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延安退耕还林20年:黄土高原“绿色兴起”再动身
延安,这块雄壮而又质朴的土地上,具有的前史文明足以轰动整个国际。在雄姿英才的古代,曾留下黄帝、大禹猛进的脚印,还有李自成、张献忠叱咤风云的前史回声。
延安,这座具有悠长前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国革新的圣地,誉满天下。作为陕甘宁边区首府,我国共产党在这儿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孕育了新我国。
有人说,陕北这块土地,贡献给前史的,是森林和草地,贡献给革新的,是生命和鲜血。确实,延安从前是“水草丰美、谷稼殷积、牛羊衔尾”的丰饶当地。但是,在漫漫前史长河中,因为战乱屯田,乱耕滥垦、任意放牧、过度采伐,天然植被遭到严峻损坏,水土流失非常严峻,农业生产条件和人们的生计环境不断恶化。
“背靠黄河面临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仍是那黄土山……”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首在当地山间沟壑中吟唱的信天游,唱出了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劣,也表达出世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心中的那份荒芜,而更让他们挥之不去的是赤贫。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陕西地处我国心脏地带,陕北是黄土高原的心脏,延安是黄土高原的绿芯。足见,维护好“心脏”和“绿芯”,不只是八百里秦川自己的事,更联系和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
绿色兴起。1999年,延安在全国首先展开退耕还林,誓词要“让赤地变青山,让黄河流碧波”。短短20年间,延安退耕还林上千万亩,让这块土地提早50年绿了起来,为国际供给了短期内“生态修正”的我国样本。
那么,延安生态环境为什么接近溃散?延安山川大地是怎样绿起来的?
陕西延长县退耕还林前后比照图,上图为退耕前,下图为退耕后。(退耕还林材料馆材料图翻拍。徐红摄)
植被遭到损坏 让黄土高原“四分五裂”
黄土、劲风、加上一副乌黑沧桑的面孔和头上裹着的极具反差力的白羊肚手巾,这样的画像不必猜就知道画的是哪个当地的民众。“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劲风从坡上刮过”这是多年来人们对陕北黄土高原的刻板形象,挥散不去。
“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天两头旱,十种九难收”“下一场大雨脱一层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一首首陕北信天游,真实地唱出了当地公民日子的艰苦与不易,也是对延安其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上个世纪末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延安调查曾断语,这儿不具备人类寓居生计的基本条件。
究竟什么原因让延安生态接近溃散?
“回望陕北生态环境的变迁,隋唐从前,延安仍是大片原始森林。自北宋以来,植被遭到严峻损坏。”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直言:一是城市建造,二是寺庙建筑,三是烽火的损坏,四是很多放牧。不可否认,除天然要素影响外,人为要素占了多半。
有文字记载,远在五六千年从前,陕北大地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分,到处是旺盛的森林和宽广的草地,成群的大角鹿、野马、虎豹、野牛、大象等现在在亚热带才干见到的动物,也在陕北林间和草地上出没。
研讨发现,陕北高原从山明水秀到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渐进的、前史的进程。跟着战事纷争四起,各卫、所、堡、寨纷繁屯垦戍边,移民实边,加上大规划游牧民族内迁安顿,使人口过度胀大,对犁地需求不断增加,腐蚀着森林草地资源,对植被损坏性很大。特别是明代屯田制和构筑长城,对陕北生态环境的损坏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遗祸至今。
在春秋替换的前史长河中,延安的地貌受天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影响,大片大片的森林植被遭受损坏。到了清代,陕北南部仅剩余零散林区,北部则大部分变成荒山秃岭。极目远望,黄沙一片,河流干枯,树少鸟稀,青山绿水已成为梦境。
因为植被损坏和水土流失,黄土高原被渐渐腐蚀分化,黄土塬(渠道状)变成梁(条带状),梁变成峁(馒头状的土丘)。塬、梁、峁将黄土高原分化得“四分五裂”,却又令人惊叹。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塔型的超大生日蛋糕,有的像圆圆的大馒头,有的像长长的蜈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成山连片。
面临地瘠民贫,满目风沙的苍凉现象,一部名为《绿色兴起》的片中有这样一段描绘:清代光绪年间,翰林王培棻来三边巡视,他以戏弄挖苦的口吻,写了一首《七笔勾》,诗中说:“万里漫游,百日山河无止境。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荒无秀丽。暴风阵起,哪辩昏与昼,因而上把姹紫嫣红一笔勾”。话虽尖刻,但却是陕北其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退耕还林后的南泥湾“大花篮经济”。 本报记者 徐红 摄
两把镢头两代人 从拓荒种田到植树造林
抗日战争时期,面临陕甘宁边区严峻的财务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在南泥湾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着手、锦衣玉食”,处理了当务之急,打破了经济封锁,成为一段不老的传奇。
镢头磨短了,南泥湾彻底改动了容貌。“短短3年时刻,兵士们用鲜血和汗水,在荒山野岭中拓荒出万顷良田,使旧日的‘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大生产暂时展馆具体记录着这段拓荒种田的前史。闻名秧歌剧《兄妹拓荒》便是以南泥湾拓荒大生产为创造布景的。
