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土地审批权下放,遥感监测向前
来源:泰伯网
一场被定义为“放权”的举措正在检视着与之相匹配的监测能力。
近日,国务院出台新规,决定大幅下放用地审批权。自然资源部也表示,同步下放建设用地预审权,将用地预审事项下放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将监管能力匹配性地提升与遥感等应用手段提上日程。
01卫星不够,商业补充
“特别是加强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方面表示,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监测、审批监管平台等技术手段,加大监督力度等。
事实上,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去年慢慢的开始着手建立了。
去年1月底,自然资源部便整合了系统内3家单位的卫星遥感资源,挂牌成立了卫星遥感中心。整合后的卫星遥感中心主要负责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应用,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监管、执法提供卫星遥感数据、信息及产品、技术和业务支撑。
此时,距离自然资源部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的建立已经过去了一年。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主任刘国洪表示,自然资源部初步建立的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具有2米的分辨率,在地表400平方米的土地覆盖的变化都能清晰判断。在他的表述中,这样的数据产生能力使得国土资源部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来加强监管。
同时,刘国洪表示,作为主用户和法人的在轨陆地卫星有十颗。据查,数据来源包括资源一号02C卫星、资源三号0102卫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微卫星、2米/8米光学业务卫星(3颗)等。
在全国约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之上,用于提供监管数据的10颗卫星依然略显紧张。
“国土这块,尤其在规划层面,使用卫片进行一些合理规划,实际上很常见,尤其国家部委引导,利用高分或其它型号的卫星监测。但部委现有卫星数量不够的确是事实,毕竟高分卫星数量有限,而且涵盖了多种功能用途的卫星。”
长光卫星办公室主任韦树波指出,多尺度、多维的遥感信息产品,单纯的依靠高分卫星还不足够,商业卫星可以适当补充。
而商业卫星公司早已设定好了数据提供的参与方案。“目前主要通过提供数据,参与监测体系服务。”航天世景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土部门一般先通过国产高分卫星等搜集相关卫星数据,比如哪些地方有数据,哪些地区数据欠缺。其中没有数据的空洞范围会给商业卫星,由公司的卫星编程人员(利用高景卫星)编程拍摄空洞地区,以周为周期监控漏洞区域的拍摄情况,比如通过卫星数据查询系统,查询出哪些数据能够正常的使用。确定能用了之后,公司会把这些数据的快速图提供给国土部门,对方根据自身需求对公司的数据提出要求、反馈,下订单等。”
遥感数据在国土系统中作用趋稳之时,商业遥感公司也在兑现由数据提供向应用服务深化的拓展目标。
近日,欧比特与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基于国产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示范与研究强化合作。“今年的具体合作是希望往遥感应用等方面拓展,所以有了这次的战略性合作。”
事实上,“去年12月份的时候,公司已经和国土遥感应用中心进行了沟通,相关资料、系统对接已经做了,珠海1号也随即上了国土遥感卫星应用中心的云服务平台。”欧比特方面表示。
“目前监测系统平台上大多还是以高分为主,高分辨率的卫星,像高光谱卫星较为欠缺。我们发射了12颗,集中于视频卫星、高光谱卫星、高分光学卫星,相对来说是弥补了整个高光谱的数据源。利用物体的光谱信息进行定量遥感分析,如农作物物种分类、长势监测、病虫害监测、城市黑臭水体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等。”
02加快一张图产出
而此次下放建设用地审批权,旨在“增效”。
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李炜解释道,以往,由于建设用地审批层级较高等原因,审批周期长、审查环节多、审批效率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不利于重大项目及时落地。
在监测“增效”层面,刘国洪指出,每个季度能轻松实现对全国国土全覆盖。
“尤其在获得全国一张图方面,频次很关键,比如全国亚米级光学遥感一张图需要多长时间更新一次。如果依靠传统的高分卫星,可能是一年拿一张;如果有商业化卫星加入,可能半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能拿一张。”韦树波坦言。
“以吉林一号为例,在轨16颗卫星,指标大部分相似,如亚米级或一米级的量级,幅宽大都是几十公里。如果拿全国亚米级一张图,尤其土地一张图,可以在四个月内拿到一张。对于五米级的一张图,三个月就可以出一张。对于某些省可能就更快了,一年可能达到出6—7张的量级。”
