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祥,字滋兰,1944年生于聊城莘县。师从唐兰、蒋维崧、姜守迁诸位先生攻习书法、书法理论。书法著作曾参与全国第二、三届书法展,书法论文曾当选全国榜首、二、三届书学研讨会,出书《王合祥书法集》《王合祥师生书法集》及学术专著《学林捃叶》等。
现为中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聊城市书协副主席等。
“久闻陋巷隐高贤,可叹同城悭一缘。绛帐今朝亲謦欬,兰风蕙雨满云烟。”数年前,笔者榜首次访问王合祥先生,所闻所感,化为绝句一首。
说王合祥是高贤,绝非客套。从书法家视点讲,作为我国书协前期会员,他的多幅著作曾当选全国性书法展,并被我国美术馆等处保藏;从学者视点讲,他出书过《学林捃叶》等书法学术专著,其间一些观念,至今仍被学界采用、引证。
先生性格正直,待人热忱,博闻强识,谈吐精致;论及书法时,艺坛掌故,如数家珍,月旦书家,皆中肯綮。听者如坐春风、若行山阴,可谓“兰风蕙雨满云烟”。岁月潋滟,清水煮茶,不经意间,总会被他那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的品格魅力深深感染。让我们走进这位幽谷兰蕙般的长者,探寻他那明媚的人生。
求“学”若渴,孜孜不倦
儿时的王合祥,就特别喜爱书法,但是,因家境贫寒,高小结业后便停学入伍。1962年,在一次书法展上,偶尔拜识了大学者唐兰。
往来中,唐兰见这位小兵虽是农家子弟,却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即对他青眼有加,之后收入门下,亲身教授学书之道、读书之法。
1966年,王合祥复员返乡,不得不脱离唐兰,心中满是不舍。唐兰理解他的心意,在他临行前,写好了两封介绍信,把他推荐给其时山东书法界的两位我们——济南市博物馆馆长的姜守迁、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蒋维崧。
回到山东后,王合祥又跟从这两位先生攻习碑本、书法理论。
王合祥忠诚肄业、孜孜不倦,虽和两位教师的家相距较远,但他有空便去问学讨教。即便在“文革”时期,人们对学者多避之只怕不及,王合祥也毫不介意,自始自终地前去问安请艺。这,不只令他获益良多,也为两位教师带去了不少精力劝慰。
在三位教师的尽心培养下,王合祥的书法也日渐精进,有所成果,逐步构成了崇尚经典、心仪上乘的艺术旨趣、美学理念。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闻名书法家潘良桢所言:“他能师从明公巨头,问道请益,自是人生福分良缘,因此而有所闻道,有所知、有所能,也是天然。”
博采众长,正人之风
“有所知”,并非一知半解;“有所能”,也不是拿手某一书法字体,而在于博学广取、诸体皆善。
观摩先生的《书法集》,篆书虽录入不多,其内容却包括甲骨钟鼎、石鼓诏版,就连刀布古泉,也曾归入笔下,且律韵内藏,别出心裁。他的隶书,多取自《曹全》《华山》《石门颂》,线条健康舒展,风格秀美秀逸;他的楷书,融汇魏碑唐楷,厚重古拙,清腴圆劲,方正不失圆润,规则却得灵趣。
相较而言,他写的最多、最拿手的仍是行草。他的行草,安身于二王,兼取宋四家以及明代文征明、董其昌,关于近世沈尹默、白蕉也多有学习,笔法纯熟但不矫揉,线条张弛有度,适可而止,全然一派正人之风。
书法学习,有规则,却无捷径,要想大成,非一蹴即至、一夕之功。无论是随师学习,仍是随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在田间做石刻考古,仍是每日对名家著作朝观夕览,不断描摹,王合祥“五十余年,临帖读帖,顺手作书,年复一年,寒暑无间,乐此不疲。无愧于书法者,能下功夫罢了”。于此可见先生对书法的涉猎之广,刻苦之深。
王合祥的书法成果,除勤学苦练外,与其文明学养也亲近相关。
他谨遵唐兰“以学润书、以学御书”的教导,走的是书法创造、理论研讨二者结合之路。他没进过高校,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术教育,但在诸位教师的指引下,阅读了很多人文学科书本,对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均有深化研讨。直到现在,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言语,仍然能信手拈来,甚至一些观念在哪本著作的哪个章节,都能随口说出。
汉碑研讨,山林气候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王合祥将自己的学书心得、考虑连续整理成文,不断在报刊上宣布,一时间,书法理论家的名号,甚至掩过了书法家的称谓。
