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耄耋票友续台北梨园情
93岁的李毅清穿戴整齐的格纹西服,腰板笔挺,神色自若,在京胡和鼓点的配乐声中,开唱折子戏《庄姬公主》。有一阵子没唱戏,他一口气要了四个戏牌,过过戏瘾。
李毅清唱的是现在十分稀有的男旦。“我11岁的时分,正值抗战,跟从参军的家人在部队里日子,遇到一位很好的京剧师傅,从此迷上了京剧。一开始学老生,成果师傅发现我有‘小嗓’,更适宜唱旦角。”他说。
不管是青少年时代在战火中奔走,仍是1949年随国民党戎行来台然后退役去公司上班,李毅清都没有抛弃京剧喜好,逐渐成为台北京剧票友圈的闻名人物。三十岁出面,他意外获得其时台湾闻名老生艺人胡少安的欣赏,加入海光剧团,协作超越200场戏,轰动一时。
回想70年票友生计,不管梅派的《世界锋》、程派的《锁麟囊》、荀派的《尤三姐》,仍是张派的《赵氏孤儿》,李毅清都擅长,精熟的剧目超越80部,参与了800多场扮演。去年底,他还赴美国洛杉矶扮演。
“对京剧便是入神,一阵不唱就想。我能健康活到这个岁数,跟唱戏有很大联系。”他说。两三年前,他还保持着每周参与两次票友活动,一次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票友安排,又称“票房”,据李毅清回想,上世纪五六十时代,台北有大大小小200多个票房。“爱京剧的人许多,京剧是典雅的文娱。”他说。
现在,李毅清常常去的“响宴国剧社”是台北仅有一个每天都敞开的票房。坐落在台北老城区的深巷里,为了不叨扰邻里,这个坐落居民楼一层、30多平米的开间白日也门窗紧锁,拉上厚厚的窗布。
室内安置乍一看似乎传统老茶馆,仅有显眼的不同是五颜六色缀满一面墙的塑料小牌,上面印着各种折子戏的戏名。“黄色的是老生,绿色的是青衣,紫红色的是花脸,橙色的是小生,蓝色的是老旦,票友们想唱哪出拿哪个牌子,挂到今天扮演的白板上,一望而知。这但是我的小发明。”“响宴国剧社”的主持人徐纯秋颇为得意地说。
年近七旬的徐纯秋也是票友,开办“响宴国剧社”是期望咱们咱们有当地吊嗓子排戏,沟通学习。
2004年“响宴国剧社”成立时,常常参与活动的票友有120多人,现在只剩下60人左右。“这里边最年长的104岁了,80岁以上的居多,70岁上下的不到20个。这些年陆陆续续不少老票友逝世,人就越来越少了。”徐纯秋说。
她还记住最热烈的一天,小屋里坐了66人,有36位票友扮演。“最近能来十几个人就算热烈的了。”她说。现在台北每周有固定活动的票房不到20个,成员规划都不大。
京剧不受年轻人喜欢是一个原因,大都老票友都是年轻时就触摸京剧,才把喜好保持至今。“现在年轻人没时间、没精力去学这样一个很杂乱的民间传统文化。”徐纯秋说。
“我不再每周来唱戏,倒不是现在年岁大了,是因为没有好的胡琴教师配乐。”李毅清说,“曩昔两岸沟通热络的时分,常常有大陆的胡琴教师参与票房的活动,最近这几年就很少了,十分惋惜。”
身为票友,徐纯秋常常去大陆沟通。“大陆的京剧票友太美好了,政府注重支撑,有些还供给免费的场所,供给补助延聘京胡教师,参与活动的费用也低。咱们太仰慕了。”她说。
虽然条件有限,票房环境俭朴,唱戏还要自掏腰包,这些忠诚的京剧票友依然十分爱惜“票戏”的时机。当胡琴声起,鼓点敲响,老人们投入地打起节拍,为火伴的演唱拍手叫好,以他们的方法在台湾连续梨园传统。 (记者傅双琪、吴济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