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特稿丨高伯龙一束光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09-12 23:19:29 来源:自媒体 作者:国际在线

原标题:特稿丨高伯龙:一束光辉

一束光辉

——追记我国“激光陀螺奠基人”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王握文 张琳

我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2001年,高伯龙正在进行科研作业。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两只紧紧握着的手上。

这是两只一般而又衰老的手。和许多老年人的手相同,粗糙、布满老年斑。

这又是两只极不一般的手。它们从20世纪70年代“握”到一同,就再也没有松开。它们和更多双手一同,拓荒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陀螺研发路途。

这两只手的主人,一位是89岁的高伯龙,一位是82岁的丁金星。

△2017年9月8日,高伯龙院士在病房坚持查阅资料。何书远 摄

这是2017年夏日的一天。此时,我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的生命现已进入倒计时。倚靠在病床上,他无比怅惘地对丁金星说:“老丁,新式激光陀螺的研发,我怕是完不成了……”话未讲完,他的眼眶里已噙满泪水。

丁金星也哽咽了,泪水顺着脸颊无声滑落。他没有说话,仅仅愈加有力地抓住高伯龙院士的手。

“这是咱们相识近半个世纪以来,榜首次落泪……”高伯龙院士逝世两年后,其时的景象仍旧明晰地痕迹在丁金星的脑海中。

当年,他们神采飞扬,战役在湘江之畔,发明了世界激光陀螺范畴里的“我国精度”。

现在,高伯龙院士现已脱离。他那眼底的热泪,仍留在“老搭档”丁金星心中。那句“我怕是完不成了”,也成了高伯龙院士与终身斗争作业的诀别书。

回望这位我国“激光陀螺奠基人”的终身,高伯龙院士就像一束能量高度会集的光辉,照亮着激光陀螺自主立异的征途。

■光之魂:报国之志从未偏航

“一个人的自愿和挑选

应当契合国家的需求”

阳光透过层层绿叶,将点点光斑洒在一座外观极为一般的高楼上。在曩昔很长一段时刻里,这座楼是一个缄默沉静的存在。

这儿,便是现在已名满天下的激光陀螺试验楼。它还有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代号——208教研室。

这儿,也是高伯龙院士斗争了一辈子的“战场”。有关他的全部,都能够从这座楼讲起。

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发出世界上榜首台激光陀螺试验设备。激光陀螺,被称为惯性导航体系的“心脏”,是飞机、舰船、导弹等准确定位和精准制导的核心部件。

这一科研成果引发世界颤动。那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高伯龙是哈军工的一名物理教员。其时的他并不知道,10年之后,他将与这枚小小的“陀螺”一同高速旋转,直到生命止境。

“搞激光陀螺,对我来说是一次困难的挑选。因为,你生活在高山上,有必要学会爬山而不能想着去游水。”多年后,高伯龙院士这样描绘自己的挑选,“一个人的自愿和挑选应当契合国家的需求”。

把国家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把国家的挑选当作自己的挑选。这是高伯龙院士给出的人生答案。但回想院士终身,激光陀螺并不是他答案中的仅有选项。

少年时代,日寇侵略,神州板荡。高伯龙曲折三地,入读8所校园才上完小学。一路流离失所,一路混乱不安,高伯龙看在眼里,恨在心中。他在给堂妹高长龙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尽管还没有枪,但用拳头也要把敌人打死。”

△1961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作业的高伯龙。

深受父亲的影响,酷爱数理的高伯龙奋发学习,立志以科学救国、强国,终究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结业不久,决计在理论物理范畴干一番作业的高伯龙,迎面遇上大时代——刚刚建立的哈军工急需教师主干,一纸调令,高伯龙成了哈军工的一名物理教师。

彼时,高伯龙记忆犹新的仍是理论物理研讨。在哈军工执教两年后,他报考了我国科学院高能物理专业方向的研讨生,并以专业榜首名的成果被选取。

得知状况后,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专门把高伯龙请到家里吃饭款留。后来,高伯龙对自己的清华同窗杨士莪说:“陈赓院长请我到家里吃饭,我就知道走不了了。”

