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自行车从必备陪嫁品到人人同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3-31 22:54:10 来源:自媒体 作者:骑行村

原标题:自行车:从必备陪嫁品到人人同享

高志刚仍然记住他一个洪亮的铃声,引得半条街的人都回头注目的情形。

上世纪80年代,高志刚谋取了一份在邮局当差的作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期,他上班头一天就配发了一辆自行车。

这位本年55岁的投递员在河南省郑州市一家邮局内向中新社记者说,“我的作业离不开自行车,我这辈子就和自行车有缘。”

“我会大撒把(骑车时双手离把),我还能用一辆车载7个人。”令高志刚始料未及,10多年前,他们的“坐骑”由自行车一致替换为电动车。这无异于“自废武功”。

像高志刚相同,我国不少民众很多年都没骑过自行车了。但他们最近却迷上了一种经过互联网同享的无桩单车。扫码骑走、手机付费,同享单车在各大城市风生水起。

从凭票供应到人人同享,小小的两个轮子,承载了我国社会的年代变迁。

材料图,为作业人员展现80年代的居家三件套:永久自行车、黑白电视机、缝纫机 黄诗立 摄

凭票年代的奢侈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繁华都市,抑或穷乡僻壤,人人以具有一辆自行车为傲。自行车是凭票供应下的奢侈品。

其时,郑州一家具有百余名员工的副食品厂只分到一张自行车票。票给谁?世人无法抓阄选择。

“就像中了大奖。”本年75岁的刘克礼成为那名幸运者,这也是他家中榜首辆自行车的由来。听说,还有人经过先买车把、后买车轮的方法来进行组装。

凭票供应的年代,多数人只能“望车兴叹”。即使是10年后,当高志刚经过单位配发的方式取得自行车后,“骑车打个铃,半条街的人都出门看”。

自行车广受追捧,成为其时不少年轻人的必备陪嫁品。时至今日,它依旧是几代人抹不去的回忆。

改革开放后,凭票供应的困境一去不返。自行车从此成了再往常不过的事物。

群众东西的“弃儿”

有计算多个方面数据显现,到1993年,我国城市自行车均匀保有量到达高峰,每百户家庭具有197辆。“自行车王国”由此得名。

但这样的盛景并不长,很快马路上又呈现了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

多年后,高志刚在参与朋友集会时发现,有人开端偷偷地把自行车藏到一边。他还发现,一些孩子不乐意让骑自行车的家长去接送上学。骑车,忽然变得寒碜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开端把自行车看作是“路途争夺者”。数量巨大的自行车,成了交通不畅的负累。

自行车主人的脸上没了旧日的傲气和洋气,更多的是奔波于日子中的一种疲态。

特别21世纪后,自行车的命运扶摇直上。普通家庭鲜有购买,就连邮局这种用车大户都为职工替换起电动车。

从前的拥趸——在校大学生们也将其置之不理,国内高校纷繁呈现“僵尸车”。

过气的自行车,一夜之间成了“弃儿”。

材料图,民众在北京街头扫码租借一款“土豪金”色的同享单车。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人人同享的新模式

年代更迭,看似走投无路的自行车却又“山穷水尽”。

在健身房,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练起动感单车。每当假期,一群群骑友团络绎在城市、村庄。

我国各地的自行车赛事、骑行活动犹如漫山遍野一般。自行车成了环保健康的运动符号。

特别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宫金杰/钟天使组合夺冠、为我国拿到史上榜首枚自行车奥运金牌后,一度被打入“冷宫”的自行车重回大众视野。

似乎是一个起色,不久后,颜色艳丽的同享单车呈现在国内各大城市街头。洪亮的铃声,又在人们耳畔回响。

来历: 中新网 / 记者:李志全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