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疫散花开大美鹰城】春天里(时节里的春天)会集报导荟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3-24 11:07:36 来源:自媒体 作者:平顶山晚报

原标题:《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疫散花开 大美鹰城】春天里(季节里的春天)集中报道荟萃

《平 顶 山 晚 报》专 题 刊 发

【疫散花开 大美鹰城】

春天里(季节里的春天)

集中报道荟萃

以下为3月16日至20日期间

春天里(季节里的春天)

集中报道报纸版面高清图

以下为报道链接

3月16日

3月15日,在叶县辛店镇韩沟村外的田野上,村民张建超推着手扶拖拉机翻耕土地,准备春播。当天,春光明媚,室外的最高气温回升到20℃左右,叶县辛店镇的村民抢抓农时,对农作物进行管护。记者 李英平 摄

百年古杏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记者 孙书贤

杏花盛开惹人醉

连日来,郏县白庙乡宁庄村的杏花惊艳了当地人的朋友圈。郏县白庙乡宁庄村位于县城北部,属丘陵地带,是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这里有众多百年古杏树,风景宜人,每到春天,杏花纷纷盛开,宛若人间仙境。

郏县白庙乡宁庄村北侧古杏园内杏花盛放。记者 张鸿雨 摄

3月14日上午,郏县居民王芳和好友谢月琴相约来到宁庄观赏杏花。刚进宁庄,村北的一大片杏树林就吸引了她们。这些百年杏树树干粗壮,枝丫沧桑斑驳却又充满生机,一树杏花开得灿烂夺目。王芳和谢月琴用手机在杏花林里拍照、录制视频,脸上的笑容如同杏花一样灿烂。呼吸着醉人的花香,王芳兴奋地说:“宅在家里一个多月了,终于迎来了春天,太难得了!”

张国良用相机记录美景。

前来赏花的游客张国良是一位资深自媒体人,他用相机记录美景,并通过网络让更多人欣赏。

“往年来赏花的游客可多了,村里还举办了杏花节,以花为媒增加村民的收入。今年杏花节取消了,来赏花的游客也没有往年多。”白庙乡工作人员赵洁宁说。

3月14日上午,在郏县安良镇蜂刘村北的兴龙岗生态农庄,39岁的男主人程纲举正陪着两名好友赏花。这里100多亩的中华杏李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迎风绽放,雪白的花儿开满枝头,置身其中如同来到童话世界。

程纲举说,他2017年承包了兴龙岗生态农庄,每到春季,这里的杏李、桃树、樱桃、梨树等相继开花,花瓣随微风飘落,特别美。

“今年的花看上去格外美,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的。”游客张根栋说。

油菜花开美如画

昨天一大早,郏县居民高玲就和好友一起前往堂街镇观赏油菜花。

在宝象山西头的汝河西岸,数百亩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边,如同油画一般铺在河滩上。蓝蓝的天空与金灿灿的油菜花相接,风景如画。徜徉在花间小路,呼吸着油菜花的芳香,高玲和好友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温暖和美好,她说:“我得把这些照片和视频永久保存下来,珍惜疫情之下的春天之美。”

在田间劳作的张秀敏说,这里的河滩地特别适合油菜生长,种植面积有200多亩。

来自郏县的游客李利国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昨天,他约了两名好友带着“长枪短炮”来到这里,用一架无人机拍摄壮观的油菜花田,记录今年这个不平凡的春天。

姹紫嫣红斗芳华 阳春白日风在香

春暖花开,让我们戴上口罩去赏花

□记者 傅纪元

春风轻拂,暖阳高照。连日来,一幅幅春日美景在我市各地徐徐展开,在市区河滨公园、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各色花儿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在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格管控后,市区各大公园广场陆续恢复开放,许多市民进入公园踏春赏景,尽享烂漫春光。

人们赏花热情高

3月14日上午,在河滨公园,人们戴着口罩在园内踏青赏景,秩序井然。公园工作人员杨玮娅说,河滨公园自3月5日恢复开放后,管理方时刻关注疫情防控,虽然周末人流量增加不少,但与同期相比明显减少,在可控范围内。如果入园人数过多,园方将予以限制。

在河滨公园东门南200米处的容园,成片的紫叶李正尽情开放,不是樱花胜似樱花,春风拂过,落英缤纷。在成片的紫叶李中,一棵大叶含笑异常挺拔,大朵白色鲜花点缀在绿叶中,迎风散发出阵阵清香。公园工作人员常志业说,这片区域的紫叶李、大叶含笑都有15年至20年的树龄,其间公园几经改造,这些观赏植物都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目前紫叶李和大叶含笑正值盛花期,预计花期将持续到本月底。

在公园中部区域有一处面积约700平方米的海棠园,一株株海棠花如期绽放,如霞似锦,格外娇艳。常志业说,海棠园内有贴梗海棠、垂丝海棠等品种300余棵,花期可持续到3月下旬。在八骏广场(白马广场)东南角,市一高的地理老师秦学华正和家人一起欣赏一片美人梅,一簇簇红色花朵娇艳盛开,美不胜收。“天气好,空气好,出来走走精神百倍。”秦学华表示,在家里待了一个假期,眼下春暖花开,趁周日有空,一家老小来公园踏青、赏花,大家都十分开心。

据了解,眼下公园内进入盛花期的还有樱花、迎春花等。另外,月季园内的牡丹将于4月到5月盛开,1600棵高杆月季、20000棵大花月季将于5月开花,花期持续到10月。河滨广场北区域内还有一个月季广场,栽种有1000余棵高杆月季、万余棵大花月季,花期将从5月持续到10月。

红梅林成网红打卡地

在市区劳动路与湛北路交叉口东200米的河堤北岸,一抹似霞的绯红映入眼帘,这儿就是有名的网红打卡地——红梅湾。朵朵红梅花枝摇曳,花影绰绰,红得热烈,每一朵都彰显着生机与活力。湛河公园养护队贾晓东说,去年下半年,园林部门对这片100多棵的红梅进行创意修剪,每两三棵之间进行造型设计,这片红梅林的花期还将持续一周时间。“阳春三月是踏青的好时节。一家老小出来能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呼吸新鲜空气,心情也更愉悦了。”市民董万军一边为家人拍照一边笑着说。

