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
(长宁区团委 李婷)
距离上海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过去两月有余,居民们也已逐渐习惯了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这一热点看似归于平静,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小习惯,改善了大家的生活环境。
事实上,每天当我们随手扔掉几包垃圾的时候,没有人会忧心忡忡地想:天呐,这些垃圾该怎么办啊?我们产生了它,却又不去管它。这些垃圾,是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就真的“消失”了呢?显然不是的。我们随手丢弃的一个矿泉水瓶、一个薯片袋子,下一秒,就也许会出现在某只海豚的肚子里、某只海龟的鼻孔里,占据它们的胃,最终致死。
北极熊因为太饿,面对周围的垃圾山,即使知道是塑料袋,还是会选择吃下果腹;深海的鲸鱼因为吞食的塑料袋太多,难以消化最终撞向海岸求死;诸如此类的新闻太多了,这些人类的好朋友都在因为人类的错误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中国,目前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这些垃圾只能进行填埋或焚烧。在我们上海,有老港填埋场,上海70%的生活垃圾会被运往那里进行处置,但是现在也只剩下1/3的可填埋区域。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世界岌岌可危。请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吧,垃圾已经堆到家门口了。
新长宁慧生活自2013年开始,携手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开展垃圾分类相关项目。项目开展的这几年,公司青年团员积极参与,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风采,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环境保卫战”中。大家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坚定的垃圾分类践行者与拥护者。
然而,在宣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居民,他们对垃圾分类有着不同的态度,或怀疑、或排斥、或踊跃参与。我感受到,推行垃圾分类最大的阻力,不是政府投入不够,工作无法开展;不是分类标准复杂,居民难以掌握;而是老百姓们延续了成百上千年的生活小习惯和公共意识难以撼动。事实上,早在2000年,上海市就已作为全国八个试点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大家摩拳擦掌,好不热闹。然而看工作成效,除了街道上垃圾桶走马灯似的翻新外,什么也没留下。长达十几年的垃圾分类,最终不过落得“一地鸡毛”。
现在,垃圾分类重新成为热点,去年11月来上海视察工作时就指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长宁区先行先试,积极参与。慢慢的变多的居民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逐渐开始习惯,投放垃圾前,在家中就做好分类。无论是老阿姨、还是小朋友,事实上,都在无形中引领着新时尚,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
为更好地宣传垃圾分类,几年来,由公司青年团员组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单位进行垃圾分类宣传,不曾间断,这样的活动已进行了近千场。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跨越职业、年龄、甚至国籍,共同在为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小金木是我们垃圾分类团队中最小的志愿者。去年12月,我们在虹古路幼儿园进行宣传时与他认识,他积极参与学习垃圾分类。今年4月,在小区两定启动仪式上,我们再次相遇。这时候的他已经大班毕业,成为了一名社区垃圾分类小志愿者。我也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不曾中断垃圾分类的宣传。他参与录制了小喇叭分类宣传口号、社区巡逻分类指导,并在现场作为代表进行倡议。小金木的行为深深感动着我们,也让我们相信:教育一个孩子可以影响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个社区,还可以改变一个中国。因为这些人的努力,长宁区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走进上海甚至全国的前列。
有时,我们以他人做镜子,来界定自己、认识自己。每个反影都令我们喜欢自己多一些。践行垃圾分类并没有让我比别人更高尚,因为这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与责任,作为青年团员,更要时刻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人的初心和使命。但是,我依然会因为做了这件事情,为自己感到骄傲。
在宣传时,我常会举出许多触目惊心的数据,希望以此来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些数据总是一次次打破每位听众对于生活的美好幻想,刷新对“丑陋”、“肮脏”的理解下限。但与此同时,也总有很多居民让我感受到,还是有非常多的人想去了解、想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毕竟,活在现实比活在虚幻里要有意义的多。纪录片《塑料海洋》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鲸会说话,他们大概会问我们:“你们在想什么?世界上的其他物种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生存的生态环境,但人类就像是地球上的过客。”
我们当然不是过客,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用尽全力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留有痕迹。但是如果这种痕迹是意味着对大自然和地球的伤害,那就太可怕了。垃圾分类不能一蹴而就,要求我们持续努力。此刻,要么接着麻木,要么快点醒来。一切,全凭你我的选择。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绿动青春,分享美丽。垃圾分类事关未来,在这场用青春梦想和实际行动引领的“新时尚”中,青年义不容辞。垃圾分类,我在行动!这是我的心声,也是我的决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