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月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农谚常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这些天,在我市农村田间地头,到处都能见到人们劳作的身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们不会辜负大地的哺育,大地也从来不会亏待人们辛勤的付出。那一垄垄新绿,分明是农民写在大地上的诗行,也是大地升腾给人们的希望。
南江桥亭镇银堡村村民翻地除草
平昌县:
多管齐下保春耕“零延迟”
引导春耕生产宣传全覆盖;全县累计出动农技人员500余人次,召开技术培训会议38次;备优质玉米种约30万公斤、杂交水稻种约40万公斤、农药25吨、农膜150吨,开辟春耕农资运输绿色通道
3月22日,平昌县土垭镇大岭村戴着口罩的农户在田间锄草、翻地、施肥、播种,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错落有致的秦巴茗兰茶叶科技公司的生态茶园
土垭镇建立“镇、村、组”三级责任联动落实机制,充分的发挥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干部等党员干部的作用,实现春耕生产任务分解到村、到社、到户,形成齐抓共管的春耕生产格局。
据了解,该镇成立了复工复产工作领导机构,严格实施复工复产备案制度,提供复工审批、政务服务等“一对一”服务,全方位、全动员抓紧复工复产工作。同时,线上线下双互动,通过QQ、微信、村村响、入户宣传等方式,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和外出相关证明办理方法,助力农民工返岗就业。
茶农们采摘明前茶
春耕不停歇,大岭村是平昌县保春耕“零延迟”的缩影。“我们通过成立宣传、服务、巡逻小分队,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QQ群等,积极宣传春耕政策。”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引导群众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合理安排春耕生产,引导因疫情暂时未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参与春耕生产。目前,已制作电视专题宣传节目1期,印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宣传覆盖面达100%。
此外,通过召开技术培训会议,传授农业技术、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知识,进行春耕技术指导、培训、答疑。全县累计出动农技人员500余人次,召开技术培训会议38次。
目前,全县已备优质玉米种约30万公斤、杂交水稻种约40万公斤、农药25吨、农膜150吨。“为强化农资保障,我们还开辟了春耕农资运输‘绿色通道’,为农资调运车辆办理‘通行证’。”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巴州区水宁寺镇大坝村:
干部带头干 发展劲头足
一场春雨过后,巴州区水宁寺镇大坝村4社的土地上,早早施过肥的青脆李树花开似雪。前年种下的春枧树苗也已抽出新芽,农技人员正在进行管护和嫁接。两种果树间还套种了道地药材白芍,目前正陆续抽芽。行走在绿油油的田间地头,大坝村党支部书记胡晋铭对今年村里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
大坝村村民在产业园务工
大坝村距巴城48公里,与通江县杨柏镇、平昌县得胜镇接壤,距巴万高速公路杨柏乡潘家河出口1公里,全村327户1208人。和其他村不一样,大坝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曲折而艰难。
“2015年,我们就招引业主成立延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专合社按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了800亩土地,主要发展油牡丹、皂角、油菜和生态养殖产业。”胡晋铭介绍,由于经营管理不善,3年下来,不仅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还拖欠了土地流转费、工钱等50余万元,一度让寄希望于产业发展脱贫增收的村民们心寒。
为提振村民信心,2017年开始,村“两委”出资带领村民代表和党员30余人前往恩阳区、南江县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回来后召开社员大会共同商讨村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外出参观,大家明确了发展趋势,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涨。”胡晋铭说。
村里将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式调整为“支部+集体经济专合社+农户”的方式,于2019年重新成立展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经营管理。对原合作社地面作物实行以债转股,所有的青脆李树、春枧树苗等被折算成30万元固定资金入股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参与收益分红。新成立的专合社,在青脆李树、春枧树苗间套种白芍,村里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正月初八起,我们就到地里除草、施肥、修枝,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村民谢代秀说,村里每天给干活的村民发一个口罩,采取拉开距离、分工合作的方式作业,并派出专人对上下班工人进行消毒,严格扎牢防疫墙。
据介绍,大坝村二、三、四社今年栽种青脆李、凤凰李共计500余亩,林下套种道地巴药白芍400余亩,现已全部完成道地药材种植,还放养蜜蜂50余桶。下一步,村里将抓好园区产业管护及村容村貌整治,预计投产后年人均增收1000元。
