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元明清三代北京人口普查是怎么样做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09 12:32:43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鼠尾册式普查法

元代关于户籍办理和人口计算,有自己独特的做法。那时的人口普查大多是为了便于派差和税赋。普通大众被称为赋役户,便是尽交税和兵差等责任的居民。为了摸清大都新城的人口底数,元世祖时开始实行人口普查,验人户、收成多寡,分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为三级,如上上、上中、上劣等,称为“三等九甲”,都登记在鼠尾文册中,凡征派赋税、差役,据以为准。

为什么叫鼠尾册呢?由于其时在人口普查造册时,把丁粮多的大户、富户编在前,以负担重役;把丁粮少的小户、贫户编在后,以当轻役。前面的大户如虎头,后边小户为鼠尾,故有此名。

元政府在金代的基础上建立警巡院来对城市赋役户进行专门化办理。据《元史·百官志》载:“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则为警巡院。”明显大国都市赋役户的户籍办理归于警巡院的责任,天然人口的普查计算就由他们担任。

据《通制条格》载:“除军户、人匠各另攒造外,其他站户、医卜、打捕鹰房、种田、金银铁冶、乐人等全部诸色户计,与民一体推定鼠尾。”这里是说,除军户、匠户之外的各类户均需并入赋役户籍。

元代有军户,包括蒙古、探马赤和汉军等。据《黑鞑事略》记载,蒙古“民户传统,十人谓之排(牌)子头,自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各有长”。按规则,蒙古民户“家有男人,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上马则备战役,下马则屯聚牧养”,且军士“所生儿男、继而为军”。蒙古平定华夏时“发民为卒,是为汉军”,也设百、千、万户的职位来办理统领。而全国平定后,但凡武士就定为军户,不行更改。所以,军户便从民户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的两个户籍办理和户口计算的体系,呈现了军与民的两种户籍类型。

还有一种特别的户口便是匠户,在建造大都新城的时分,元政府为了可以更好的确保建造质量和加速施工进度,将全国各地很多工匠迁移到大都来,并专置“大都路管诸色人匠提举司”办理匠户的户籍等各项事宜。

皇室和贵族私属人户,称“怯怜口”,这些户籍专设提举司、监寺、总管府担任,其人口普查也是独立进行的。

因此,元大都的户籍办理大致上可以分为:城市赋役户、军户、匠户和“怯怜口”四个户籍办理和户口计算体系, 在人口普查的时分,别离由各自的行政体系实行户籍办理和户口计算的责任,其间大都各警巡院专门担任数量最大的赋役户的户籍办理和户口计算。

以有房为户口计算规范

明初大都被降为北平府治,废除了元代市政办理机构警巡院,将城市区分为三十三坊,别离属宛平缓大兴二县办理。其时北平城市居民户籍也由两县办理和计算。据《宛署杂记》载:“国初悉城表里居民,因其里巷多少,编为排甲。”

明成祖把国都由南京迁到北京之后,北京再次升格为国都,人口添加很快。其时北京建立顺天府,下辖宛平缓大兴二县,城市被划为五城,其间内城分中、东、西、北四城,外城即为南城;每城分坊,坊下分牌,牌下设铺,铺设总甲。铺是依照城市居民多少区分的,编设原则是:“城内各坊,随居民多少,分为若干铺……而统之以总甲。”

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明嘉靖时,北京表里城三十七坊及各关厢共区分为106牌、720铺,其间内城置97牌、670铺。据《春明梦余录》载:“京师虽设顺天府两县,而当地分属五城,每城有坊……每城设御史巡视,所辖有戎马指挥使司……元设警巡院,分领市民事,即今巡城察院也。”明代在京师表里五城设巡城察院,类似于元代的警巡院,下辖五城戎马指挥司,相同分领担任城市坊市民事及供需等。自永乐今后,每十年一次的京师铺行清审,即城市赋役户口的户籍办理与人口计算,就由五城及其所属戎马司担任了。