据介绍,湛河公园新华路至诚朴路段河堤北岸有紫玉兰300棵,花色喜人,花期持续到3月底;晚樱200棵,将于4月中旬开放。河堤南岸紫玉兰和紫荆正在盛开,花期持续到3月底。新华路至开源路段湛河南岸的海棠花、紫荆花正在盛开,花期持续到3月底。光明路湛河桥两侧栽种的晚樱预计到4月开放。据统计,湛河公园共栽植月季8万余棵、百日红1200余棵、桂花2000余棵、晚樱300余棵、红梅170余棵、蜡梅50余棵,河堤两岸观赏植物花期基本覆盖全年。

紫叶李为湿地公园“代言”

眼下白鹭洲城市湿地公园最“抢风头”的要属紫叶李了。在公园机动车停车场西侧,你会看到一种花开满树的乔木,一朵朵白色的花朵缀满枝头,整体看起来,好似一片片云朵降落于树间,特别惊艳。此时,两三个身着华丽汉服的女士正站在树下翩翩起舞,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拍照。白鹭洲城市湿地公园党支部书记杨洪涛介绍,湿地公园内有紫叶李千余棵,正值盛开期,预计花期将持续到3月下旬,是公园目前最迷人的景色。

另外,湿地公园内环湖步道沿线有海棠1000棵,预计4月上旬盛开;环湖步道沿岸1000棵碧桃即将盛开,将持续到4月上旬;园区西南处梨园700棵梨花也即将盛开,花期持续到4月上旬;公园西南区域500棵樱花已陆续开放,花期将持续到4月上旬。

请注意错峰出游

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白龟山水库北岸、新城区湖滨路沿线。在月季湖北侧,一片梅花开满枝头,远远就能闻到一股细细的清香。市民广场北侧的一片300余棵红梅林正迎风怒放,进入最佳赏花期,西北侧的成行红叶李也已经盛开。园林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湖滨路西段木栈道附近有一片白玉兰,预计到本月底进入盛花期。湖滨路沿线两侧景观带内,樱花、桃花、垂丝海棠、红梅等会在近期陆续绽放。

目前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园林部门周密部署,做好公园开放期间的疫情防控,各园区安排工作人员分组现场巡查及指导,宣传疫情防控,劝导不文明行为,确保市民游园安全有序。园林部门提醒市民,如果想去现场赏花,请大家在做好防护措施情况下,错峰出游,文明赏花,分散游览,保持与他人2米以上距离,切勿聚集、扎堆。

虽然戴着口罩 依然花香扑鼻

□记者 胡耀华

3月13日和14日,在鲁山县辛集乡、团城乡、四棵树乡、尧山镇等乡镇,油菜花黄得耀眼,辛夷和广玉兰散发着芳香,海棠花洁白如玉,山杏花粉里透红,还有一簇簇盛开的连翘花,十分显眼。

“虽然戴着口罩,但还是能闻到浓烈的花香。”在位于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鲁峰山半腰处一片油菜地内,一名赏花女子兴奋地说。

鲁峰山距离鲁山县城不足10公里,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油菜花分布在山下的辛集乡三西村和半山腰,游客可驾车一直走到山顶。一到春天,这里就成了油菜花海,大老远就能闻见香味儿。

3月14日下午,在鲁山县西南部的团城乡,这里盛开的辛夷和广玉兰吸引了不少人。

辛夷花花朵大,花色有粉色和白色的,大面积花开时,看起来十分壮观。

团城乡文化站站长任延伟说,辛夷是中药材,目前该乡共有260余万株辛夷树,主要分布在该乡花园沟、牛王庙、五道庙等村,可年产辛夷150余万公斤,为当地村民创造经济收入约160万元。

“花很香,也很美。”在团城乡花园沟村,来自市区的张女士一边与花合影留念,一边说。

鲁山县教体局驻花园沟村第一书记姬中三说,花园沟村辛夷树在全乡种植面积最多,每年花开时,山上山下全是花,花园沟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受疫情影响,到团城乡赏花的人也不多。花园沟村28号农家院主人李天娥说,往年这时候她家天天游客爆棚,今年村委会有规定,外地人员一律不接待,生意冷清。

在鲁山县西部的四棵树乡和尧山镇,山杏、海棠和野生毛桃花正是盛花期,因疫情推迟复工的务工者和学生成了这些花儿的忠实赏客。

在尧山镇营盘沟村,正在赏花的尧山镇村民王二孩说:“很久没在家看花了,家乡的风景真不错。”王二孩常年在外打工,每年腊月底回来,正月初十就走了,今年的疫情让他再次看到了家乡的美景。

3月17日

健身应是三月天 当空彩龙醉春烟

□记者 牛超/文 彭程/图

3月15日,阳光明媚,碧空如洗。上午10时许,红梅、矮牵牛花给春日的鹰城广场增添了色彩。三三两两的市民戴着口罩或散步或健身。在健身步道旁,一条飞舞的“巨龙”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舞龙练出好身体

在鹰城广场,一位戴着口罩的阿姨牵着一根半米长的绳子,绳子的一头是龙头,龙身八九米长。随着她上下舞动绳子,一条红色“巨龙”在空中飞舞,一位老伯站在一旁指点。地上还放着一条黄色的“龙”,不同的是,这“龙”没有龙头,一端绑着一根半米长的木棍。

“今儿天气好,出来活动活动,好长时间没出门了。”阿姨说,她叫徐翠荣,老伯叫崔廷勤,他们夫妻俩今年都是65岁,家住市区和顺路惠泽园小区。他们舞的龙叫彩带龙,是自己做的。

崔廷勤在广场上舞起了彩带龙

崔老伯说,2010年前后,他患上肩周炎和颈椎病,“脱个T恤衫,手都抬不起来”。他到市工人文化宫闲逛,见有人玩空竹,便试着玩。2016年5月,他到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浦兴杯”空竹邀请赛,看到有人玩20多米长的空竹舞龙,他也要玩。“他们玩20多米的,我就玩30米的。”买不来这么长的道具,他就自己买来布让老伴帮忙做,现在50米的他也能玩了。

“我喜欢玩点新奇的东西,不想学别人已经有的那些,得跟上时代的潮流——创新。”崔廷勤说,空竹舞龙玩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迷上彩带龙。崔老伯说,他自创了彩带龙的新耍法,如蜻蜓点水、跳龙门、双龙起舞等。经过几年的健身锻炼,他的肩周炎、颈椎病早好了,“平时很少感冒”。

崔老伯说,现在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小区可以自由出入,又恰逢春暖花开,“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正是强身健体的好季节,希望我们大家放下手机,多到户外健身”。

