唐代喝茶加盐,此器可能为贮盐之器盖。

银茶托

茶托变体莲瓣形,凹底,喇叭形圈足。圈足内刻“力士”二字。高8~8.5厘米,口径8.8厘米。

1957年西安平和门外出土7件唐代银鎏金莲花形茶托,其间一件在圈足内刻:“大中十四年八月形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字”。茶拓子即为茶托。

茶瓶

茶瓶塔形盖,盖钮呈宝珠形,侈口,束颈,弧腹,矮圈足,肩部设长流及把。底部有“力士”二字。通高25.4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8.4厘米。

晚唐时,一种新的喝茶办法鼓起,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点茶最重要的用具是茶瓶,即执壶,此壶既用于煮汤,又用于点茶。蔡襄《茶录》云:“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

鎏金银熏炉

鎏金银熏炉,残高16厘米,底径23厘米。出土时已破损。从现存部分看,分上、中、下三层,能够拆开。圈足四面有对称的镂空满意云纹,两头各刻一禽鸟,间饰卷草,外围各以连珠纹带作束腰形抱合。基座二层面上各刻以破式菱形、蔓草及变体莲瓣纹带。中心为承盘,宽沿,折边,平底,沿面刻一圈缠枝花卉,折边饰破式菱形纹一周,以鱼子纹为地。上部是炉盖,直壁,弧顶,葫芦形钮,钮饰重瓣覆莲纹。圈足内刻“力士”二字。

法门寺地宫也出土了一件银熏炉,出土时盖面的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熏炉是辅佐茶器,唐人重视品茗的环境,室内熏香能够坚持空气新鲜,为品茗增加意蕴。

银钗

银钗760支,长19.5~26厘米。折股钗,钗梁分半环形和云头形,其间约有20支鎏金,并在钗梁两头刻花,纹饰有蔓草、菱形纹、联珠纹等。

唐代重美发,喜高髻,发髻上面的装点最为盛行的是发钗。金银钗都很长,有的钗梁装修很精巧。插戴钗的数量不等,唐施肩吾《收妆词》中有“枉插金钗十二行”,唐代新城公主墓岩画中一位少女插戴6支钗。

银镯

银镯29副,径5.2~6.3厘米。曲圈状,两头缠银丝,端头有孔眼,镯面有三道凸棱。

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一件银盒,内壁墨书“钗钏十二枚共七两一分”,经核实,其间钗9枚,钏3枚,共七两一分。钏与银镯形制相同,当为钏。

银酒瓮

银酒瓮通高55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29.3厘米。

覆盆式盖,上置蘑菇状钮,盖边与瓮口有链环相连,锁失;瓮直口,广肩,鼓腹,平底。底中部刻楷书“酒瓮壹口并盖鏁(suǒ,同“锁”)子等共重贰佰陆拾肆两柒钱”。“鏁子”是指联接盖之链。唐代每两合今37.3克,银酒瓮实重9873.31克。

此器自名为酒瓮,《安禄山业绩》载唐玄宗赐安禄山物品中也有“八斗金镀银酒瓮”,当为贮酒器。白居易《咏家酿十韵》曰:“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酒令筹、酒旗、酒纛(dào)

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 高34.2厘米,龟长24.6厘米,筒深22厘米。由上下两部分所组成。底座为鎏金银龟,托负圆形酒令筒,筒盖一圈以鱼子纹衬底,上刻鸿雁两对,间以卷草、流云纹,并有银链与盖相连。筒身以鱼子纹衬底,上刻一对龙凤,间以卷草纹,正面长方形框内双钩“论语玉烛”四字。

银鎏金龟跌“论语玉烛”酒令筒铭文

依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之说,通常是把行令用具的筹、旗、纛置于一器,器以银制,名作“笼台”“凡笼台,以白金为之,其间实以二十筹、二十旗、二十纛”。“论语玉烛”当为笼台之属。

银鎏金酒令筹50枚,筹长20.4厘米,宽1.4厘米,厚0.05厘米。出土时装置酒令筒内,巨细根本相同。酒令筹正面刻有酒令文字,上半段选自《论语》句子,下半段为酒令内容,可概括为6种喝酒办法:“自饮”“伴饮”“劝饮”“指定人饮”“放”“处”;6种喝酒数量:“五分”(半杯)“七分”“非常”“四非常”(四杯)“随意饮”“放”。

银鎏金酒令筹

酒旗共8支,长28厘米,宽2.3厘米。一支上端矛形,下为圆球,长柄圆杆细长,柄上刻“力士”二字。此外7支制成竹节形,其间一支上端接焊竹叶。

.银竹节形及带叶形酒旗

酒纛长26.2厘米,顶端呈曲刃矛形,有缨饰,缨下设曲边旗,旗面上刻线环圈,柄为细长圆杆,柄上刻“力士”二字。

上为银鎏金酒纛、下为矛形银鎏金酒旗

旗、纛为行令的“法律东西”。酒令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此“论语玉烛”酒令筹中写有觥录事、律录事、录事和玉烛录事,这些当为酒宴上的执事人。酒宴席次坐定,世人公推觥录事,由觥录事决议抽筹次第,指规律录事、录事和玉烛录事一起担任酒宴的执事人。觥录事掌管酒令旗和纛,担任决议对违规者的惩戒。

