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12件民生实事目标使命如期完成晒一晒2019的美好账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12 21:46:26 来源:自媒体 作者:新华网

原标题:12件民生实事指标任务如期完成 晒一晒,2019的幸福“账单”

时光如电,飞速向前。回顾过去一年,在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征程中,三湘百姓的民生福祉,又收获了哪些丰硕成果?

来,大家一起——晒一晒,2019的幸福“账单”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孙敏坚 沙兆华 何金燕 于振宇 刘笑雪 唐亚新

2019年初,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长许达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了12件民生实事。

一年来,在省委的领导下,省政府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照“民生清单”,不断做实做细,如期完成了12件民生实事的20项指标任务。

2020年省两会前夕,湖南日报记者兵分多路,在车间里、田埂上、教室中、屋场前,聆听普通百姓的故事,记录下他们的幸福“账单”。他们的故事中,有找到目标的喜悦、有夙愿终圆的轻松、有被呵护的感激,也有靠自己的欣慰。他们的幸福“账单”里,是对2019年妥妥的满足,更是对2020年满满的期盼。

1.【就业账单】家门口上班,稳稳的幸福

图①2019年10月13日,衡阳市南华大学举行校友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企业招聘人员在与应届毕业生交流洽谈。曹正平 摄图

“前些年青春期叛逆,天天和老爸对着干,恨不得毕业后远走高飞。现在在家门口就业,每天吃老妈做的热饭,感觉稳稳的幸福。” 1月10日,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记者见到00后的车间工人肖万佳。这个工作不满一年的小伙子说,职场改变了他。

肖万佳是衡阳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将于今年6月份毕业。去年4月,在一场校园招聘中,他被公司提前签下,先行实习。

“我很多在外地工作的老乡同学,此刻正为买一张从深圳回衡阳过年的火车票犯愁。而我绝对没这种焦虑。”肖万佳乐呵呵地说,过去这一年,工资没攒下多少,幸福却累积了一摞:懂得父母的不易,每天按时作息,工作氛围好。

从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95后曾文,去年通过校园公开招聘,也进入了特变电工衡变公司。

“当时有机会去外省就业,综合考虑后还是留在家乡,现在看来是正确的选择。工作充实离家近,收入也不错。”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这个大男孩给爸爸和妈妈和奶奶各买了一身新衣服。他说,“以前憧憬‘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现在感觉梦想触手可及。公司很注重员工技能培训,我的新年愿望是考专业方面技术职称,步步加薪。”

校园招聘常态化、精准化,让慢慢的变多像肖万佳、曾文这样的大学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特变电工衡变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杨新林和记者说,每一年校招前,她都要组织各车间相关负责人,走访属地各大高校相关院系,提前签定优秀毕业生。去年,该公司开展全国各大高校专场宣讲会及大型双选会85场,共引进高校毕业生139名,补充生产实习人员190名。

2.【修路账单】路通了,有幸福的味道

②1月9日,汉寿县军山铺镇老鸦塘村郭家冲组,入村到户的乡村公路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摄图

1月9日,细雨霏霏。汉寿县军山铺镇老鸦塘村郭家冲组一段新修的水泥路,当地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打扫路面,护理路基。干净的路上,不时有汽车驶过,溅起了水雾,却不见泥泞。

见到记者,村民刘启超放下扫把,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喝茶。

“以前路不好走,校车进不来,儿子上学就成了‘老大难’。” 刘启超和记者说,家门口以前只有一条不到1米宽的烂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时连单人摩托车都不能走。为了照顾在镇里上小学的儿子,妻子在镇里租了房,全职陪读。

去年10月,家门口的水泥路通车了,校车也直接开到了家门口。

“路修好了,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不用为小孩上学发愁。”刘启超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单是每个月房租就要 四五百元。现在小孩每天坐校车上学回家,房租省了,生活成本降下来了,老婆还能在村里的电子厂工作,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

“像刘启超这样的一种情况的,组里还有7、8户。”老鸦塘村村党支部书记刘辉甫介绍,目前全村23个村民小组已实现水泥公路“组组通”,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小孩上学放学的难题,还方便了村里南竹、稻谷等运输,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一镇之隔的百禄桥镇五里牌村洪福组,村民杨尚清同样感触颇深。