重庆市地理信息遥感中心遥感所所长丁忆也感慨,“以前使用国家的遥感卫星很困难,覆盖全市区域的高清晰度的遥感图两年都不能获取一次,以后一年可以获取2次甚至更高。”
放眼国内的商业卫星,卫星星座虽多,但成体系的却能数得过来。吉林1号(现16颗)、珠海1号(现12颗)、高景1号、北京1号,还有一些其他的小星座,包括宁夏1号(5颗)。
在业内人士看来,“能够开放的量还很大,国家部委在开展国土规划等项目时,可完全拆分成很多标段放给市场。一方面能够更好的促进商业行业的发展,大家能分到一杯羹,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勘察、规划任务。尤其是出于普查意义比较重的全国、全省甚至全球一张图。”
尤其在云贵川等云层较多的地区,加大卫星拍摄量成为提高数据获取、出图效率,以及减少云层等天气影响的有效手段之一。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云贵川等地对可使用的卫星数据也会加大需求。”
韦树波指出,“像云贵川地区涉及的比较少,那边阴雨天太多。不止如此,南方特别是江南一带的阴雨天气一到,拍摄难度就很大。尤其在需求很急的情况下,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拿出相应的图,阴雨天这种不可抗拒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目前相对来说,我们在轨的卫星数量比较多,重访周期比较短,比如说对固定目标地点,现在2.5天就可以拍一次。加快这种频率拍摄的频率,能拍摄拍到它的概率就会大幅度的提升。后期也在布局红外卫星,以及雷达卫星,尽量减少云量天气的影响。”欧比特方面表示。
而航天世景方面指出,“像云贵川地区这类比较难拍摄的区域,一般会协调多种卫星拍摄,比如韩国Kompsat、美国DG等。我们会根据这些地方每年的数据情况,分析哪个时间段有利于数据的获取,根据每个卫星自己的轨道特点,进行区域的划分,把其中一部分区域分给其他卫星拍摄。”
03向钱看,优先布局一线
“除了一些国家的重大的项目,如国土调研项目等,直接以专项的形式开放市场。其他形式开始大范围使用卫星遥感的局面尚未打开,无中生有还是一个难题。”
业内人士坦言,市场局面打开还是很难的,“市场还属于培育上升期,并不成熟。”
也有些省市自然资源部门表示,目前还没有跟部里面遥感应用中心合作,也没出台相关的政策。
此次国务院下放审批权,一方面授权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另一方面,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试点,委托当地政府批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
可以预期,各地尤其试点地区对监测手段的重视也将强化起来,“这是一个好消息。”
据透露,土地审批权下放,地方自然资源部门在研究、制定政策时会加强遥感等技术手段的重视程度。“毕竟遥感技术可以辅助政府日常的审批管理,本身也是计划把这一块加强一下。有一些多测合一、多调合一等工作,如果国家部委有相关数据能够用得上,我们大家可以尽量用。如果用不上,我们也可以自行招标,但详细情况在政策出台之前不方便透露。”
在韦树波看来,“把权力下放到地方后,地方掌握了很多决策权。在原有的合作模式上,商业公司可能会获得一些机遇,可能会更直接、更快、更有效地参与到具体拍摄或者分析任务中。”
“在国土这块,除了部委,公司已经在省级层面有了一些合作,尤其跟吉林省,包括浙江、海南等国土部门都有合作,出具全省国土一张图等工作,也拿到了一些市场占有率。”
欧比特方面则表示,“公司现在主要偏向于珠海市的绿水青山一张图的合作。依托绿水青山的系统,布局省级、市级等数字政府、数字中国项目。其中不仅包含了卫星领域的应用,还包含一些航飞、物理传感器系统等天地一体化内容。对于政府来说,数据化的智慧管控会更强,在整个管理方面能起到相对实用的作用,如可视化、数据可追踪等。”
显然,市场局面的打开更青睐相对实际的范本、样本案例。
“从大本营的案例出发,推广智慧化的一张图产品,更容易铺开市场。当前,抓紧把一张图产品做出来,尤其定量分析部分。以吉林省为范本,向周边辐射,逐步推广涵盖全系列分析产品的一张图。”韦树波指出。
预算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大家普遍有需求,但普遍希望卫星遥感是免费的。”这令业内人士很无奈,“服务还需要跟地区的经济相匹配,真正经费充足的可能还是比较发达的一线地区。”
在他看来,“毕竟一线城市它发展比较早,尤其在智慧化手段上相对超前,提出的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理念和想法都可能会用到卫星遥感。经调研发现,以一个省为例,一般有十几个到二十几个部门,对于卫星需求每年有不同频次的需求,平均3—5次,量相对大。”
在这场市场赛跑中,商业卫星公司更多寄希望于尽快打开局面。“现在业务开拓范围还处于初期阶段,重点首先覆盖一线城市,其次拓展周边地区。包括浙江、福建、海南等比较富庶的地方已经布局了,而北京等地的投入也比较大,希望尽快参与到一些比较重大的项目中,承接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本文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如果您对以上信息有任何疑问或因我们的工作疏忽,在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有异议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及时联络我们。约调研拥有本声明最终解释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