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同织起“救助网”,用心筑就回家的路
华灯初上,夜色灿烂,霓虹如诗,留一盏温暖亮堂的灯,那是家的温馨。而此刻你是否会想到,在城市的角落里,有这样一些以天当被、地当床的露宿者,或因疾病,或因意外,他们忘记了回家的路……
为了让每一颗漂泊的心具有家的温暖,从茫茫人海的搜救,到回归社会前的物资,再到协助他们与亲人的聚会,大同市民政救助部分和社会爱心团队用大爱密织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爱心救助网”。
230余人献爱:众里寻他千百度
2019年12月6日,寒夜里,气温骤降到了-19℃。
在大同市平城区北苑路地道口邻近,一名目光板滞、穿着单薄、看起来35岁左右的男人,蜷缩在一家超市门口的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自言自语……
此刻,由大同市救助管理站牵头,14家爱心单位和社会安排参加的230余人搜救部队,正在平城区打开一场夜间联动搜救露宿者举动。
“我是搜救六组,咱们在北苑路地道口邻近发现一名露宿男人”,20时20分,对讲机里传来搜救人员的声响。
“穿得这么单薄,别冻坏了,跟咱们回救助站吧。”搜救人员纷繁上前劝说。男人怯生生地抬起头,中止顷刻后用力点了允许,便箭步走向救助车。那晚,回到救助站这个“家”,男人总算能够美美地睡一觉了。
露宿者因身体、心智、心思因素,导致他们失掉求助的天性,尤其在冰冷的冬季,软弱的生命更增加了一分风险。近年来,大同市救助管理站广泛发起社会爱心资源构成线上、线下多重救助通道,建立起多家爱心单位和社会公益安排参加的联动救助机制。2019年又引入4家专业巡查救助部队,充分街面巡查救助力气,构成多频次、多力气、犬牙交错的巡查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助。
街友保护工作坊:回归社会加油站
走进大同市救助管理站“街友保护工作坊”,一件针脚细腻、带有绿色花蒂的玫瑰色布艺苹果让人爱不释手,“苹果”上面画的笑脸形状更是心爱。
这件布艺苹果是站内自赞许志英的受助人员所做。5年前的阴历正月初九,衣冠楚楚、不修边幅、一言不发的许志英,被110民警护卫到救助站。5年多过去了,她从简略的刷牙、洗脸学起,日子能自理,还学会了绘画、剪纸以及几十种手艺著作的制造。
2019年8月,站里成立了我省首个“街友保护工作坊”,为受助人员开设了手艺布艺、串珠、煤雕等手艺制造课,经过专业化的技术练习,训练受助人员的手眼和谐才能,使之最终能有才有所长。“与受助人员触摸一段时刻后,才真实感到救助站能让他们发作这样的改动真不容易。”训练教师席娥娥说。
为让受助人员日后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幸福地日子,这几年救助站做了不少“功课”,有游戏活动、兴趣运动会等五光十色的站内日子,有观灯、游园、观影等户外活动,有敞开心智的社工课,有学才有所长的“街友保护工作坊”。在这个温馨的港湾里,救助站工作人员用点滴真爱,让每一位受助人员在站内度过一段夸姣的韶光。
55次心思教导:抚平心灵伤口
“这几年,老平房的住户大都搬走了,我和老伴没敢搬,就怕他有一天回来找不到咱们。太谢谢你们了,咱们一家人可聚会了!”
近来,离家6年多的受助人员张少华总算在朔州市救助管理站与爸爸妈妈聚会。年近七旬的母亲一边紧握儿子的手,一边啜泣着,年已七旬的父亲也在一旁默默地抹着眼泪。张少华的母亲曹丽萍说,43岁的张少华因小时候发高烧留下抽风后遗症,迷路前,他出了家门自己也能回来,自打2013年走后再也没回来,他们老两口守在老平房等呀、盼呀,泪都流干了。“太感谢救助站了,把他照料得挺好。”
护卫张少华回家的救助站工作人员也流泪了。为了给受助人员找到家,站里的每个人都支付许多。张少华是2013年3月入站的,上一年1月开端承受心思教导,共承受一对一心思教导17次、集体心思教导38次。55次的心思教导总算打开了张少华的“心门”。2019年10月,张少华协作心思咨询师填写一份表格时,写下了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
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究、实践、堆集、完善,大同市救助管理站已构成“传统寻亲、互联网科技寻亲、志愿者协作寻亲”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寻亲机制。仅2019年1月到12月26日,该站已为82名无身份信息的滞站人员找到亲属,滞站时刻最长的有12年之久。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张向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