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针对北京的户籍办理曾发布了一个清晰的诏令:“巡城御史严督各该戎马司官查审京师附住遍地军民人等,除浮居客商外,其寓居年久,置立工业、房子、铺面者,责令附籍宛、大二县,一概当差,仍暂免三年,以示存恤。若有冒假卫所原籍者,行勘发遣。”这个诏令规则:榜首,凡军民人等在京置立工业房子铺面的,即久居人户,户籍均由宛平、大兴二县办理,编入五城坊铺,而未置工业者,包括寓居京营的卫所军户,不编入坊铺;第二,浮居客商不编入坊铺。便是说,其时入户需求在京师有房产。坊铺是明代北京城市的底层行政单位,负有办理户籍、计算户口的责任,他们是其时北京人口普查的执行者。

相同,明代也存在京卫军户,也是独立的户籍类型。自京师达郡县皆立卫所,武士户即被编组在卫所之中。卫地点北京由侍卫京军指挥使司即五军都督府统领,军籍由兵部清吏司掌管,军户的人口普查是每三年进行一次,与城市赋役户每十年编审普查一次有很大的不同。

别的还有匠户,隶归于工部,独自计算户籍和人口;皇室贵族服务人员,包括直接服务于宫内日常日子的宫人、宦官,以及散居于京郊上林苑和南苑的苑户与海户,则属内府司统辖。

特别户籍“八旗”

清朝与元、明两朝又不相同了,满清有一个巨大的特别集体,他们为满清打全国立了头功,他们具有一个在有清一代十分耀眼的称谓——八旗。所以清朝在北京人口普查时,首要需求澄清内城八旗户籍人口。

满清定都北京后,政府为了安顿很多内迁的八旗人口,在顺治五年(1648年)命令圈占了北京内城,汉族官僚、布衣及商人,除投充者及在衙署内寓居之胥吏、寺庙中寓居之僧道外,尽迁南城。“(八旗)入燕之后,以汉人尽归南城”,而“分置满、蒙、汉八旗于京城”,即内城。一起又法定,八旗官兵不得在京郊外寓居,因此,北京内城“八旗所居……星罗棋峙,不杂厕也”。北京城市这种满汉严厉分家的局势继续了二百多年。

按清代户籍准则,“八旗无分长幼男女,皆注籍于旗”。八旗又有满、蒙、汉军之别,每旗之下置参领若干,每参领之下又分置若干佐领。清代为皇室贵族服务的人员称为包衣,其户籍办理和户口计算也归入八旗体系。

外城赋役户的普查,最重要的包括大众、商人、铺户及官吏等户口。早在清初,政府即参照明代户籍办理和户口计算准则,确立了对州县赋役户的户籍办理和户丁编审的一套准则,凡“编审责成州县印官察照旧例造册”。“察照旧例”便是参阅明代准则。顺治五年(1648年)规则,州县赋役户丁“三年编审一次……凡造册人户,各登其丁口之数而上之甲长,甲长上之坊、厢、里长,坊厢里各长上之州县,州县合而上之府,府别造一总册上之布政司……总其丁之数而登黄册”。到了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规则州县赋役户每五年编审一次,编审的对象是州县城乡赋役户丁。这便是说,清代关于赋役户的人口计算与普查是五年进行一次的。

元明清三代的人口普查,关于摸清人口底数,搞好社会继续健康开展规划,做好纳税和征兵作业,起到了活跃的效果。人口数据也标明,北京作为国都,得到了优先开展的时机,也遭到因朝代替换带来的战役糟蹋,几百年中人口呈波浪式开展就在所难免了。

延伸阅览

元明清北京有多少人口?

元大国都的人口数量:中统五年(1264年)4万户,约计11万人;至元八年(1271年)11.95万户、42万人;至元十八年(1281年)21.95万户、88万人;至正九年(1349年)20万户、80万人。依据这些年份普查计算的人口成果来看,元代大都人口大体呈逐年添加的趋势。

明洪武八年(1375年),北平城市居民1.8万户,7.1万人,加上城市驻军及其眷属7.2万人,总计14.3万人。而嘉靖到万历时期,北京城市居民总计13.4万户,其间内城8.46万户,外城4.94万户;总人口67万,其间内城42.3万人,外城24.7万人。

到了明代后期,北京城市军民已有18万户,85万人。可见,明代北京的人口根本也是逐年递加的。

清代北京表里城总户口:清初11.7万户、55.6万人;乾隆末年15.7万户、74万人;清末13.9万户、76.1万人。

可以精确的看出,清代北京的人口虽然呈逐年递加趋势,可是其总人口一直没有超越明代。

来历:北京日报 作者:刘永加

流程修改:郭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