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2019年12月山东好人榜揭榜快看哪些威海人当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14 02:28:53 来源:自媒体 作者:文明威海

原标题:2019年12月“山东好人榜”揭榜!快看哪些威海人入选?

2020年1月9日,2019年12月“山东好人”发布仪式·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济南商河县举行。60位崇德向善、感人至深、群众公认的身边好人荣膺“山东好人”称号。其中,威海有4人上榜,他们分别是见义勇为好人王建强、诚实守信好人潘咸涛、敬业奉献好人肖仁勇、孝老爱亲好人周宣芬。

发布仪式现场

见义勇为好人

王建强

左为王建强

渔家汉子勇救落水男孩

王建强,男,1965年7月出生,荣成市人和镇昌邑村村民。2019年5月24日傍晚,一名11岁男孩不慎滑入人和镇昌邑村西侧的一个水库中。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正在附近钓鱼的村民王建强扔下鱼竿便一头扎进水中,成功将落水男孩儿救了上来。“幸好当时王建强就在附近,并且第一时间跳下去救人,要是再耽误几秒钟,这后果不堪设想。”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仍然是村民们热议的话题,王建强也赢得了大家的广泛称赞。

事迹介绍

水面“噗通”一声,竟是男孩儿落水

今年55岁的王建强是一名船员,家就住在水库的旁边,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钓鱼。5月24日傍晚,闲来无事的他,在水库的北端垂钓。

忽然间,从他的右前方水库大坝的方向传来“噗通”一声响,他抬头一看,竟是一个孩子掉进了深水中,孩子正在水面乱扑腾。

“不好,谁家的孩子掉水里了!”王建强扔下手中的鱼竿,便赶紧向男孩的方向跑去,同时大声地呼喊着。在跑到男孩落水位置附近后,王建强一头扎进水库里,游向孩子的方向。

因为常年在水库附近生活,王建强对水库的深浅非常了解,男孩落水的位置至少有3米深。然而,他根本顾不得多考虑,一心只想着救人。

很快,王建强便游到了孩子的身边,这时孩子似乎也没有了力气。为避免孩子呛水,王建强费力地将孩子向上拎,同时向岸边靠近。然而,当回到岸边时,由于河床长满了青苔,王建强脚下频频打滑,身上的力气也似乎消耗殆尽,根本没有很好的方法将孩子推上岸。

就在这时,不远处一位老人见状也匆匆赶来。“大叔,快来帮帮忙,把这个孩子拖上去。”王建强赶紧大声求助。终于,在老人的帮助下,孩子被成功救上了岸。

母亲闻讯赶来,得知经过几乎晕厥

仅仅这几分钟的惊心动魄,便打破了村子的宁静,慢慢的变多的村民围了过来。而这时,浑身湿透的王建强,已经悄悄地走出了人群。

男孩的母亲高燕也赶了过来。“看到儿子当时浑身湿透,坐在那里,整个人都懵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高燕仍然心有余悸。

高燕说,儿子小贺(化名)今年只有11岁,当天吃过晚饭后,就独自外出玩耍,直到天快黑了也没有回家,高燕这心里便打起了鼓。

越是怕什么,就越来什么。正当高燕向水库的方向走去,远远地就看到水库聚集着大量村民,她赶紧一路小跑过去,看到儿子浑身湿透坐在水库坝上。

高燕吓得几乎晕厥了过去。“后来还是孩子的父亲把她背了回去,她自己根本走不了路了。”不少村民看到了当时的情况。

男孩家人上门致谢,救人行为成佳话

虽然高燕赶到现场时,并没有见到救孩子的王建强,但是她和丈夫并没有忘记这位勇敢的好心人,事后特地上门感谢。5月29日上午,高燕将一面锦旗送到王建强手中。

高燕是东北人,搬到这个村仅仅两年,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一家人早已感受到昌邑村民的善良淳朴。

王建强有着荣成人典型的质朴和热情,总是乐呵呵的,对于高燕及其家人的感谢,他很坚定地说:“这没啥,不管是谁碰到那种情况,都会出手相救!”他还是一位志愿者,经常会穿着红马甲参与村里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因此,不单单是高燕一家,在很多村民的眼中,王建强都是一个热心人。

“王建强真是了不起,不顾个人危险去救孩子,我们都得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村民韩孟科说,王建强救人的事情在村里慢慢的变成了一段佳话,全村人都为他勇敢的行为点赞。

诚实守信好人

潘咸涛

诚信经营擦亮金招牌

潘咸涛,男,1969年12月出生,乳山市白沙滩镇潘家村个体工商户。他是诚信经营的好商人,经营饭店6年来,对待顾客,坚持真材实料童叟无欺,在市场上精挑细选的食材用自己和农户自榨的花生油进行烹饪;对待合作伙伴,坚持诚信为本,现金交易,当日结清,即便遇到资金困难,跟朋友借钱也绝不拖欠货款,以诚心和公心赢得了顾客和合作商的信任。

