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山风景区在麝鼩属分类研讨中发现承认两个新物种
由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讨所、安徽大学三方协作展开的“黄山风景区野生动物观测协作项目”,近期在麝鼩属分类研讨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项目组经过归纳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剖析承认了收集于黄山风景区浮溪猴谷的麝鼩属物种为两种哺乳类新物种,别离命名为“安徽麝鼩”(Crocidura anhuiensis)和“黄山小麝鼩”(Crocidura huangshanensis)。
该项研讨成果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讨所等单位主办的动物分类学报英文版《Zoological Systematics》2019年第4期和2020年第1期上宣布。
研讨人员介绍,麝鼩为劳亚食虫目鼩鼱科麝鼩属动物,该属散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大多数物种会集散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休息于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主要以土壤昆虫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麝鼩形似老鼠,体型包括大、中、小3种类型。
安徽麝鼩:眼小;圆耳;背部皮裘灰棕色偏黑,腹部淡于背部;尾与皮裘色彩附近,长仅为头体长的76%,尾近半暴露,近半具稀少短刚毛,接近尾部皮裘逐步变短,尾尖具杰出毛刷状毛束;四肢半裸,呈粉色,踝关节处着生稀少短毛。头盖骨长而窄,额骨榜首对门牙兴旺,人字脊较显着。样本(6只)重10.52-13.51g,头体长60.88-78.10mm,尾长48.34-59.24mm,前足长9.20-9.87,后足长13.52-14.83 mm,耳长7.74-9.24 mm,颅全长20.81-22.38mm。
安徽麝鼩
安徽麝鼩头盖骨
黄山小麝鼩:头小;鼻长;须长至耳底;眼小;耳圆,耳壳上有显着的底毛;皮裘灰褐色,背部稍黑;四肢纤细,前后足具五指(趾),脚上有小而多肉的隆突,指背、趾底粉红色,半裸,脚踝具稀少的棕色毛;尾长约头体长的76%,色彩与皮裘类似,简直暴露,具极少量长刚毛。头盖骨长而平,无颧弓,额骨榜首对门牙弯曲状、兴旺,人字脊显着。样本(5只)重4.35-7.77g,头体长50.45-61.97mm,尾长39.64-45.03mm,前足长6.99-8.33 mm,后足长11.84-13.82 mm,耳长7.86-8.70 mm,颅全长16.88-17.90mm。
黄山小麝鼩
黄山小麝鼩头盖骨
研讨人员以为,此次黄山景区发现的两种新种均归于中等体型麝鼩。安徽麝鼩和黄山小麝鼩两种新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厚了黄山风景区哺乳类动物尤其是兽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填补了景区麝鼩属研讨的空白。(吴贻军)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