大肚男变成肌肉男

在市区建设路西段平域伟弘物资贸易有限公司办公室,吕学伟身着黑色短袖正在骑动感单车,身上的肌肉块若隐若现,汗水顺着他的面颊向下流。

“活动到大汗淋漓才舒服。”吕学伟说,平时工作忙,他利用上、下班时间步行健身;他还买了动感单车、哑铃、腹轮机等健身器材抽时间锻炼。

吕学伟今年45岁,家住市区曙光街西段,是爱心之家志愿助学协会的志愿者,身高1.78米,最重时118公斤。“因为胖,有时出去做个公益都困难,挺个大肚子,走个路都是喘的,各种和肥胖有关的病都找上门来,血压最高180,天天要吃降压药。”吕学伟说,五六年前他开始系统健身,每周去健身房锻炼三四次。

“锻炼习惯了,两天不活动就浑身难受。”吕学伟说,疫情期间,他每周在家锻炼三四次,从不间断。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他的体重降到了95公斤,以前松弛的肌肉也紧绷起来了,大肚子不见了,变成了一块一块的肌肉,血压也正常了。

锻炼身体的同时,吕学伟还坚持做公益。去年,得知西高皇街道天湖苑社区图书室缺少儿童书籍,他买了200多本书送到社区;今年2月19日,他又从尼泊尔高价买了250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送到西高皇街道、湛北路街道、西市场街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做好工作,做好公益……”吕学伟说。

骑车看景又健身

在白龟湖畔,不时有骑车的市民经过,黄辉就是其中一员。他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美景,不时还会停下车,拍几张照片。“好久没出来了,都快生锈了,趁着天气好景色美,出来溜达溜达。你看,这水可涨了不少,把树林都淹了……”黄辉说。

黄辉今年52岁,家住市区曙光街中段,爱好骑行。据他介绍,他骑车锻炼已经有10年了,最远骑行到山东微山湖。

“以前每周至少骑车转一天。周边的县、市不知道转了多少遍。今年春节,原本想出去,结果因为疫情在家待了一个多月。”黄辉说。

“先看看疫情防控形势再说,如果能出去了,就做个计划。现在先做热身运动,在周边转转。”黄辉说。

风暖百花次第出 黄髫小儿绘春图

□记者 邢晓蕊/文 张鹏/图

3月15日上午,大四女生杨柳带上画板,带着同样喜爱画画的4个小朋友到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写生。孩子们用画笔尽情描绘春天的美景,在大自然中放飞心情。

外出写生,孩子们盼了许久

暖风和煦,枝头花开,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处处都是春的气息。当天上午10点多,三三两两的游客在公园踏春赏花,孩子们跑着跳着,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在人工湖北侧的一片花海中,小朋友们一字排开,拿着画笔认真作画。杨柳站在旁边不时指导着,时而还会拿着画笔为孩子们示范。

孩子们在桃树旁画画

杨柳是郑州科技学院大四学生,学画已近10年。一年前,她创办了自己的画室,教附近的小孩子画画。每个周末,杨柳都回来给孩子们上课。去年她曾带孩子们到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写生,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用心感受这样一个世界,增强观察力、创造力。

“今年这个寒假特别长,孩子们出不了门,在家时间久了肯定着急。我就通过微信指导他们画一画有关疫情的作品,有时也会通过网课教他们学剪纸、做手工。”杨柳说。

4个小朋友在画板上仔细勾勒着,他们的妈妈在一旁观看。

“一个多月了,孩子这是头一回来公园,看到桃花开了,高兴得手舞足蹈。”6岁小女孩张泷羽的妈妈说,宅家的这段日子,孩子每天都要画上几幅画。“我们还一起做了一些游戏,比如套圈、打门球,想方设法陪她玩。”半个月前,张泷羽就盼望到公园写生。当天上午,她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公园等着老师和小伙伴。

杨松锐的妈妈王女士说,6岁的儿子早就想出来玩,当天一大早就起床了。“我们也是春节后第一次逛公园,孩子可开心了,一会儿看鱼、一会儿看花,沿着湖跑得满身是汗。”她感慨说,终于盼到了春暖花开,孩子们终于可以逛一逛公园,边赏春景边画画了。

尽情描画,把美景带回家

本来约好上午9点半到达公园,没想到,家长们带着孩子8点左右便赶到了。到了公园,隔得老远,孩子们就朝杨柳挥手,兴奋地喊着“老师”。杨柳说:“现在还是特殊时期,不能带着全班孩子一起来,有些遗憾。”

“老师,李花、桃花都开了,颜色真漂亮!”6岁半的尹珑睿在卫东区平马路小学上一年级,她最想画的是桃花。

“我看到小鸭子在湖里游来游去,很想画湖水和小鸭子。”杨松锐接过话茬说。

“老师,柳树发出了嫩芽,我们拽一根柳条当鱼竿,就可以钓鱼了。”5岁半的张祖溪奶声奶气的话,把大家全逗乐了。

“我想画绿绿的草、红红的花,还有五颜六色的鱼。这里所有的美景,我都想画。”张泷羽伸长双臂大声说。

杨柳带着孩子们选了一处繁花盛开的地方。这里李花粉白,桃花娇艳,不远处还有怒放的油菜花,戴着口罩都能闻到馥郁的花香。支好画架,准备好水粉颜料,杨柳引导孩子们观察桃花的形状,在构图上给孩子们一些指导,简单地起笔示范后,便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孩子们用画笔蘸着小桶里的清水,仔细调和了颜料,开始尽情画。

蓝色打底作天空,白色和绿色调和一下画草地,然后是棕褐色的树干,朵朵艳丽的桃花……半个小时不到,一张张漂亮的水粉画便在孩子们笔下诞生了。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了桃花的绚丽,画出了花瓣随风飘落的样子。家长们喜不自禁,忙着给孩子们拍照留念。

杨柳期待着疫情赶快过去,她要带着全班小朋友一起外出写生。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风景满屏幕

□记者 王春霞/文 禹舸/图

3月14日,春光明媚,重新开放的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戴着口罩的游人三三两两在公园里赏花踏青,数名摄影爱好者也相约来到这里,捕捉美景。

孩子没课,她背着相机奔进春光里

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有一片紫叶李林,粉白的小花开满枝头,花海中,间或穿插着几株盛开的红梅,画面赏心悦目。上午8点多,记者见到李纳的时候,她正举着相机对准一株紫叶李上的花朵拍特写。