事迹介绍

“让大家吃好,咱心里才能过得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一个餐饮行业的老板,潘咸涛一直谨记这句格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放在经营活动第一位,严格遵守各项卫生制度。

2013年7月,潘咸涛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开采矿山,转行回村,承包了一个集体转让的酒店。当时,“地沟油事件”甚嚣尘上,经过媒体的层层曝光,已成为一起引起各地广泛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少人谈“油”色变,担心自己误食了地沟油,甚至有人慢慢的开始抵制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的阴霾笼罩在整个行业头上,挥之不去。为了全方位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也为了重塑顾客的信任,在开业后不久,潘咸涛便开始研究如何压榨花生油,并决定今后饭店的菜品一律只使用自榨的健康油。

都说商人无利不起早,潘咸涛却不是这样,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门到早市上挑选当日要使用的食材。常年的买菜经验,让潘咸涛练就了一双挑菜的“利眼”,在琳琅满目的食材中,他总能挑出最新鲜、品质最好的,也坚持只用最好的。这种对真材实料的执着,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自然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更多的心血,但潘咸涛却从未想过以此索求更高的利润。他店里的菜,一向是份大量足,物美价廉,深受周边村民欢迎。有人对他这种行为感到十分不解:“十里八乡,有哪个饭店这么讲究的,谁家不是差不多就得了?你每天吃这么多苦受这么多累也多赚不了一分钱啊,图的是啥?”潘咸涛只是笑着回答:“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挣多挣少无所谓,重要的是让大家吃好,咱心里才过得去。”

“做人不能忘本,要心怀感恩”

潘咸涛不仅是个诚信经营的实诚人,还是个时刻把顾客们放在心上的周到人。平时饭店营业的时候,他都提前将店里每个角落、每张桌椅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餐具做好清洁消毒,务必使客人有最好的用餐体验。对于周边老顾客的饮食禁忌和喜好,潘咸涛心里自有一本账。他对店里的各种菜品及饮品有着深刻的了解,每次店里出了新菜品,他都会根据客人的口味热情地进行推荐,并准确无误地把顾客所需的菜品、饮品送到对应餐桌上。偶有空闲,他还会与客人聊聊天,谈谈家常,有时聊得兴致上来了,他还会免费向客人赠送一份小菜。去过他店里的客人,往往都会被这种轻松、温馨的气氛所感染,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对待邻里乡亲,潘咸涛同样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平日里,若有人向他求助或是借东西,不管熟不熟悉,只要他能帮上忙的,他从不会拒绝。有几次过年的时候,他甚至主动自掏腰包印制挂历,向群众免费发放,向村民们献上新春的祝福。有人问他,为何需要为不相关的人做那么多事,他就不怕被当成吃力不讨好的傻子吗?他却说:“做人不能忘本,我现在挣到的一切都是乡亲们给的,多亏乡亲支持,我这饭店才能开得下去,要心怀感恩。”他做事不图名、不图利、不求回报,全凭一腔热情,村民说起来,无不交口称赞:“从没见过这么好心的人,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忘记的事,他竟然一直帮我们记着,一直帮我们想着。”

“做人做事实诚点,才能有更多的运气”

开饭店开的小有名气了,潘咸涛又开始想方设法,凭借自己的能力为村民找点实惠。他平日里用的花生油,从去超市采购,变成直接收购村民的自产花生,然后找到当地知名的油坊进行加工。这样既能确保入口的花生油品质高且正宗,还能帮村民们解决花生的销路。最让人欣慰地是,他收购花生的价格总是比市场行情报价高出0.1元钱。村民们高兴地说:“虽说钱不多,但是心意很重,人家发家致富了,还能想着咱们,已经很难得了。”

对村民,潘咸涛有力出力,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潘咸涛也是诚信为本,绝不拖欠货款。但凡他出外采购,全都是现金交易,当日结清。资金困难时,哪怕是跟亲戚朋友借钱,他也要把食材钱结清。他总说,谁做生意都不容易,都互相体谅一点,大家才能共同致富。

自2013年营业至今,潘咸涛的饭店从一个藉藉无名的新店,到现在的天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与他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以诚待人的良好品德是分不开的。由于他做生意实在,从不以次充好,店里干净卫生,服务又周到热情,渐渐地在附近闯出了名气,不少人都慕名前来品尝,并成为了忠实的“回头客”。潘咸涛以其真诚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美。

