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北白象镇高东村的高岙,古称“盘谷”。元大德年间(1297-1307)以来,为高氏聚居之地,这以后,高氏后代诗礼相传,簪缨不停,故又称“高岙”。高氏宗族墓地,由明代南京刑部尚书高友玑为主的十二位祖先墓葬组成,坐落高东的盘谷山麓。
高友玑墓全景
盘谷高氏,鼻祖为宋朝的外戚高世则,扈驾南渡时,迁徙温州瑞安。高世则四世孙高不謟,慕乐清山水,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迁徙乐清琯头。又五世孙高守祥以盘谷形胜尤佳,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久居盘谷是为盘谷高氏的始迁祖,高守祥育有六子,尤以第六子高乃羡一脉,人物辈出,至第六代孙高友玑,高贵一时。
高友玑墓立面
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事三朝,官诰十九任,计四十个春秋,累官工,刑部尚书,晋阶资政大夫(正二品),致仕后居家十余年,始终保持“恪恭严整,善守成法”的风格,著有《云中奏议》《南屏遗稿》等,卒赠太子少保,谥“襄简”,高友玑,生四子,为官一方,均有政声。
高氏神道之门
高氏墓地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翠,山沟中有溪水盘绕而过,实为山势怀有,远景开阔的藏风得水之处。墓地的全体布局,以宗祠为中心,呈盘绕之势,但以高友玑墓为主。
赠谥碑
高友玑墓共七穴,正中为高友玑祖父,左一位为高友玑父亲,右一位为高友玑自己;左二、左三位,为高友玑长子、三子;右二、右三位,为高友玑次子,四子的坟墓。墓葬的位次联系清楚,严厉遵从“昭穆尊卑”的儒家道德,也可见高友玑墓的中心位置,至于始迁祖、高友玑曾祖父及旁支房系的坟墓,则灵敏组织,于昭穆尊卑并无构忌。
高友玑墓神位牌楼部分
墓地前方,左首立有礼部颁降的《赠谥碑》,右首为严嵩撰文的《高友玑墓志铭》碑,并设碑亭,神道碑文前,合用一套墓仪石刻,计有石羊、石虎、石马、文官各一对。
高友玑墓前石羊、石虎、石马
高氏宗族墓地,除了保存了完好的墓园,更以精妙绝伦的石构修建与石雕艺术出名。石构修建如神道门、神位牌楼、碑亭等,选用榫卯衔接,依据构件所在的不同部位,灵敏运用上榫、中榫、出榫、套榫和燕尾榫等做法,并在梁、枋与柱的交接处遍及运用雀替。构件加工精密,分块打制,然后全体组装。构件之间,至今严丝合缝,耸峙不倒,是南边明代石构修建的代表著作之一。
高友玑墓前石像生
高友玑墓修建和石作构件、雕刻,不管梁架、斗拱、月梁,仍是瓦垄、勾滴,均仿木构,制造得活灵活现。神位牌楼,仿照木构牌楼的方式,并精密地雕刻出隔扇门,风格高度写实。
高守祥墓前石像生
石雕纹样丰厚,除习见的授带、卷草、海涛、云朵、火焰和暗八仙等图案外,更有麒麟行空、白鹿衔花、凤鸣鸾和、鱼跳龙门、吉羊寻食、飞鹤、奔马、仙牛等瑞兽花鸟图样。凡此种种,构图谨慎,刀法多变,是明代石雕艺术中不多见的精品。
高氏宗族墓地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岙始迁祖高守祥墓
来历: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