李纳是一名自由职业者,2014年爱上摄影,手上拿的相机,机身加镜头要2万多元。“疫情期间没法出来拍,这是公园开放后第一次过来。”戴着两层一次性口罩的李纳说,“不过,我们小区绿化不错,前几天在楼下院子里拍了拍。”

李纳的孩子上初三,面临中考,疫情发生后她一直在家陪着孩子上网课。“赶上这疫情,今年特别紧张,好在老师讲得很好,孩子可以合理利用时间,还省去了上学放学耽误的时间,听不懂可以回放,除了互动少点,其实还是挺方便的。”李纳看起来并不焦虑。她笑呵呵地说:“今天是周六,孩子没课,自己在家学习,我就跟摄友约着出来啦。出来一次,要拍几百张,回去能挑出来一两张满意的就不错了。”

边拍边讲,摄影公益课在花海里进行

与李纳一起采风的几位摄友,都是“你问我答聊摄影”群里的群友,有的还是从郏县赶到市区的。

群主“小岛”也来了,他是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的职工,名叫黄治伟,业余从事摄影已30多年,在鹰城摄友圈颇有名气,曾在市文化艺术中心讲过公益课。

疫情期间,作为党员的黄治伟主动到所属辖区曙南社区请战,利用自己的特长做一些防控宣传工作,直到3月初单位复工。“这是疫情发生后第一次和摄友相约出来。”他开心地说,“心里敞亮,就像今天的太阳一样。”

上午9点,大家拍了一会儿之后,黄治伟在林中一块空地上铺好一块布,将随身带的100多张洗好的照片摊在上面,几位摄友围了过来。他这次为摄友讲的是关于图片的编辑:“拍照其实跟写文章一样,就像你把新华字典上的字都认全,也不一定会写文章。拍一张照片相当于认一个字,你要想让你的图片更有故事性,你得学会编辑。”

这次他带的照片都是花,有虚有实,有全景有特写。“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你要把审美带到自己的照片中,你的照片就独具个性。”他说,“现在大家都爱发美篇,你拍了很多照片,如何把这些照片串起来,如何起承转合……”

10点多,课结束了,摄友们每人手持一张喜欢的照片,在一树盛开的红梅前合影留念,笑意从他们口罩上面的眼角眉梢处流淌开来。

穹顶花廊下,他们搭起帐篷

3月14日中午,年届六旬的李德竹和老伴与一对朋友一起驱车来到了叶县辛店镇刘文祥村赏花拍照。这里的山不高,山上装了很多大型风力发电机,丘陵上种满了桃树和李子树。李子花初开,桃花含苞待放。村子的防控卡点刚撤没几天,游客们便驱车纷至沓来。

“去年来晚了,花都快谢了,今年早点来。”简单吃了自带的午餐,他们便来到山坡上一片美丽的李子林,粉白的花朵在苍劲有力的枝干上簇簇开放,修剪整齐的枝干伸向两边,形成一排排穹顶花廊,令人叹为观止。

李德竹端着相机上下左右,如饥似渴地拍摄起来。她的朋友在李子树下搭起了帐篷,她跪在地上为朋友选角度,留下一个个美丽的瞬间。

李德竹是市畜牧局退休职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获评“平顶山摄影十杰”。年轻时便热爱摄影的她,退休后更是把摄影当成了“主业”,多幅作品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上。

今年春节前夕,她精心整理制作的《家庭相册》在市群艺馆展出,她的《家庭相册》中记录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的点点滴滴,记录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历程,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老照片配以朴实隽永的文字,温馨又令人感动。

疫情期间,李德竹一直待在家中不能出门,看到那些前线抗疫的报道,许多感人的瞬间让她落泪。小区解封后,她先是到郏县拍摄开花的老梨树,接着又来到刘文祥村。

李德竹的心态很年轻,她爱制作美篇和玩抖音,她说,这是对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种记录,算是老有所乐吧,“摄影人善于发现美,看到美景就想拍摄下来,让别人看到咱平顶山也挺美的。”

闲来垂钓碧溪上 喜待鱼儿来饵边

□记者 王辉/文 禹舸/图

3月15日,风和日丽,市区钓鱼爱好者赵军辉等一行数人驱车来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应滨街道东滍村西一池塘附近,与头天下午抵达这里的两名钓友“和平鸽”、张红军会合,相约在此垂钓。

钓鱼是一种乐趣,不在乎收获

阳光下波光粼粼,岸边杨柳依依,金黄的油菜花香气四溢。车停岸边后,赵军辉拎出渔具和凳子,兴奋地坐在池塘旁边撒下鱼饵,架起鱼竿,静等鱼儿上钩。

进入不惑之年的赵军辉,是平煤神马集团下属一家企业的职工,钓鱼多年,足迹遍布全国,许多有名无名的江河湖泊都留下了他挥竿垂钓的身影。几年前,他和几位钓友驱车跑到丹江口水库钓鱼,意外遭遇了11天的连阴雨。连阴雨导致水库水位上涨,他们进入水库库区的唯一一条通道被淹没在水中,几人被困在库区一角无法动弹,手机或没电或无信号,与外界失去联系。后来,他们随身携带的干粮也吃光了,一个星期都只能炖鱼充饥。一周后,水位下降,他们才出了库区。赵军辉笑着说:“有了那次经历,我再也不挑食了。”

说话间,赵军辉挑起鱼竿从鱼钩上取下一条一拃长的小鱼——他开张了。但旋即,赵军辉又把小鱼放生了。原来,他喜欢“逮大(鱼)放小(鱼),钓获放流(放生)”,特别是阳春三月正在产仔的鱼,只要钓上来,他一定会放生。

赵军辉说,这样做一是为了“年年有鱼”可钓,二是水里有鱼才能改善水质保持生态平衡。“我的鱼竿是手竿,鱼钩上没有倒刺,这样对钓上来的鱼没有多大伤害,可以随时放生。”去年开春,他和十几位钓友前往南阳鸭河水库钓鱼,三天两夜,几乎人人都钓上了一二百斤,但其中大部分都被他们放生了。他说,钓鱼是一种乐趣,他只享受沉醉大自然的钓鱼过程,而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收获。

看见水就兴奋,就想去钓一把

今年47岁的“和平鸽”(网名)在市区一私营企业供职,他头天下午从市区团结路赶到这里安营扎寨,夜钓整整一个通宵,崭获十几条鲫鱼,但却看不出倦意。他说,自己业余时间很喜欢钓鱼,但因为工作忙,同其他钓友相比“出勤率”较低,每次出来钓鱼都是一种奢侈,因此特别珍惜时间,能多钓一会儿是一会儿,虽然熬了一夜,他依然兴致勃勃地坐在池塘边甩钩。