五里牌村洪福组盛产红薯,杨尚清开了家红薯粉加工厂,每年能生产1万多斤红薯粉。但以前路不通,红薯粉要运出去,只能靠肩挑或者拖着板车运送,费时费力。去年7月,家门口新修了一条 1.1公里的水泥路,以往人力运输改为汽车运输,开车上门收购红薯粉的老主顾慢慢的变多,杨尚清的日子也慢慢变得红火。

3. 【通水账单】甘泉来了,日子甜了

③家中通了自来水,永顺县吉峰村村民向清玉感觉日子更甜了。 (资料图片) 徐斌 摄图

“以前喝水要么到山上背,要么建小水窖存雨水,好恼火。”1月11日中午,永顺县灵溪镇吉峰村村民向清玉一边坐在水池边洗萝卜,一边和记者聊天,“现在不愁了,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来。”

吉峰村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加之地处山腰,每年秋冬缺水是常态。一旦到枯水季节或遇到干旱,就得靠水利部门开运水车送水。为了解决吉峰村的饮水问题,2018年以来,永顺县水利局多次组织打井队进村,从板栗寨到刘家组,从马上坡到三好桥,从下寨到中寨,打井工程队先后打了六口井,打断两根钻杆,都没有打出水来。但水利局没有就此“罢手”,又请来省地勘局405队的工程队,经过反复论证和勘测,重新选择一个打水点。当钻头打到615米的地下深处时,终于冒出汩汩清泉。村民陈大志、刘时海点燃了一早准备好的鞭炮表达喜悦。

光有一口井,还不能完全保证全村近1500人每天都喝上甘泉水。于是,去年以来,县水利局又安排专项资金,从镇上的抚志片水厂接入管道,并将自来水管网铺设到户,并安排管护员负责巡查维护,多管齐下保证全村用水的稳定。

村党支部委员向德福和记者说,以前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挑水,现在水龙头就装在家里,想用就用;以前总担心下雨天,水会变浑浊,现在下再大的雨都不可能影响水的质量;以前干旱时水池的水量低,要省着用,现在水量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村民还用上了热水器和洗衣机……去年秋冬连续干旱两三个月,村民一直没有“喊渴”。

“甘泉”带来的变化远不止吉峰村。目前,永顺县累计投资3.69亿元,新建和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2处,

全县100%的乡镇、99%的行政村已经通了自来水,解决和改善了33.0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4.【就学账单】 班级“瘦”了,上学更开心了

④天易贵竹学校内,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开展课外活动。(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图

“骗子,我不会跟你走的!”1月9日,湘潭县天易金霞小学优五班教室内,37名小学生正在开展“增强安全意识”主题班会。小“演员”们的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原来的学校班上有62个人,我们都是被‘钉’在座位上的,一转身就可能把后桌的文具甩到地上,更别说在教室里表演节目了!”4个多月前从百花小学转学来的赵紫依同学说。

天易金霞小学校长向前介绍,学校原本有35个教学班是大班额。2019年下学期,附近新建成的天易贵竹学校吸纳了学校61名学生,本校又增加了优五班、优六班两个班级,为本校和附近百花、城区山塘、赵家洲3所小学的超员学生提供学位,成功解决了班级“臃肿”的问题。

“新班级人少了、师资力量强了,孩子过来后,受到的关注更多了,整个人也更开朗了。”说起孩子的变化,优六班刘文婕同学的妈妈连连点赞。

宽敞明净的教室、独立的储物柜、摆满书籍的阅览区……天易贵竹学校的孩子们也享受到了班级“瘦身”的福利。

“我们严格按照人数标准招生编班,现在教室空气更清新了,老师们管理班级也更方便了。”天易贵竹学校副校长李坤介绍,目前学校可提供近1700个学位,有效解决了附近学位紧缺的问题。不久后,学校综合楼、艺体馆以及田径场等也将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

5.【健康账单】 筛查做了,健康“红灯”灭了

⑤1月10日,宁乡市资福镇窑里社区,潘新良(右一)在厨房做饭。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图

1月10日,临近中午,出院刚刚20天的宁乡市资福镇窑里社区潘新良就在家里忙活起来,切肉、煎鱼、烧鸡……她准备给家人做一顿丰盛午餐。旁边,潘新良的丈夫在洗菜,75岁的婆婆在烤火。旺旺的灶台,旺旺的炉火,整个家庭充满了生气。