“山东汉碑数量之多、前史文明价值之高,足以作为我国汉碑的代表。因此,对山东境内的汉代碑文进行深化地研讨,在史学、考古学、书学、书法史、美学等方面,均有着特别重要的含义。”在《山东汉碑杂谈》中,他如是说。
根据清代叶昌炽“欲访唐碑当入秦,欲访先秦汉魏诸碑当游齐鲁”的结论,他使用身处山东的优势,对书法史进行深化研讨,特别是山东摩崖石刻,成果最为杰出。
“北朝摩崖刻经最杰出的特点是大。字大,崖之面积大,气势庞大。明代曾经,制笔未选用羊毫,笔头短细。用来写大字,需求两笔甚至数笔,方可写成一画。”
“摩崖书法,适宜远观,不尚纤巧,寻求浩瀚任意、纵横澎湃的整体气势,表现出和大天然天衣无缝的山林气候。”
“北朝摩崖刻经‘深邃静穆、为擘窠之极轨’,将汉代摩崖大气森森、苍莽傲岸的艺术传统开展到史无前例的极致。”
……
在《从北朝摩崖刻经说到书法三派论》中,他的一番描绘,言必有中。
再如《再说北朝摩崖刻经》《试论郑道昭书法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等文章,观念新颖,材料详尽,证明紧密。有的,处理了书法史上前人未处理的问题,如对郑道昭书法艺术成因的分析和复原;有的,则对一些威望观念进行有力驳正,如王学仲对书法的“三派论”……
持论公允,书以“艺”贵
对书家艺术成果的赏评,不只要求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超卓的理论水平,更要有客观公允的治学情绪、不随流俗的时令风骨。
在书坛遍及“重白(蕉)抑沈(尹默)”的年代,王合祥即宣布《沈尹默书法的透视与考虑》一文,对沈尹默的学书阅历、艺术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将沈尹默放在书法史的视点进行考量:
“书法的学术性建造,肯定离不开沈尹默式的矢志不移、勤苦探究。”
“最能作为一代大师标志的,是沈氏的行书,可谓广博。一是取法广泛,融汇百家;二是著作面貌很多,有些著作构成较大的风格跨度。”
……
该文成为沈尹默研讨的里程碑式文章,在书学界发生严重影响。
而对书艺平平而身居要职的一位“我们”,先生却以镇定的脑筋、往常的心态进行细致调查,指出,所谓“生辣”:“其‘生’,是没有脱去天真或浅层次的‘生’,没有提高到‘熟而返生’的层次;其‘辣’,也是辣椒粉敷于牛肉表层、而非辣椒油滋润其内的‘辣’……”
他以为,应“书以艺贵”,而非“书以人贵”。书以人贵,是阻止书法开展的不良现象;书以艺贵,才是对人生、对艺术的执着寻求和严厉情绪。书法家应自负自爱,自觉保护‘书以艺贵’的准则,加强艺术涵养、品格涵养,创造出无愧于古人、今人的精品……这种情绪,也与他对京剧文明的研讨一脉相承、互为衬托。
铮铮硬骨,不难想象。
安身本乡,宏扬传统
王合祥一直坚持在最传统的标准文字书写中,打开归于自己的书法寻求。他虽对那些歪门邪道、野狐参禅的东西讨厌,但思维并不保存,书作中也明显地表现了他对当代艺术特性的体悟与表达。
在他的书学考虑中,对当下书法思潮的考虑最具现实含义。
为寻求书法艺术在当时年代的打破、开展,书法家进行各种测验和探究,因此也发生了许多门户。面临目不暇接的书坛现象,作为书法理论家,应对此有个清晰的观点。
他亲近重视着书坛的意向。有些人建议“西化”,照搬西方美学理论引领书法创造;有些人建议“东化”,崇尚日本墨象派书法……在《书法应傍边化》一文中,他旗帜明显地提出“书法应傍边化”,呼吁书法家应当坚持清醒的民族意识、明显的民族特征。
在《书法立异并非时尚动听的标语》一文中,他不无担忧的写道:“立异应全方位、多层次,但不能够不择手法。不择手法,并不代表手法很多,不择手法其实便是无手法,无手法则无法完成意图,书法立异也将捕风捉影。”
关于当今的“吼书射书”现象,他说到:“假如不以汉字为书写根底,胡涂乱抹,便和我国书法风马牛不相干了。不讲规则,天然也无方圆,更无艺术美可言,天然也不能称书法了。不然,目不识丁的文盲可为之,婴儿可为之,瞎子可为之,如此垂手可得的玩意儿,又何劳书法家们辛苦为之……”可谓言必有中,振聋发聩。
书法家赖非与王合祥相交半生,相知最深,曾点评说:“他尊重传统,不薄前贤,但看上去却无陈旧之气,而是现代人朝气蓬勃的艺术创造,是前史传统、年代精力、个人风格的一致,真实做到、做好,殊为不易……”至交之言,可谓的评!
1
来历:聊城日报
作者: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贾新伟 赵琦
通讯员 王学彪
聊城日报 旗下官微
情绪、热度、温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