展馆展现了这样一组数据:1941年,南泥湾拓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1942年,拓荒2.68万亩,产粮3050石。1943年,拓荒10万多亩,产粮12000石。1944年末,南泥湾栽培面积已达26万多亩,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交纳公粮约万石。“南泥湾大生产是一部民族复兴的英豪史诗,是一曲开天辟地的悲凉赞歌”。
到了80年代,当年拓荒损坏的植被已无法天然康复,加之改革开放后,跟着人口的增加,仍有农人不断到山上开垦荒地,致使南泥湾生态系统到了溃散的边际。“那时候,这些山简直都是秃的。去山上种田,连一棵能遮阳的树都找不到。”当地农人如是说。
南泥湾,间隔延安城东南方向约45公里处,是延安的南大门。家住南泥湾镇南泥湾村、74岁的侯秀珍白叟珍藏着两把老镢头,这是一段两代人的斗争故事。
“一把是公公用来拓荒的,一把是自己退耕还林种树用的。”侯秀珍告知记者,公公刘宝斋,是359旅719团的一名连长,南泥湾的不少粮田都是他和战友们一同开垦出来的。改革开放后,跟着当地人口的增加,为了口粮,许多农人上山开地。“但是,地越种越多,山越耕越荒,村里人的腰包却越来越瘪,堕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
绿色成为南泥湾乡民回忆中的乡愁。当过村支书的侯秀珍有自己的不同见地。她说,“犁地多了,山却秃了,一下雨,挡不住的山水冲下来,冲到川道里,田也种不成,人穷得没办法。”
直到1999年,延安开端施行大规划退耕还林,侯秀珍二话没说,扛起镢头上山种树,她要改动南泥湾的山乡相貌,誓把粮田变树林,直至变成森林。从开端一个人植树,变成全村人齐上手。“尽管公公从前开垦的粮田没有了,但山青了、水清了,农人不再广种薄收,劳力也腾出来了,村里人的日子跳过越好。”说起这些改动,侯秀珍笑得很高兴。
她说,这几年,依托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村里的孩子们上学了,不只出了大学生,还出了研讨生、博士生。乡亲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底子改动,从曩昔舍不得抛弃山上的犁地,到现在哪里需求种树就去哪里栽。
南泥湾变美了。南泥湾林场场长温润泉告知记者,近年来,经过精心打造“生态经济”,让春花、秋叶、稻田、鱼塘构成四季不断的美丽景色,“绿色”与“赤色”旅行相映生辉,来南泥湾观赏旅游者川流不息。现在南泥湾人均新增收入中的10%至15%来自于生态工业。
从父辈拓荒到晚辈种树,南泥湾的每一把老镢头,都有讲不完的斗争故事。在党中央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延安公民用一把把老镢头,硬是将陕西绿色地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一位老林业人怅然写下:荒山秃岭都不见,疑是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
延安的绿色兴起。 制造:徐红
绿色打底景中游 从封山禁牧到听得见鸟鸣
让土地不再荒芜,日子不再贫穷,成为一代代延安公民的巴望与求索。
年代荏苒,换了人世。1999年退耕还林发动至今20年来,在这一“退”一“还”间,延安大地由黄到绿的改动悄然发生了。
退耕还林其实很好了解,退耕,便是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播种的土地退下来。还林,便是在这些腾退的当地种上树和草,从而从源头防治水土流失,削减天然灾害,固碳增汇,应对气候的改动。
在延安,退耕还林是没有退路的,被称为这是一场矢志不渝的公民战争,一场汹涌澎湃的“绿色革新”。
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延安“鼓劲助力”。他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美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16字管理办法,要求延安公民变“兄妹拓荒”为“兄妹造林”,施行退耕还林,建造夸姣家乡。
随后,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造高潮首先让整个延安都行动起来。延安以一张蓝图绘究竟,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气势和胆略,贯彻落实16字政策,甚至要签定“军令状”来疏解使命。方针只要一个,那便是再造延安俊美山川。
20年后的今日,站在浮屠山上看延安,站在吴起成功山上看林海,山川变了,美到让你恍如置身在云雾旋绕的山林仙界;河水变了,“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前史;农人变了,吃“生态粮”让他们“腰杆硬了”,可谓袋中有钱心中不慌。整个延安生态都变了,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
记者在延安采访的几天里,感触和看到了在绿色烘托下,仓促而过的一张张笑脸,他们带着甘泉,带着香甜,更带着一份自傲。
现在的延安,森林植被旺盛。本报记者 徐红摄
9月5日在延安举行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作业会议上宣告了20年来我国退耕还林效果:20年来,我国累计施行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累计投入5112亿元,相当于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的两倍多。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我国甚至国际上资金投入最多、建造规划最大、政策性最强、民众参加程度最高的严重生态工程。延安也见义勇为,成为退耕还林榜首市,首先打响“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养殖羊”的延安吴起县,成为退耕还林榜首县。连续千年的传统耕耘、日子方式彻底改动,也让延安公民享用到了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福祉,让人人都可以听到鸟鸣。
退耕还林材料馆一角。本报记者 徐红摄
延安市退耕办总工程师白应飞给记者讲了一件风趣的现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名录的安塞腰鼓,表演者要在暴露的黄土地上冲闯腾越,尘土飞扬,气势如虹。但跟着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施行,延安的植被掩盖度到达81.3%,在当地很难找到展现原始安塞腰鼓面貌的场所。所以,特事特办,在延安市安塞区县城邻近,专门拓荒了一块黄土地作为文明大舞台。
走对了路子的延安,完成了绿色兴起,而再动身的号角,已在这次退耕还林还草作业会上吹响,延安的绿色革新仍在路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