今年50岁的潘新良是家里的主心骨,地里农活要她侍弄,老人要她照顾,一日三餐都落在了她身上,她是家中不能倒的那根支柱。

“我从没进过医院,两个崽都是在屋里生的,不搞检查咧!”当得知村妇联主席赵伟红要自己去参加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时,潘新良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但禁不起赵伟红的反复劝说,去年9月19日,潘新良跟着姐妹们来到宁乡市妇幼保健医院进行全方位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她患有子宫肌瘤。

小病止于治,大病缘于讳。潘新良与家人听从医生的建议,于去年12月20日,进行了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手术前后花费了8700元,农村合作医疗报销4000元。让一家人欣慰的是,潘新良的健康“红灯”灭了,身体转危为安,日子恢复往日的安宁幸福。

去年,窑里社区100多名适龄妇女参加了免费“两癌”检查,查出了2例子宫肌瘤患者,都在短时间里进行了手术,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

不仅在资福镇,2019年,宁乡市完成两癌检查4万人,及时发现病患者95例,早诊早治率为95.13%。“两癌”免费检查为城乡适龄妇女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6.【兜底账单】托起低保户的好日子

⑥1月10日,黄辉一家在平江县洪家塅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新家中,其乐融融。易奇峰 摄图

1月10日下午,屋外寒风凛冽、阴雨绵绵,平江县汉昌镇洪家塅安居小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1栋3单元1502室内却暖意融融,40多岁的黄辉和她的2个正上小学的儿子围坐在电烤炉旁,看书,学习。能住进装修一新的新房,孩子吃饱穿暖了,黄辉感到很满足。

4年前,黄辉的生活是另一番场景。

“我很多时候总是偷偷流泪,有时还一个人发呆,对生活感到绝望!”回想起丈夫去世、房子倒塌后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黄辉记忆犹新。

黄辉一家原来住在汉昌镇迎瑞村,2015年丈夫突发脑溢血去世,她只能咬牙独自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艰难生活。可不久后,唯一的住房也因年久失修倒塌了,这一下将黄辉推向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2016年,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将黄辉一家4口全部纳入低保。2018年底,通过易地搬迁政策带来的“红利”,黄辉一家搬进了现在的洪家塅安居小区新家,实现了“安居梦”,同时还享受到了教育助学、产业分红、干部和爱心组织关爱等一系列帮扶政策。

2019年,转为全额低保兜底并提标后,黄辉一家每人每月可领取320元的兜底保障金,比2018年每人每月多补贴了近100元,生活的保障更坚实了。

如今,黄辉的大女儿在平江二中上高中,两个儿子在家附近的桂花小学读书,她本人平时则在食品厂打点零工补贴家用。一家人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日子也慢慢变得有盼头了。

7.【医疗账单】 村卫生室“到位”,幸福不“缺位”

⑦1月9日,郴州市汝城县大坪镇祝岭瑶族村卫生室内,村医李步程为村民测量血压。刘笑雪 摄图

1月9日早上8时,村医李步程走进汝城县大坪镇祝岭瑶族村卫生室,打开手机,用办公软件“钉钉”定位打卡,然后把记录发送到专门的管理群里。

7个月前,李步程的到来,结束了这个民族村卫生室“零”的历史。实际上,2019年初,郴州市还有118个村卫生室“缺位”。而今,随着村卫生室一个个建成,村医们陆续走上岗位,所有“空白”终于被填满了。

工作第一站,李步程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巧珠家中,熟练地为她量血压、血糖,叮嘱她吃清淡点、适当活动活动。

“村里有卫生室之后,医生隔几天就上门来看病,我可安心多了!”刘巧珠说,以前要测血压、血糖,只能去镇上卫生院,自己又患有视觉障碍,行动不便,只能好几个月去一次。

村卫生室里,村民们正有序排队就诊。桌上摆放的村民健康管理档案上,记录2300多位村民的基本健康状况。

“现在孩子有个小病小痛的,我们也不慌了。”9岁的祝睿熙有点发烧,陪他来看病的妈妈感慨。

“下一步是要建立长效机制。”郴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李尧岗介绍,目前郴州在提高村医待遇的同时,实施本土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财政补助学费、签订定向就业服务协议等方式,定向培养本土乡村医生“后备军”。

8.【改厕账单】 厕所净了,村庄美了

⑧2019年10月31日,全省二类县农村改厕现场推进会,工作人员介绍衡龙桥镇樟树咀村改厕后的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刘杰 摄图