敬业奉献好人

肖仁勇

焊接“状元”焊铸工匠精神

肖仁勇,男,1976年2月出生,威海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焊接技师。从事焊接工作23年来,在充斥着呛鼻气味、尖锐刺耳的声音以及火星四溅的车间中,追求精益求精的他从学徒一步步成长为技艺领先全国的金牌匠人,先后研发出“零变型工装模具”,为公司每年取得2000万以上的高铁订单;带领团队连续奋战,研制出新的焊接工艺,确保风机产品的国产化运行,打破国外垄断,市区两级工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肖仁勇创新工作室”。

事迹介绍

怀揣匠心梦想 誓当焊接匠人

在充斥着呛鼻气味、尖锐刺耳的声音以及火星四溅的车间中,肖仁勇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一干就是23年。23年前,20岁出头的肖仁勇从中专毕业,焊接成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很多人选择做电焊工的心态是,学个手艺活,谋生不愁。可肖仁勇从未这样想,焊接对他来说不单纯是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他一生的梦想。当看到一个个冰冷的、毫无规则的碳钢件在师傅的焊接之下变成一个个产品时,肖仁勇对师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时他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当威海乃至全国最好的焊接技师”。

因为梦想比别人远大,他清楚,自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几十倍的努力。怀揣着这个梦想,他踏上了漫长的自学和刻苦的练习之路。虽然在学校进行了系统学习,但是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书本上没有、教材上也没有实例,但是凭着对焊接工作的无限热爱、努力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白天他在工厂跟师傅专心学技艺,晚上回家自学借来或买来的教材。车间里,总堆满了他林林总总的下脚料,以供他练习。在与火花和金属相伴打拼的刻苦努力下,第一个奇迹诞生了,他创造了当时一个月出徒的最快纪录,而且成功掌握了各类材料焊接的最新技术,特别擅长铝合金焊接、特种钢材焊接以及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机器人焊接。

追求精益求精 打造“威海”风机

因为他一如既往的精益求精态度,奇迹纷至沓来。2005年,他获得到日本学习的机会。在当时,日本的焊接技术要比国内精进。但他从不畏惧同日本当地技师的竞争。在同日本技师的同台竞技中,他获得了神户制钢焊接技能大赛前十名、钢接工种技能比赛第3名。因为这次留学镀金经历,也因为他精湛的“中国制造”技艺,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向他提供了十分丰厚的待遇。经过慎重思考,他断然拒绝了所有向他抛来的幸运。肖仁勇说,在国际知名企业工作,肯定更利于他个人的发展。可是,公司派他出来学习,是对他学习能力的欣赏,也是对他的信任。如果他不将自己所学的国际先进技艺带回国内,那他远赴重洋学习的意义又何在呢。他毅然回国,从那时起,技艺传承这个梦想,便在他心里扎下根来。

目前,肖仁勇焊接的产品,大都用在高铁和核电上,都是要求超级高、非常严格性的行业,使用的风机产品大小不一,焊接的精准度都要求到毫米计算。因此,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把焊接产品当成艺术品,要求甚至苛求自己将每一件焊接产品做到完美无缺。

CRH2号高铁牵引电机通风机产品,焊接精度要求控制在0.5毫米以内,焊接过程许多部位都需要用大号放大镜比对,面对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产品,肖仁勇带领团队,轮流休息、主动加班、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零变型工装模具”,完成了国内高铁风机领域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一件大事,仅这一项工艺成果,就能为公司每年取得2000万以上的高铁订单。HXN3和谐号新产品刚进行产品试制的时候,焊接方法传统,焊接强度不够,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七天,从一堆试制件中琢磨出一套新的焊接工艺,确保了该款风机产品的国产化运行,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整个焊接团队呈现出超高的专业水平,多次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好评。他曾带领团队奋战168个小时,将一件连国外知名公司焊接匠人都无法打造足够精细的风机焊接至完美无缺。自此,多家风机行业的大客户成为他们团队的“铁粉”,点名要求克莱特菲尔风机公司为供货单位。

发扬传承精神,打造“威海工匠”团队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日常工作之余,肖仁勇积极参加到公司的“技能传承”工作中,他指导和培训的徒弟,有1人考取了高级技师,2人考取了技师,6人考取了高级技工。肖仁勇也有幸担任了两届公司技师协会会长,将公司全部的技能高手整合到技师协会这个平台中,广泛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并建立了一线员工“师带徒”工作制度和奖励办法,从而使公司职工的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大大提升了公司高端配套风机的焊接质量,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肖仁勇,在威海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有一间“肖仁勇创新工作室”,真正开始了他从出色工匠到先锋队管理者身份的转变,正式开始了他的匠艺传承之路。