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专家跑田头 增收有准头
最近一段时间,通江县火炬镇园铧山村四社,村民正忙着给挖开的土地施有机肥。“牧草种子回来后,要安排村民尽快种下去,这样便可实现一年四季都有牧草,肉牛也能增产10%以上。”来自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的农技专家李林祥正和业主沟通。
近年来,园铧山村通过回引创业,引进业主在四社开办肉牛养殖场,目前已存栏100多头。受季节限制,养殖场冬季牧草短缺,规模上不去。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了解这一情况后,指派生态养殖专家李林祥在该村落实牧草周年保障技术示范基地,规模达400亩,计划示范推广机械化精量播种、优质牧草高产栽培、裹包青贮利用三项技术,确保养殖场一年四季都有牧草,还可实现对外销售。
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强则一连十多天扎在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核桃园里。“惊蛰前后核桃管护很重要,不仅要把核桃开花、长叶所需的肥料补给上,还要涂干、修枝整形,防止病虫害,增加产量。”李强说,字库村有近500亩核桃,由于技术管护不到位,产量低,效益差,业主长期投入没有回报,经营十分困难。
“了解我们的困境后,专家们从去年冬管一直跟到现在,就算是疫情封路,也通过电话和视频通话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希望今年能是个丰收年。”园区业主王立华说。
专家跑田头,增收有准头。推广技术、培育“土专家”,鼓励他们学着干、跟着干。近年来,我市农林科技专家们俨然一个个“田保姆”,围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群众依靠科技发展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夯实科技基础。
“农林科技一直是我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短板。今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围绕主推品种、品质特性、品牌培育、生产经营模式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系统、详实、可操作的调研报告,为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积极主动为南江黄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及通江银耳、青峪猪、芦笋等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等重大农业产业项目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服务,探索“互联网+”技术服务模式,开展“农林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全年指导基层农技人员500人次以上。
经开区奇章街道办事处楼台村:
果园春管忙村民盼增收
经开区奇章街道办事处楼台村半山腰600多亩的脆李产业园里,管理员李法芳正组织村民除草、开沟。“我在这个园里管了几年了,平时管理月工资1800元,如果再到产业园务工,按每天60元算。”李发芳说,能在家门口挣到这么稳定的工资,颇为满足。
“我们村在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退出。从脱贫到致富奔康,除了党的政策好,最重要的是离不开产业高质量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李新芳介绍,之前不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土地大量撂荒。实施脱贫攻坚后,村“两委”积极引进业主,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起以脆李、青梨和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共有1000余亩。
“春季赏花,夏秋摘果,加上村子离城近,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楼台村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了“水木田园楼台李花旅游文化节”,每年前往观光游玩的游客上万人。
“今年受疫情影响,虽然李花节停办了,但我们春管工作没有停歇,还在继续完善道路、引进化成水库中灌项目等,争取为下半年的采摘或来年的李花节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李新芳说。
“像我们脆李园,除了除草开沟,马上还要护干,将硫磺、石灰等熬开后,装进喷雾机喷洒,主要目的是防虫、杀菌,防止树干出油,同时还有防止果子裂口等作用。”李法芳说,脆李园大部分李树已经开花,等到七八月份开始上市。“去年园里的李子最高卖到8元一斤,全村人都来帮忙采摘发货。”
在相隔不远的猕猴桃园里,村民张小兵正和其他村民一起修枝施肥。“趁着晴好天气,把该做的活儿做完,希望今年猕猴桃有个好收成。”张小兵乐呵呵地说。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加入合作社分红等方式,腰包逐渐鼓起来了。
“自从有了这几个产业园,我们也能挣到现钱了。”贫困户刘从明这几天一直都在产业园务工,没活儿的时候就打理家里的半亩菜园子。刘从明家属股骨头坏死,已经丧失劳动力10多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家属在家里喂点鸡鸭,他则常年在产业园务工,一年也能收入2万余元。
记者:李云良、蒲康林、何欢/文
付海旭、夏雨/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