1月9日,记者来到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樟树咀村,只见每家每户屋前放置着4个分类垃圾桶,门前农田菜地用白色护栏分隔,青翠的蔬菜探出小脑袋。

菜地旁有两个醒目的绿色圆盖,上面印着绿水青山的图案,左边圆盖下沉淀着黑臭粪污,右边圆盖下是处理后无味的水。这是农村改厕使用的一体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粪液经三格分解沉淀、厌氧发酵后,可用作肥料。“黑臭粪污变一池清水,浇灌蔬菜,一举多得。”村民蔡佩云乐呵呵地说。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建造一个钢化玻璃制作的化粪池,政府补贴后,村民只要掏百来块钱。”樟树咀村党支部书记熊维四介绍,全村有826户居民,按照农户自愿原则,去年全村厕改率达到95%。

改厕后,赫山区沧水铺镇黄团岭村蔡小阳心安了不少。以前,孩子们每逢春节回来,都要为上厕所的事闹心半天。“今年过年回来,小娃娃们再不会嫌厕所臭了。”

在村上工作30多年,黄团岭村党支部书记肖祝英家的厕所去年也换上新颜。她一家5口住在一栋两层小楼里,楼上楼下现在各有一个卫生间。厕所之间有地下管网相连,汇集的粪液最终进入三格式化粪池处理。

“如厕环境好了,老百姓个个拍手称好,村民素质水涨船高。”为了推进改厕工作,肖祝英挨家挨户上门为老百姓算细账,绝不让他们多花一分钱。村里858户居民,目前已有789户居民安装了化粪池。

小厕所,大民生。去年10月31日,全省10个地州市66个二类县农村改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赫山区召开。赫山区改厕工作成为全省标杆,被遴选为全国农村改厕典型范例。

9.【平安账单】 “辅警蓝”擦亮“平安色”

⑨1月10日,邵阳市大祥区城南街道台上村,驻村辅警邵凯(左二)调节村民土地纠纷。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摄图

“等停车坪修起来,父母进出就方便了。”1月10日,武冈市湾头桥镇山青村11组村民张先华乐呵呵地围着自家老屋门前转了好几圈,仔细规划着修建停车坪的事宜。

就在几天前,张先华了却一桩多年的心事。他想在自家老屋门前修建停车坪,但地却是村民张治民家的。双方因转让土地费用没能达成一致,多次发生矛盾。这一闹,就是10年。

去年12月底,驻村辅警张晓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调解。最终,在村支两委和驻村辅警的见证下,双方达成和解:张先华向张治民支付土地转让费用3000元。

2016年以来,邵阳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战略,并建成工作站。驻村辅警上岗后,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辅警每天走村串户,并组织起村里的巡逻队,由此也激发了农村群众治安防控的内生动力,村里的治安环境慢慢的变好。

“有辅警在村里,我们办事也慢慢变得方便了。”1月10日,虽是阴雨连绵,天气寒冷,邵阳市大祥区城南街道台上村便民服务中心,颇为热闹。在服务窗口,该村8组村民雷悦军正忙着帮村里的老人办户籍。

“以前,办理户籍登记得专门去镇上派出所。对我们来说,一是太远,二是流程不熟悉,有时为办一件事得跑多趟,很不方便。”雷悦军和记者说,如今驻村辅警负责收集核实好信息,然后带到派出所办结。去年10月,他与儿子办理分户手续,全程由驻村辅警负责,前后只用了两三天。

“驻村辅警在不断织密安全网的同时,还为群众办事服务。”邵阳市公安局一村一辅警管理中心主任龙祝国介绍,如今驻村辅警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等“八大员”的职能越来越凸显,基层治理抓手越发得力。

10.【电力账单】电力充足,梦想正“拔节”

⑩新晃侗族自治县波洲镇柳寨村农网改造升级后村民生活用电得到保障。(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图

“是充足的电力点亮了我回乡创业的路。”看着家门口的变压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李乘材脸上笑容绽放。他说,仿佛听见了自己梦想“拔节的声音”。

“解决用电问题,工厂才能做大做强。”7年前养蛇失败后,新晃侗族自治县波洲镇柳寨村80后养蛇青年李乘材分析,因电力不足导致养蛇需要的温度不够,是养蛇失败的主因。

2018年,积累了资金和技术的李乘材重操旧业,回乡养蛇。但是,因村里电网改造还没完成,养蛇场所只能部分升温,养殖规模受限。2019年,该村3台变压器变成了9台,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电力需要。李乘材趁机建设先进的立体养蛇设施,扩大养殖规模,事业成功在望。