比“和平鸽”小两岁的张红军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在他40多年的人生旅程中,有20年的业余时间是在江河湖泊岸边的垂钓中度过的,用他的话说:“只要看见水就兴奋,因为水中有鱼,有鱼的地方就想去钓一把。”平时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看见水就减速,常常忍不住朝有水的地方瞟一眼,看看那里是不是适合钓鱼。也因为喜欢钓鱼,所以一到周末就心神不宁,恨不能立刻飞向水边,支竿钓上一把。

就在张红军讲述自己的钓鱼经历时,赵军辉的鱼又上钩了。令人称奇的是,

他居然一竿钓到了两条鱼。赵军辉开心地说:“这叫双飞。”

赵军辉说,他和“和平鸽”、张红军等一些钓友外出钓鱼时,有一个规矩,那就是离开自己的钓鱼区域时,要把自己产生的各种垃圾以及他人制造的垃圾收拾干净带走。有一次,他们十几个钓友在清理垃圾时,借来一辆三轮车,一共运走了11车垃圾。

3月18日

布谷声中寻野菜 青草地里话家常

□记者 李霞/文 李英平/图

阳春三月,春芽萌动,荠荠菜、面条菜、婆婆丁调皮地从田间地头探出头来。不少市民拎着塑料袋,拿着小铲子,和亲友一起挖野菜。餐桌上,一道道野菜,或清苦或鲜甜或爽脆,吃到嘴里,或许这就是许多人心头“春天的味道”。

3月16日,周庄村外的田野上,胡艳美(右一)和儿子一起挖野菜。

相约挖野菜 桃园深呼吸

几天前,家住卫东区五一路街道铁北小区的牛常茹在朋友圈中晒出了自己与儿子在郊外挖野菜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是啥野菜?”“看着不赖!在哪里挖的?”“这野菜咋吃呀?”

“这是荠荠菜,用它摊煎饼、包饺子都中,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带大家去见识见识!”3月15日上午9点多,牛女士与她的3位朋友碰面,到她上次去的地方——卫东区申楼街道王斌庄村附近一桃园内挖野菜。

桃园位于一大片麦地旁,粉色的桃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少荠荠菜贴着地面,挨挨挤挤地生长着,在微风中摇曳。

“好美啊!憋这么多天了,还是第一次放风,得劲!”见到美景,牛女士的朋友王娜忍不住摘下口罩,深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后,拿起手机一阵狂拍,然后才蹲下挖野菜。

“挖野菜不能用手扯,得用小铲先割断根再把它挖出来。要挖就挖这种小一点、嫩一点的,如果开花了最好找茎短花少的,老了就不好吃了……”牛女士今年46岁,在市园林绿化中心工程四公司上班,一会儿工夫就挖了半塑料袋,她边挖边给大家“传经送宝”。

带娃挖野菜 亲近大自然

远处的油菜一片金黄,近处的麦苗绿油油……3月16日上午,趁着天气晴好,家住卫东区五一路街道河西社区康馨花园小区的胡艳美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市区黄河路东段周庄水厂附近挖野菜。

今年8岁的郝懿一脸兴奋,得意地举着一棵他挖的野菜向大家“炫耀”。他说,自己在妈妈的指导下认识了灰灰菜、麦蒿,他还要多挖一些野菜喂家里怀孕的小兔子。

“带孩子挖野菜,主要想借此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多长些见识。”在市区神马大道中段开家电维修店的杨惠英也带着8岁的儿子李泽谦来这里挖野菜。她说,她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挖野菜,回家后母亲会换着花样做野菜给一家人吃,那是她记忆里的美味。

吃的是野菜 挖的是情怀

“小时候在农村,一到春天大人小孩都会拎着小篮子到田野里挖野菜,回家洗干净蒸好,加上蒜汁一调就能顶一顿饭,现在年纪大了,每次挖野菜都会想起小时候的情景。”3月16日下午,在湛河区北渡街道汴城村西头女贞树林里,家住市区河滨公园附近的张生荣带着儿子、儿媳和小孙子挖野菜。她说,麦蒿可拿来炒鸡蛋,荠荠菜可拿来包饺子,茵陈蒸着吃或者泡水喝都中,都是春天的味道。在距离张生荣不远干枯的水渠边,3位老人拿着塑料袋和小铲子在忙活,她们身边的几个大塑料袋都装得满满当当。

“就当遛弯儿锻炼身体了,虽然市场上也能买,可没有自己挖的有味道。我们挖的不是野菜,是乐趣,是情怀!”65岁的刘姓老人说。3位老人是多年的老邻居,年年春天相约挖野菜,往年2月中旬就出来挖了,今年受疫情影响时间往后推迟了。

熟识各种野菜的张生荣提醒,外出挖野菜也是有讲究的,最好选择田间地头、山间、果园里的,不要在公路边、公园、绿化带内挖,因为那里的野菜有可能被喷过农药或杀虫剂,也有一定的可能被汽车尾气污染,不宜食用。另外,挖野菜最好跟着有经验的人一起,不认识或不好辨别的野菜要“敬而远之”,以免误食。

春日自得闲中趣 且趁东风放纸鸢

□记者 王春生/文 张鹏/图

3月16日,市区湛河两岸柳色青青,和风吹拂,一派春日盛景。一些市民戴着口罩走出家门,来到河堤上放风筝,尽享疫情退散后的春日好时光,天空高飞的风筝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月17日上午,在鹰城广场,老人和孩子一起放风筝。

数他的风筝飞得最高

“妈妈,你快看,这只风筝飞得可真高啊!”3月16日下午4点多,在西苑小区北边的湛河南侧河堤上,一位老者的风筝高飞空中,让跟随母亲路过此处的一个小男孩很兴奋。

“放得好,还能飞得更高,你会不会啊?”看到小男孩感兴趣,老者笑着问。老者对小男孩的母亲说,可以先买个小风筝放着玩儿,然后慢慢再放大风筝。旁边还有几位年长者也在放风筝,与年轻人或孩子奔跑着放风筝不一样的是,这些老人放风筝显得很安静,或站或坐,悠然自得。其中,王姓老者放的是雄鹰风筝,他说,退休后就慢慢喜欢上了放风筝,“放风筝有益身心,还能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童心,挺好的。”王老伯笑言现在老年人成了放风筝的主力军。