在“肖仁勇创新工作室”,不见通常情况下的师傅严厉教学的场景。整间工作室墙壁上挂满了车间每个人的先进经验推广,任何一个人都是工作室的主角。每一个学徒,都有自己能拿的出手的看家本领。肖仁勇年龄虽不大,却已从事焊接工作23年,算得上一名“老匠人”了。可这位“老师傅”始终铭记当初他初进这个行业时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没有因为自己技艺最牛,便对学徒颐指气使,固步自封。相反,他常常放下身段,从徒弟身上学习新的东西。而为了做好传承这件事,他必须时刻精进自己的技术,保证自己有东西可以传授。

看着所带领的团队,一步步慢慢的变好,自己毕生所学、所积累得以传承,步入中年的肖仁勇心中非常欣慰。而他知道,在匠艺这条路上,没有终点。肖仁勇选择在克莱特菲尔风机,和广大威海的技工一起,用手中的焊枪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威海制造”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奉献出一个威海工匠的绵薄之力。

孝老爱亲好人

周宣芬

精心照顾残疾多年大伯哥

周宣芬,女,1964年2月出生,文登区泽库镇长会口村村民。三十多年来,周宣芬一直精心照料着身患残疾的母亲和大伯哥。在丈夫去世、改嫁他人的情况下,周宣芬依然对大伯哥关照有加,她的善举让家庭始终充满着爱和温暖,也感动了周边的人。

事迹介绍

谈起她自己的情况,周宣芬总说“我家里有两个宝”。一个是她的大伯哥,另一个是她的老母亲。三十年前,大伯哥在采石场发生意外被砸断了腿。从那时候起周宣芬就和丈夫一直照顾着这个大哥,直到十年前周宣芬的丈夫去世了,周宣芬再嫁,可是她仍然坚持照顾着大哥。她说:“已经照顾了这么多年了,大哥又无儿无女,还能不管么,现在条件也好了,无非是多双筷子。”这一照顾就是三十多年。周宣芬还有一个老母亲,视力听力都有残疾,周宣芬也一块儿搬到家中伺候着。

面对复杂的家庭结构,周宣芬说:“生活中也有矛盾和争吵,有矛盾的时候我都格外的注意平衡大家的情绪,不能让老人受委屈。但是吵过了就过了,终归是一家人,有什么事情都互相谦让着,不要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计较,一家人就应该以和为贵。因为小事争吵,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让别人笑话指责。”也许就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支持着她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一直将家庭各方面都照顾的十分周到。

因为父母身体都不好,所以早些年周宣芬就将父母两人接到家里照顾,老人上了岁数,话多爱唠叨,这时她就会和丈夫孩子讲,不能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他们说的话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听,但是他们没有恶意的,我们要耐心听,听完再做解释,这样就会化解误会。而且老人经历的事情多了,身上有很多优点和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就这样一家人相处的十分和睦。后来父亲去世了,就剩下老母亲一个人,老人年纪渐大,身体也不好,脾气也慢慢变得暴躁,时常为难周宣芬,有时周宣芬自己也感到委屈。但是想到老人的心中也充满了苦与痛,周宣芬就不那么委屈了,反而更加地关心老人,陪老人说话,她说:“老人要陪着,不然一个人就会感到孤独”。

前几年大伯哥总是头疼发晕,周宣芬就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从不厌烦,老母亲也经常生病,需要照顾。周宣芬说:“人都有老的时候,照顾好老人使其安享晚年是子女的职责。”,因此,她尽全力照顾好两位老人。每一天,她除了安排好丈夫和孩子的生活外,还要妥善安排好两位老人的起居饮食。平时,两位老人提出的要求她都尽力给予满足。老人年事已高,经常生病,药不离身。为老人洗衣做饭买药,从老没有听到周宣芬半句怨言。虽然生活拮据,逢年过节周宣芬总不忘给老人买点礼物,天冷了,她总是早早为老人生好炉子,让老人从心里觉得暖烘烘的。周宣芬的孝心散发着火热的光芒,让家庭充满了温馨与和睦。

周宣芬注重家庭的和睦,更注重邻里的和睦,生活在农村,邻里关系十分重要,周宣芬说:“远亲不如近邻,平日邻居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多帮助一点,自己家里有啥东西也可以分享一下,这样的话邻里都能相处好。”这样说,周宣芬也是这样做的。本着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一家有事,多家支援的原则,周宣芬和邻居相处从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别人家有什么事情,也总是主动去帮忙,把邻里关系处理的十分和谐。

“百事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是周宣芬一直牢记在心头的座右铭,孝敬老人,和亲睦族是她始终秉承的理念。她就是家人心中的光芒,让家庭始终充满着爱和温暖。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