这组宴集行令专用用具在出土唐代文物中尚属初次发现。唐代酒令准则记载不详,宋人洪迈《容斋漫笔》中就有“今人不复晓其法矣”的慨叹。

银高足杯

银高足杯素面,高14.8厘米,口径14.5厘米,圈足8.6厘米。五曲形,深腹,圈足,足内刻有“力士”二字。腹外饰突棱一周。据有关专家考证,此杯是酒器中与酒筹合作运用的“觥盏”,其形制共同,迄今为止仍属孤例。

鎏金摩羯戏珠纹银盘

银盆3件,一件鎏金,高7.3厘米,口径34.5厘米,底径24厘米。两件素面,其一高7.5厘米,另一件高6.8厘米。鎏金摩羯戏珠纹银盆,腹部五曲。底面为小波纹地,錾刻一对翘尾展翅、睁目张口的摩羯,嘴前各有一颗火焰宝珠,衬以莲花、荷叶和游鱼。底腹及腹沿之间,饰破式草叶纹与卷草纹带,腹内五曲区间内刻珍禽,衬以涡轮状卷草纹和鱼子纹。外底镌刻有“力士”二字。刻花处皆鎏金。素面银盆,敞口,平底,口沿内刻“力士”二字,出土时覆于银酒瓮之上。

鎏金鹦鹉衔枝纹五曲银碗

3件银盆当为酒樽,是筵席盛酒之器的古称。唐代筵席上的盛酒之器多为盆,口径一般在30厘米以上。

鎏金鹦鹉衔枝纹五曲银碗 碗为海棠形,内底刻一对鹦鹉,间以缠枝莲花和鱼子纹,圈足边际饰连珠纹一周,圈足内刻“力士”二字,刻花处鎏金。

此器大于酒碗,当为酒海,白居易有诗句“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

鎏金压花双凤菱形银盘

银盘2件,一件鎏金压花双凤菱形盘,高4.8厘米,长21厘米,宽15.3厘米。盘底中心线刻火焰宝珠一颗,一对鸾鸟饰于两头。盘沿面压出8只飞鸟并以缠枝花、鱼子纹衬底。花鸟纹饰及凸起边际处皆鎏金;另一件素面银盘,形制相同,内刻“力士”二字。

素面菱形银盘

素面银碟

素面银碟6件。高5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8.2厘米。五出莲瓣形,圈足内刻“力士”二字。

盘与碟的差异在于,盘大碟小。盘多用于盛放各式果品或面点,陈设于酒宴席上;碟多用于盛放干果,置放于来宾面前。

鎏金蝴蝶纹银盒

鎏金蝴蝶纹银盒高4.8厘米,口径5.8~8.9厘米,底径4.2~5.7厘米。整个银盒为变形蝴蝶,盖面微隆。子口,圈足。盒顶锤刻蝴蝶纹样,盖、底腹部同饰接连纹样。

鎏金鱼纹银盒

鎏金鱼纹银盒高4厘米,口径5.2~7厘米,底径4~4.9厘米。呈海棠形,盖面微隆。器直腹,子口,圈足。盒顶部刻出4条小鱼,制造精巧,独出机杼。

盒子的主要用处是盛放化妆品,大的也可用于盛放茶饼和茶末。

.鎏金人物银瓶

鎏金人物银瓶残高7厘米,口径3.8厘米,腹径6.6厘米。此人物瓶应有三足,出土时已佚。颈部别离刻有连珠纹、摺带纹及蔓草纹带。腹部以鱼子纹为地,以串枝花为隔,用富丽的卷叶纹构成3个莲瓣形开光,开光内以针状扇式纹和草叶纹为装点,刻划三组人物图:一幅是三童扮演胡旋舞,一幅是二童对坐斗草,一幅是三童扮演杂剧。底外刻十二重瓣花一朵。

陕西耀县柳林以背向阴村出土鎏金春秋人物三足银罐、陕西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素面三足银罐与此件类似。在陕西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有银石榴罐,同出有很多的丹砂,由此估测鎏金人物银瓶可能为盛放丹药之器。

“安史之乱”后,南边成为金银器制造中心,器类增多,工艺高明,纹样华美,民族色彩稠密,尤以镇江(时称润州)为著。据考古发现,整个南边出土唐代金银器的总数达1100余件,而镇江占九成左右。润州登峰造极的金银器制造流程与工艺使其成为南边的中心产地,制品多供奉皇室,并錾刻“力士”名牌商标。其对宋元金银器的制造流程与工艺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