在这几位放风筝的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张守臣,今年已76岁,他是当天下午把风筝放得最高的人。

“这会儿风不是太大,风筝飞得有200米高。”张守臣坐在一个自带的马扎上,手握风筝线轮,仰头看着高空中几乎静止不动的风筝说,如果风力再大点,能放300多米高。

风筝在空中飞得很稳,张守臣腾出左手指着他的风筝线轮说,线全长500米,风筝放得最高时线轮上只剩下一小半。

他放的风筝在高空中高得已看不出图案,他说他放的是一只蝴蝶风筝,而他随身带的还有笑脸风筝、老鹰风筝,“只放一只有点单调,多拿几只轮换着放。”

张守臣说,他十几年前就退休了。这几年他一直坚持每天放两个小时风筝,几年下来,颈椎病已经不治自愈了,“现在我身体很好,能够说是放风筝带来的效果”。

放飞好心情

3月16日下午,住在市畜牧局家属院的杨志强老人来到河堤上准备放风筝。他手里拿的是一只老鹰风筝,因为风力太小,他几次试放都没有把风筝放起来。

“放风筝没风不行,风太大也不行。”杨志强说,他放风筝至今已十年了,除了在离家不远的河堤上放之外,他平时还到河滨广场、鹰城广场去放风筝,“家里风筝有二三十只,最大的一只风筝有二三十米长,是个龙形风筝”。

杨志强今年70岁,他说退休前一直在鲁山县下汤镇教学,十年前退休后来到市区居住。

“放风筝没有多大技巧,很好学。”杨志强说,他老家在下汤镇农村,小时候在家时曾用纸尝试着做风筝,但纸做的风筝从没放起来过。来市区后看到不少老年人放风筝,就跟着玩了玩,“没想到一玩就上了瘾了,把小时候的梦想实现了”。

杨志强说,他在学校一直教语文,他随口背出那首有关放风筝的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他说,以前都是小孩子放风筝玩,没想到现在像他这样的放风筝的老人大有人在。

“放风筝的好处可真不少,既愉悦身心,又锻炼身体。”他说,以前患有糖尿病得打针,放风筝这十年来,身体一直很好,慢慢地就不用打针了。

“放风筝需要随时对空中的风筝与风力作出判断,对手中的线作出调整,当你全神贯注放风筝时,啥烦恼、不舒服都不会去想了,大脑也得到了休息。”对于放风筝的好处,他侃侃而谈。

杨志强说,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待在家里一个多月没出来,“可把人着急坏了”。这些天能出外活动,他天天出来放风筝,“十年来养成的习惯,一天不放风筝都会着急,就像少点啥似的。放风筝不单单是放风筝,放的是好心情啊!”

一树新栽益四邻 恍如梦回旧山春

□记者 高红侠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每年3、4月份是植树的最佳时间。一些市民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或附近的山坡上,植下一片绿、种下希望,为保护环境作贡献。

全家总动员 植树山坡上

3月15日上午,春光明媚。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微风轻轻地吹拂着面颊,很是舒服。在新华区焦店镇张庄村通往落凫山的山坡上,金黄色的油菜花、洁白的梨花、粉色的桃花,在绿油油的麦田映衬下,错落有致、交相辉映,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挥动着铁锹在山坡上植树。

3月15日上午,在新华区焦店镇张庄村通往落凫山的山坡上,宋建新(图右)与家人一起栽种核桃树。记者 李英平 摄

张庄村第四村民组的村民宋建新今年55岁,有一儿一女,女儿已成家,儿子在市区打工。当天,他们全家总动员,一起到山上植树。

来到自家地里,宋建新和妻子合力栽种核桃树。树放进树坑后,他用脚绕树一周将土踩实,然后轻提树茎、抖松。“听专家说,这样做才能够保证树根的呼吸畅通,咱也学着科学种树。”他说。随后,他填土、浇水,将树苗栽好后,又覆上一层薄土,以保持水分。

“现在政策可好了,植树不仅免费发树苗,而且管护得好还有补助。”宋建新说,他家在山上的地有三亩多,由于处在半山坡,地薄,再加上距离水源远,浇水不方便,种的玉米、麦子、油菜等农作物基本都是“靠天收”。若风调雨顺阳光足,还能收点儿粮食;若遭遇干旱,有时候连种子和肥料的钱都要赔进去。村里宣传要在山上搞果树连片种植,他与村民都积极报名参加。为了更好的提高果树的成活率,他还与附近村民租来拉水车浇树,“好好养护,过不了几年就可以结果子了”。

宋建新说,以前这山坡上光秃秃的,黄土裸露。遇上刮风天气,尘土到处飞扬,连空气都是灰蒙蒙的。去年根据新华区政府要求,村里组织村民将辖区五个渣场用推土机推平,又用几米厚的黄土覆盖,种上了百日红、金枝槐、红叶石楠、大叶女贞等植物,还在渣场原址建了游园、公益林。植物多了,附近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种树保护环境,咱也为环保出一把力。”宋建新说。

伙伴相邀约 种花小区里

3月17日上午,在市区矿工路东段世纪阳光小区,8岁的李源全在网课结束后,迫不及待地催促妈妈全红霞与他一起下楼,为前不久他和小伙伴一起种植的月季浇水。

“春天来了,让孩子们植树种花,就是种下一片希望。”全红霞说。每年植树节,她都会引导儿子参加一些植绿活动。今年虽全民抗疫,但他们坚持多年的活动也照常进行。3月初,她带领儿子在邻居那里移植了一棵无花果树,然后与儿子亲手种在小区里。

植树节前,小区业委会主任常连明在业主群里倡导业主自发植绿、护绿,得到业主积极响应。居民王红捐出自家盆栽的8棵月季,杨家诚、张家晗等几位小朋友积极报名栽种。3月12日下午,在大人的带领下,李源全、杨家诚和张家晗等人来到小区楼下,选择小区绿化带缺失的地方栽种月季。

几个小伙伴在大人的指导下挖坑、封土、浇水,个个像模像样,忙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完工。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月季,他们虽然累点儿,但觉得很开心。“通过自己动手种植,我们才体会到园林工人的不容易。从今往后,我们肯定会爱护花草树木。”13岁的张家晗说。他感觉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以后若有机会,一定还会参加。他还希望,疫情过去,春暖花开,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平安归来。

