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潍坊青州杨家村过门钱一年卖出近四千万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03 18:34:44 来源:自媒体 作者:潍坊广播电视报

原标题:潍坊青州杨家村“过门钱”,一年卖出近四千万张

“过门钱”,是我国春节传统的吉祥装饰物,在北方省市尤为盛行。近日,记者了解到,在青州弥河镇杨家村,村民世世代代传承着制作过门钱的手艺,如今,村民在继续坚守老手艺,还不断创新制作流程与工艺,组建起过门钱生产工厂,每年能够生产近四千万张过门钱,产品在北方多个省市畅销。临近春节,本报记者来到杨家村,进行了探访。

订单供不应求,一年卖掉近4000万张过门钱

2019年12月底,临近元旦,距离春节不足一个月。

青州弥河镇杨家村村委附近的一处厂房内,年近60岁的杨立新正在一张与膝盖差不多高的桌子前,整理着一大摞红色纸张。“制作过门钱的第一道工序是‘数纸’。这一摞纸是一令,每令有500张,数纸就是要将这摞红纸以每20张为限一沓沓地分好,做好标记。”杨立新和记者说。记者看到,纸张很大,需要他张开双臂才能抓住两边,杨立新的背后,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仓储室,里面半间屋子堆满了一人多高、已经制作好的过门钱。

“第二道工序是‘切纸’。这一令纸可以按照需要的大小切成4开、8开、12开、16开和20开五种尺寸。”随后,杨立新抱着这令红纸来到了一台切割机前,将红纸整齐地放到切割刀边,再用铁尺熟练地测量一下,就启动了切割机。很快,这一令红纸被切成了8小份。

摆放好平整切割的红纸,杨立新还要在红纸的一侧短边简单涂抹一些粘胶。他说,这样做才能够让红纸不易散落,既方便以后的制作工序,也方便进行销售。“我们每年只在正月休息,二月初就要开工并且一直无休,到清明节、五一前后外省的大订单就来了,我们最繁忙的时候也就开始了。反而到年底,大多数订单已经生产完成,对我们来说,这时候已经是淡季。”杨立新抱着涂好粘胶的红纸,交给了身边的一位女工,并启动了模切机。

“模切机上装着模板,每次可放入20张纸。利用机器将纸放在模板上进行挤压,模板上安装的刀片,就可以直接将纸切割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文字。”杨立新指着模切机上的模板说,熟练的工人,两三秒种就可以完成一沓20张过门钱的模切。随后,就交给钻孔的工人,用签子把多余的纸屑去除,这样过门钱就可以直接装袋销售了。

杨立新说,现在工厂里只有三四名工人还在工作。最忙的时候,加上村里帮忙钻孔的老人,总共也就10多个人。眼下大家制作的过门钱,主要在春节前销售给青州、潍坊、安丘、临朐等本地零售商贩,销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工厂一年消耗4000令纸张,1令为500张纸,4000令就是200万张。而每张纸一般最多可制作20张过门钱,也就是说,我们一年大约能卖掉近4000万张过门钱。”他说。

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过门钱制作流程与工艺“更新换代”

“我们现在是青州唯一生产过门钱的了。”杨立新说,他自己做过门钱已经有近40年时间,村里具体是从哪一代传下来的手艺,如今已无人知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打杨立新记事儿起,“农忙时种地,农闲做过门钱”,已经成了村里的真实写照,“为了挣点钱好过年,临近春节时,村民们就会买来红纸,在上面写个字、画个图,然后用小刀切割出图样来,完成钻孔后就是过门钱了。”他说,那时的过门钱图样最简单易学,杨家村很多村民都会做过门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村里制作过门钱最为兴盛的时期,临近春节,不仅我们村村民制作过门钱,临近几个村也慢慢变得多的人学做过门钱,村民们制作的过门钱拿到集市上卖,少说也能挣二三百元,可以说是一个收入很可观的活儿了。”杨立新说。

杨立新的家人都会制作过门钱,他从小也就学了这门手艺。成家之后,杨立新正式跨入了这个行业,开始制作并销售过门钱。“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贴过门钱,不仅仅是大门口,几乎每个门框上都要贴,所以销量也不错。”他说,山东省内有很多城市都有贴过门钱的习惯,市场较大,因此河北等省市的过门钱也开始销往山东,也进入了潍坊市场。

2000年以后,市场上机器生产的过门钱慢慢的变多。批量生产的过门钱样式多且整齐干净,明显要比手工制作的更受市场欢迎。杨立新早早就看到了这一市场前景,他开始前往外地进购机器生产的过门钱。“当时市场完全供不应求。2007年快到春节时直接卖断货了,我又去河北厂家进货,结果人家说都卖光了,不能卖给我了。”杨立新说,那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手工制作过门钱的手艺也要“更新换代”了。于是,他花了3万元,从河北购买了一台模切机,从村里召来村民作为工人,开始自己批量生产过门钱。

有了机器生产的过门钱,手工制作的过门钱很快淡出了市场,这也促使制作过门钱的农家越来越少。到了现在,杨立新的工厂成了青州还在坚持制作过门钱的唯一企业。

订单多来自省外,迎合市场做创新,“过门钱”也在转型

“现在潍坊很多地方都村改居了,农民们都住上楼房,用过门钱的人越来越少。”杨立新说,他生产的过门钱订单多数来自省外,如今大多销往了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北方各省。在不同的省市,过门钱的叫法也不同,有叫“过门笺”的,也有叫“吊子”、“吊钱”的。此外,各地对过门钱的纸张大小、颜色、文字、图案和数量的要求都不同,甚至有的地方用的纸张也不一样。

“外地有用油光纸、烫金纸的,还有用布制作的。比如,内蒙古和东三省,冬天风大,纸质的过门钱很容易被大风吹破,因此多用布制过门钱,此外,东北多流行烫金图案的过门钱,这种过门钱制作相对复杂,制作的时候,需要把金字和图案一张张地烫到过门钱上去。”杨立新说,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他也在研究各地的风俗习惯,创新制作出不同规格的过门钱。“一张红纸只切成三张的超大过门钱,我这里也有。”

伴随着我们正常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张贴过门钱的需求越来越少,但要求却慢慢的升高。可杨立新从来没想过放弃这门手艺,他的家中至今还留着当年做手工过门钱时的工具,时不时地还向人露上一手。他说,过门钱是北方农村的传统手艺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有着明显的农耕文化印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平安富贵、祥和安康的美好心愿。他感觉自己应该坚守下去,不能让这门手艺完全消失了。

“我也时刻想着怎么创新与转型。下一步,我还要多出去学习,引进更好的机器和技术,创作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产品。”杨立新说,他希望能让人们看到他制作的过门钱后,泛起一些珍贵的童年回忆。农家平房虽然消失了,但过门钱也可以出现在楼房里,这依旧是一种寓意美好的装饰品。

(潍坊广播电视报 曹晓蕾)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