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沙漠绿洲中的半生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09-05 16:48:28 来源:自媒体 作者:搜狐城市-银川

原标题:沙漠绿地中的“半生缘”

唐希明在治沙现场。记者 雷宇翔 摄

28年,治沙147万亩,腾格里沙漠到宁夏中卫市的间隔向后退了20公里。在唐希明据守的中卫治沙林场,列车从包兰铁路上呼啸而过,两边灌木丛生,绿意盎然。

很难幻想,这是我国第四大沙漠的东南缘,数十年前,流沙埋葬铁路,沙尘暴损害乡镇村庄。“那时候吃饭,碗里都是沙子,路上能见度不到5米。”唐希明站在一望无际的植物草方格间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洒下,天空湛蓝,远处可见山峦起伏。

这道祖国西北连绵百里的生态屏障,是宁夏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在沙漠中守望半生的希望。

回到家园 扎根沙漠

本年53岁的唐希明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由于家园生态环境恶劣,他从小的希望便是考上大学,脱离家园。

1991年,在西北林学院学了4年林业的唐希明毕业分配又回到中卫。其时的他立志,已然回来了,就要尽力向老一辈治沙人学习经历,把家园的沙漠变成绿地。

从那时起,唐希明每天早出晚归、扎根沙漠。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他和搭档在沙漠中一待便是一天,风沙不时打在脸上。正午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有时刮劲风,饭盒里都是沙子。吃完后,他们就地躺在沙土里午休。阳光炙烤着没有任何阴凉的沙漠,这是他最了解的当地。

中卫治沙始于1958年。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假如没有人天天整理,过不了几天,黄沙就会将铁路埋葬。为了确保包兰铁路的四通八达,第一代治沙人开端了让沙漠变绿地的豪举。那时没有路,一捆捆麦草,全赖他们肩扛时运不好。20世纪90年代通车后,从中卫市区到沙漠中的一条路,唐希明一走便是28年。

 悉心研讨 实践立异

沙漠干旱少雨,造林速度慢,成活率低,治沙作用不明显。

一次,在沙漠中走累了的唐希明杵着木棍在沙丘上歇息,沙子逐步下陷出一个洞,这给了他极大的启示。经过不断探究试验研讨,他创造晰“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干”字型铁棒,最下端呈半圆弧状,将灌木树苗根须部放置其间,茎干贴着垂直于地上的工具骨干向沙土深处压下,这样栽种下的树苗根部可深植于沙土下40厘米以上。这一取得实用新型专利的工具,现在已为国家节约资金6000万余元。这一工具的运用不只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沙漠造林成活率到达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

麦草方格是老一辈治沙人创造的治沙办法,虽取得了固沙作用,但经过风吹日晒,两三年后草方格风化,沙丘暴露,失掉固沙作用,只得从头扎设。

唐希明在麦草方格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试验观测,在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沙蒿、沙米等草种,经过风把种子吹到草方格四周,经过降雨,种子发芽成长构成植物草方格,再在方格中栽种耐旱树苗。3月开端扎设,6月播撒草种,10月植树,当年只需有降水,第二年植被就能成长起来。植被成长,沙土固定,然后到达永久固沙作用,有用提高了植被掩盖率。

现在,这一治沙造林形式已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开展治沙部队 跨省区防治风沙

为了确保治沙造林的质量,唐希明一直坚持在一线探究、辅导,每天要在沙漠中行走10公里。一早出门便是一天,回家后头发、衣服里满是沙土。家人开端不理解,直到一次,唐希明带着他们到治沙现场,家人亲眼看到远处一片片沙丘在他和搭档们的尽力下被绿色掩盖,感动不已。

2013年开端,唐希明组织开展起了一支治沙部队,现场教授辅导扎方格、植树造林的技能要求。从最开端的几十人,到现在的300余人,不光治沙部队不断扩大,不少人还经过治沙完结了脱贫脱困。

“他们中大多数是邻近村庄的农人,亲自经历过风沙损害。”唐希明说。多年治沙,不光他们的村庄、庄稼遭到维护,家园环境变好,这些人也有了才有所长,收入大幅添加。除了在中卫市和宁夏范围内,唐希明还引导他们到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沙漠区域治沙。

本年,唐希明带领这支治沙部队提早1年完结了2013年~2020年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6年间治沙面积42万亩。

近10年,唐希明带领干部职工、治沙部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香山荒漠区域共完结治沙造林面积57.33万亩。持之以恒对沙区的综合治理,有用改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推动了旅行、工业、农业等工业的快速开展,完结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赢”。

在唐希明心中,扎根沙漠,不断立异,“在有生之年,不只宁夏,还要尽可能将其他当地的风沙治理好,让更多沙漠变成绿地”,是他最大的愿望。(记者 郝赫)

来历: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