老翁白首似少年 身轻如燕竞登山

□记者 王辉

春暖花开的日子,市民竞相外出踏青、赏花,登高望远。3月16日上午,前往山顶公园爬山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既有八旬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生。

八旬翁,写作登山歌

3月16日,在登山的人群中,有一个身穿浅绿色T恤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这位老者稳健有力的登山步伐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叫孔祥义,今年80岁。

3月16日上午,80岁的孔祥义在登平顶山。他如今保持着两三天就登一次平顶山的习惯,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记者 彭程 摄

孔祥义家住市区东安路中段96号院。这是他今年开春以来第二次爬平顶山,上一次是在3天前。他平时喜欢爬山、慢跑和快走。刚退休时,他几乎天天爬平顶山,现在年纪大了,一般两三天爬一次,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夏天下雨时,他打着雨伞来爬山,山顶公园天梯上水流顺梯而下,如同瀑布一般,他扶着天梯一侧栏杆拾级而上,直达山顶,登顶的快意油然而生。冬季下雪时,他脚蹬长靴,沿山顶公园下的长坡踏雪攀高,脚踩在雪窝中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很美。手扶栏杆爬到山顶后,望着山脚下的平顶山市区和远处的山川,那种“江山如此多娇”的感觉,让人心潮澎湃。

孔祥义曾作过一首登山运动歌:“登山运动兮,心脏肺脏血管畅。汗水流淌兮,毒排光。入森林兮,氧吧房。大风吹兮,歌声扬。雨水淋兮,真清凉。阳光晒兮,补D(钙)强。常运动兮,骨密良。登山、快走、慢跑兮,身体矫健,轻步走四方。”

五龄童,也爬平顶山

3月16日上午,络绎不绝的登山者中除了有孔祥义这样的老人外,还不乏四五岁的孩子。家住市区东环路平煤神马集团十矿家属院的常青女士,与邻居王女士分别带着她们四五岁的儿子,来爬平顶山。两个小朋友向钰琪和张林熙,分别在妈妈的陪伴下,一步一步沿着山顶公园天梯向上爬。两个小家伙表现得很坚强,累了,他俩就坐在台阶上晒晒太阳,休息一会儿,吃点零食,喝口饮料或开水。然后,两个小家伙在妈妈的带领下继续往上爬。

常青说,疫情期间,她带着儿子向钰琪一直待在农村老家没出门。前几天,听说山顶公园重新开放了,她返回市区后,决定带着儿子来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感受春暖花开的气息。

爬山人群中,最为活跃的是一群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平顶山市一中、市二中和平顶山技师学院。小伙子们在天梯台阶上生龙活虎,你追我赶,朝气蓬勃。第一个登顶,是他们的目标。他们中间的宗帅彬、李帆和余壮等8名学生,曾经是初中同学,约定于3月16日上午来爬平顶山、上山骑马。16日上午8点左右,他们来到市区新华路北段开始爬山,不足一个小时就爬上了山顶。爬山之余,他们还不忘打开自己的手机上网课。

勤锻炼,身体倍轻松

当天上午9点多,孔祥义结束了爬山活动。当时,他的手机计步软件上显示,从当天早上6点左右出家门,到爬上山顶,再由山顶公园东侧水泥路步行下山至新华路北段,全程18.18公里。如果再加上他从新华路北段返回市区东安路家里的路程,他当天上午的全部行程逾20公里。

孔祥义说,长期坚持登山、快走或慢跑,能促进身体各部位的血液循环,锻炼了心肺,一天下来,感觉身体很轻松,心情舒畅,吃饭很香,而且饭量很足。每年体检,医生都说,他的血管很有弹性,身体各项机能和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

因为身体素质好,孔祥义在2018年跑完了在周口举行的半程马拉松,还参加了庆祝澳门回归19周年的线下马拉松,并获得颁发组委会的证书。去年,他还参加了郑开马拉松赛,用时5小时15分29秒跑完了42.195公里全程。

3月19日

河谷牧春。3月17日下午,鲁山县库区乡王村附近河谷,几头牛在灿烂的油菜花田中觅食。记者 禹舸 摄

胜日寻芳莫辞频 钢城光景一时新

记者 杨德坤 文/图

花红、柳绿、湖潋滟,初春的钢城姿色动人。

3月15日,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是一个难得的艳阳天。漯河市舞阳县居民郑钧带着一家五口驱车来到二郎山景区游玩,“这个季节的舞钢舒爽宜人,每年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家里人都会来一趟,尽管今年受疫情影响时间上稍稍推迟了,可终究没有辜负这么好的山、水、林、城” 。

连日来,在疫情防控期间“憋”了很久的周边居民,趁着春日暖阳,纷纷驱车来到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的舞钢市,爬山、赏花,放松心情,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穿过10公里花海长廊

“春天的花和夏日的雨”对于爱写诗的微友“小幺”来说,是她的作品中不能略过的元素。今年33岁的“小幺”是驻马店市文学圈里的名人,出有小诗集,开有微信公众号,常常在游山玩水间寻找灵感,美文很受圈里朋友欢迎。3月14日,在通往二郎山景区的S241平驻路舞钢段,“小幺”找到了自己诗歌的“灵魂归宿地”——10公里的花海长廊,让她诗兴大发。

游客在十里花廊拍照

S241平驻路舞钢段铁山大道至尹集镇南路段,笔直宽阔的道路两侧红梅海棠争斗艳、油菜花开扑鼻香,微风吹过、花瓣雨落,沿途的花海长廊为这一段路披上了五彩衣,引得无数车辆、人员驻足“打卡”,不少新人还专门赶至此地拍摄婚纱照。

这一段道路依山临水,沿途过石漫滩大坝后,经过二郎山景区、尹集镇及九头崖景区等地,是舞钢市谋划全域旅游的一条重要自然景观带,也是马拉松赛道的重要一段。据了解,该市近年来按照“畅、洁、绿、美、安”要求,以“打造美丽公路”为目标,采用“乔灌草相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海模式对道路进行绿化美化,持续开展绿化补植补栽活动,目前仅这一段路已补栽小叶女贞、红叶石楠2500平方米,海棠、樱花、梅花等1700余株,补栽草坪680平方米,摆放观景石23块,多色彩、立体化、全方位,已让这一处道路的颜值提升工程初见成效。“人在车中坐,车从花间行,是今天我们的共识,拍照拍得手疼,生怕错过一个镜头。”“小幺”说。

