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建鼓底座 湖北省博物收藏
八对大龙彼此环绕、龙上有龙,中间杂夹着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可谓龙头别着龙身,龙身别着龙尾,龙尾别着龙头……
这件将龙饰发挥到极致,看得人目不暇接的器物便是湖北省博物馆又一名声在外的珍品——曾侯乙建鼓底座。
曾侯乙墓出土图
1978年时,湖北随州市的擂鼓墩区域出土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考古专家们在开掘过程中,找到了很多的武器、乐器、漆器以及青铜器等,总数量超过了15000多件。据专家考证,该墓葬主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诸侯王,曾国王侯“乙”,故此墓葬也被专家命名为“曾侯乙墓”。而曾侯乙建鼓底座,便是这座大型古墓上千件出土文物中的一件。
曾侯乙墓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代青铜冶铸,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商代后期,代表器物为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但司母戊鼎体型虽大,可工艺却并不杂乱。 第二个青铜器开展的高峰期则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前期,这段时期的代表器物便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曾侯乙建鼓底座便是领军者之一。
曾侯乙建鼓底座细节图
这青铜建鼓底座高50cm、直径80cm,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都攀交稀有条小龙,给人以纷乱变幻却又舒展开畅、生动有序的独特感触。有一位外国参观者曾花了整整一天的时刻想数理解其上到底有多少条龙,无法,只需换一个视点从头数,数量都会不一样。但大多数人通过一次次目不暇接的狂数之后,给出了108条龙这个答案,当然,也有说118条、120条、128条……
曾侯乙建鼓底座细节图
那已然名为建鼓底座,它当年是否真的充当过支撑鼓身的实用器呢?要搞清楚这样的一个问题,得先弄理解什么是曾侯乙建鼓。 给我们看一幅图片,答案不言自明。
曾侯乙建鼓
在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了4件鼓类文物,它们分别是带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以及一件建鼓。在出土的时分,4件鼓都没收破损不胜,其上掩盖的鼓皮早没收腐烂不胜,唯一剩余各自的鼓架。
通过恢复,其他类型的鼓的演奏方法很共识摸透,唯一这建鼓一直不明确。
眼见着建鼓演奏方法会成为永久的疑团,专家们觉得有些惋惜。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件汉代时期的出土画像石揭开了一切的答案。本来,这建鼓是笔直刺进一座鼓架中敲击后宣布声乐。
汉代画像石
下面这张剧照,便是电影中恢复的汉朝时期建鼓的演奏现场。
《十面埋伏》剧照
建鼓的演奏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商代至西周之际,是我国呈现最早的鼓种之一,战国时代已大范围的使用。《国语·吴语》中有:“载常(常:旗名,画日月于其端。)建鼓,挟经秉枹(经:兵法,枹:鼓棰。)万人认为方阵。”
汉代建鼓多以流苏羽葆为饰。室内演奏时,将直贯鼓身的木柱刺进木座,双手执棰击奏;室外演奏时,左手持握木柱,右手执单棰击奏,发音洪亮亮堂,用于寺院法事场合。
汉代建鼓
到了唐代,奏法彻底不同,是一人背鼓在前面走,随后一人双手执鼓棰边走边奏,曾用于出行仪仗队和天宫伎乐中,所以,只要找到了汉朝时期的建鼓演奏示意图(比方汉代画像石)才干资历弄懂建鼓在彼时的使用方法。
曾侯乙建鼓底座细节图
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在画像石上得到了一个关于建鼓的信息,即建鼓演奏的实际意义。本来画像石上建鼓的演奏画面,并不是反映墓主人生前场景的再现,而是祈求墓主人可以快速升天的典礼。建鼓中的木杆,代表着“设杆祭天”,木杆顶端的华盖与流苏标志着西王母仙界,而羽葆则是期望墓主人魂灵能像鸟儿一般轻松飞上天边,提前脱离肉身而得道升仙。
建鼓
那么,如此杂乱的鼓身是怎么铸造出来的?据专家研讨,建鼓底座乃是采用了传统的范铸法制造,由分段铸造,后通过焊接而成的。且这件鼓座上粗大健壮龙身环绕,并不像其它纹饰细微,分制之后的焊接十分有难度,成形可谓是十分不易的。
曾侯乙建鼓底座细节图
即便是科学技术飞速开展的现代,许多国宝文物都有着活灵活现的复制品,但这件建鼓底座却由于工艺杂乱,其铸造工艺无法恢复,至今也没有没有替代品。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