在冬季,蛇需要足够温度才能从冬眠中醒来。在李乘材所办的特种养殖场,每天叫醒冬眠蛇的是电,唤醒80后养蛇者梦想的也是电。而对村民们来说,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也离不开电。

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希清说,以前电压不足一直是村民的心病。住在山上的脚冲组村民要等到半夜3点山下的村民全部休息不用电后,才能使用打米机打米。而村民们用电饭锅煮饭,时断时续,常常得花上1至2个小时,生产用电更无从谈起。

群众对高质量电力供应的需求是农村电网改造的动力。2019年,国网新晃侗族自治县供电公司根据柳寨村的实际,增加变压器数量确保电力稳定供应,还把裸铝电线变为绝缘导线以保障村民用电安全。

如今,柳寨村生产生活用电得到保障,村民的幸福感更强了。“我们脱贫摘帽离不开国网电力对电网电力设施的投入,如今的电网兜牢了民生底线,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了。”吴希清乐呵呵地说。

11.【文化生活账单】 农家“户户通”,精彩看世界

1月10日,新化县经济开发区勤俭村,数字广播电视安装维修工作人员在指导村民播放电视。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图

1月10日中午,从菜地忙活完回来,新化县经济开发区勤俭村村民雷天秀熟稔地打开电视,一边做菜一边收看央视的养生节目。自从数字广播电视入了户,每天中午看2个小时电视,成为这位八旬老人最惬意的休闲时光。

老人家里以前也有电视机顶盒,是孙女装宽带时电信部门配的。后来,孙女外出工作了,雷天秀一算账,一个月得近100块钱,不划算。她便催着儿子把宽带停了。结果宽带一停,和宽带绑在一起的电视也没了,老人的娱乐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2019年上半年,雷天秀在村里的“村村响”的喇叭里听说:“装个天线锅,就能免费看电视。”她赶紧跑到村部报了名。10月初,安装人员上了门,将一个直径40cm左右的天线锅架设在屋顶,再连接上一个白色的小盒子,雷天秀家的电视又热闹了起来。

“电视图像和声音都蛮清楚,信号也稳定,关键是还便宜。”老人用了3个月,感觉很满意。

经开区文广站站长卢宇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省统一招标的设备成本为每套292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140元、县级财政补助52元,每户居民只需掏100元设备费,就能长期免费收看61套卫星电视节目和46套广播节目,较好地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新化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谢漾山和记者说,新化是全省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最重的县,共有23615户,约占全省总任务的1/7。为了如期完成任务,该县通过建立工作台账、强化技术培训等方式,组织专员包干到户抓落实。截至2019年12月9日,该县圆满完成全部安装任务。

12.【宽带网络账单】网络一架,名师走进山村

网络进村全面实现,城里小学同农村小学结成网络联校,实现资源共享。(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制图/陈阳

“同学们,我是映山小学的张老师,大家跟暖阳学校的同学们打声招呼好吗?”1月9日,一堂由永州市映山小学优秀语文老师执教的语文课《赠汪伦》在映山小学录播室举行,并通过网络终端同步传送到30余里外的冷水滩区农村暖阳学校,让暖阳学校的学生们享受到了一顿丰盛的教学大餐。

暖阳学校是一所为解决孤儿和贫困学生上学困难问题创办的寄宿制小学,学校目前有150名孤儿和留守儿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良好的课程内容和师资成了困扰这所学校教育的短板。

“暖阳学校与映山小学对接建成‘网络联校’,暖阳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能与映山学校的录播室实现同步课堂对接,困扰学校发展的难题解决了。”暖阳学校校长田水平激动地和记者说,这得益于2019年省政府实施的农村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工程。

像暖阳学校一样,2019年暑期,永州市数百所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放假,他们忙着配合电信施工队队员把光纤拉到学校,为孩子们建立通往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

永州农村学校分布广,特别是规模小的教学点分布在全市四面八方的山村里。全市共有1280个农村教学点,条件差、学生少、师资资源短缺,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开不齐、开不好课成为制约其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高速宽带接入农村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永州市农村教学点已100%接入高速宽带网络,接下来将全面实现网络校校通,推进资源供给、远程课堂等工作,深度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永州市教学仪器站站长盘月娥说。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