景区旅游持续回暖

龙泉湖南岸的二郎山、灯台架景区,是我市今年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功后第一个获批开放的旅游景区。漫步景区湖边栈道,微风吹拂,杨柳依依、竹林沙沙;隔岸观湖,对面的座座高楼掩映在山林水畔,游客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照。

“这里植被茂密、负氧离子高,还能换一个角度看舞钢,心情格外舒畅。”在舞钢市医疗系统上班的陈艳娟在疫情防控一线已经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3月15日,趁着周末好天气,享受免票政策的她和家人一同来到二郎山“氧疗”。“前一阵子工作节奏紧,一个多月没回家,白天黑夜连轴转,更没时间陪家人,今天趁着好天气、好景致陪陪孩子,再幸福不过了。”

景区副总经理张培娟说,刚刚过去的周末,景区累计迎来近800名游客,创下自上月22日景区开放以来新高,“今年疫情后开放以来,二郎山、灯台架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不少,但就当前来看,回暖迹象明显”。利用这个特殊的“游客回归期”,景区在持续做好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推出较大力度的门票优惠活动,对医护人员等予以免票;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抓住时机对景区进一步美化、绿化,在山门处修建的大型生态停车场正在加紧施工,增加踏青打卡、“梦幻空间”、林屋民宿等项目,提升服务功能,为即将到来的槐花节以及全国摩托车林道挑战赛等蓄力准备。

玩得开心,也要玩得放心

“进景区先测体温,我们也理解。舞钢至今保持着疫情‘零确诊’,这很难得,让人潜意识里有一种安全感。”来自平顶山市区的游客邓松山说,这也是爱好旅游的他把今年出游第一站选择在舞钢的原因。在对入园游客做好体温测量及信息登记的同时,二郎山、灯台架景区还在人员、设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措施,确保游客玩得开心、游得放心。

此外,景区日接待量不超过日最大承载量的50%,景区讲解员讲解采用电子设备讲解;对日接待量超过300人次的,安排专人提醒游客分批通行、间隔游玩;景区宾馆和餐饮场所暂不对外开放。

风吹绿畦碧浪翻 汗滴禾下菜蔬鲜

□记者 杨德坤 文/图

昨天,临近中午,在舞钢市八台镇彦张村,郭广伟在自家的大棚里给番茄打杈,即将挂果的番茄苗在棚内一字排开、郁郁葱葱。天气转暖,塑料大棚里的温度比外边高出不少,忙碌了大半天的郭广伟满头大汗。

彦张村位于八台镇北部平原区,是蔬菜种植大村,全村蔬菜种植面积520余亩,建有大棚220余座,是舞钢市有名的超市“菜篮子”、城市“后菜园”。郭广伟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有大棚11座、95亩,种植的多数是番茄、芹菜、莴笋等大众菜。“建一座大棚1万多块钱,后期还需要施肥、管理以及大棚的管护,一座大棚一季儿能见七八千块钱,两三年能回本见利。”郭广伟说,为便于生产管理,他和家人大部分时间就住在菜地边的简易房里。

当天,气象部门发布大风蓝色预警。“蔬菜大棚冬天怕雪压,其他季节怕风刮。”为了应对大风天气,50多岁的菜农张德兴中午顾不上吃饭,和家人在自家的菜地里加固大棚。张德兴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来守着二亩地秋麦两季种粮食,收入低,后来开始种菜,年收入五六万元,家里盖了新房,孩子大学毕业,2015年光荣脱贫。“原本有4座大棚,因为缺人手忙不过来,再加上流转的地额外增加了成本,年前拆了两座,剩下两个大棚,种有茄瓜、芹菜等。”张德兴说。

疫情防控期间,彦张村的蔬菜遭遇销售难题,村组干部及菜农向政府部门发出求助。八台镇党员干部利用各自的渠道资源,积极对接商超、菜市等,将蔬菜滞销信息发至该市的“物资保障微信群”寻找销路。最终,一个个电话打进来,一辆辆菜车运出去,“彦张菜”由滞销变畅销,最后一度脱销。“最多时,俺一天曾卖了1500多公斤菜,全村疫情防控期间累计出售蔬菜50多吨,一棵菜也没糟蹋,并且还建立了不少稳定的供货渠道。”郭广伟说。

人勤春来早。郭广伟说:“一年到头也就过年那两三天能歇歇,剩下的时间不是在田间就是在地头。希望以后风调雨顺、市场好转。”

春在村头油菜花 陌上老农拢桑叉

□本报记者 孙书贤 文/图

3月16日上午,春光明媚,郏县堂街镇段李庄村村民李国正家门口,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耀眼夺目。李国正(下图)和几个村民在门口忙着制作桑叉。

桑叉是一种传统农用工具,由桑树制作而成,用于叉柴、叉草或叉秸秆类农作物。今年68岁的李国正介绍,他们村种植桑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全村种植桑树50多亩。他家种有两亩,每年可制作300多把桑叉,仅此一项就可收入12000元以上。“年龄大了,下力气的农活都不能干了,制作桑叉不累,干着还挺开心,也增加了家庭收入。” 李国正说。

在李国正家门口西边,建有一个烤桑叉的洞,他的老伴在下面烧着柴火,持续不断的增加温度。在洞上面,81岁老人谢中贤将一棵棵桑树用钩子吊起,在洞内蒸烤,待桑树皮烤蒸软化后,再提出脱皮、压捏。

谢中贤老人介绍,桑树从幼苗到成熟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生长时间。桑叉制作是一项颇具技术含量的手艺,要经过拢、捏、烧、烤等十多个制作流程后才能完工。老人说,他家种植有半亩桑树,疫情缓解后,他砍下35棵长成的桑树准备制作桑叉。经过大家半天的忙碌,桑叉变成了半成品,“再定形十来天,确保桑叉不变形就可以拿去卖了”。

今年55岁的村民李发喜说,桑树浑身都是宝,皮和叶子均可入药,桑叶还可制作成保健茶叶,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桑椹果幼时青绿,成熟后呈黑紫色、紫红色,酸甜可口。他就是看中了桑树的好处多,在6年前就开始培育桑树苗出售。去年,他种植的10亩桑树苗以每棵2元的价格出售,收入10万元,“前天一个禹州的客户把我今年种植的桑树苗买走了半亩,收入10000元”。

3月20日

3月17日,鲁山县昭平台库区乡王村附近,金色花海和苍翠青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引来游客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记者 禹舸 摄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