早年半生魂牵梦绕的理论物理,到后半生倾力投入的运用物理,个人命运之河的偶尔转机,成果了一项科研作业的全新起点。

△高伯龙教授在教导科研人员调试激光器。

1970年,哈军工迁往长沙,后来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就在哈军工南迁的第2年,科学家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技能原理的小纸片,郑重地交给了他们。

“高伯龙一来,局势立刻就不相同了!”丁金星说起与高伯龙院士相识的场景,笑容满面。

茨威格说,在一个人的命运之中,最大的走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任务。单看高伯龙的经历,51岁提升教授,69岁评院士,属典型的大器晚成。但走运的是,高伯龙遇见了激光陀螺作业,而我国的激光陀螺作业也遇见了高伯龙。

从此,共和国激光陀螺科研作业拉开了荣耀与愿望的幕布,敞开了困难与光辉的征途。

■光之旅:瞄准前沿加快追逐

“咱们起步现已晚了,

假如现在不抓住,啥时能赶得上”

正如群众对“激光陀螺”这个专业名词的生疏,许多年里,高伯龙这个在专业范畴内如雷贯耳的姓名,并不为群众所熟知。

翻阅有关新闻档案,各大媒体对高伯龙及其激光陀螺立异团队的报导,会集在2014年。

在当年的报导中,高伯龙带领的激光陀螺立异团队榜首次走进群众视界。这一刻,间隔激光陀螺开端研发现已曩昔整整43年;这一刻,团队的魂灵人物高伯龙院士却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1991年,高伯龙参与激光陀螺评议会。

43年里,终究发生了什么?现在回过头来看,团队中的科研人员都说:那真是一段热情焚烧的年月。

张斌在1991年保送就读高伯龙的硕士研讨生。榜首次来到这间由食堂改成的试验室时,他着实惊呆了:在这间放满了陈腐试验设备的“小作坊”里,居然还放着油盐酱醋……

后来,张斌理解了:“为了节省时刻,教师经常在试验室里下面条。这些调料底子不是救急用的,而是试验室常备啊!”

△1991年,高伯龙教导博士生作业。

“自主规划”4个字背面包含的艰苦,或许只要身处其间的人方能领会。激光器检测要求在关闭、洁净的环境中进行,没有空调,不能用电扇,高伯龙和搭档们在密不透风的“大闷罐”里,焚膏继晷做测验……

一次,高伯龙接连做了十几个小时试验,回到家中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爱人曾遂珍看了疼爱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为啥就不能悠着点干?”高伯龙笑笑说:“咱们起步现已晚了,假如现在不抓住,啥时能赶得上?”

激光陀螺虽小,却集成了光、电、机、资料等许多范畴尖端技能。它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范畴,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这一范畴的后来者,高伯龙和他的立异团队一刻也没有停下加快追逐的脚步。某种意义上,“追逐世界前沿”这一方针一向吸引着他们、伴随着他们、检测着他们。

△1990年,高伯龙教授在进行科研作业。

摆在高伯龙和团队面前的应战,不仅是物质条件的艰苦。事实上,从起跑那一刻起,高伯龙便是广受质疑的“少数派”。

从“少数派”变成“技能权威”,这正是高伯龙传奇故事中最为激动人心之处。

1975年,在全国激光陀螺学术沟通会上,高伯龙一举成名——按照我国其时的工艺水平,有必要选用四频差动陀螺计划!此言一出,等于否定了国内的通行计划,一时四下哗然。但高伯龙用厚实的理论和核算说服了很多与会专家。

次年,高伯龙写出我国激光陀螺理论的奠基之作《环形激光讲义》。直到今日,研讨激光陀螺的人不学这本书,就不敢说“入了门”。

攻关之路多艰险。1984年,试验室样机判定经过期,一阵“凉风”袭来:因为美国完全抛弃同类型激光陀螺研发,国内质疑声复兴:“国外有的你们不干,国外干不成的你们反而干。”

“外国有的、先进的,咱们要盯梢,将来要有,但并没有说外国没有的咱们不许有。”10年后,某型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经过判定,证明了高伯龙所言非虚。

就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判定顺畅经过的一同,一批声称“检测之王”的全内腔He-Ne绿光激光器问世,引起业界颤动。这也意味着我国在镀膜的膜系规划和技能工艺水平上完成重大突破,成为继美、德之后第3个把握该技能的国家。

△2001年,高伯龙进行科研作业。

加快追逐的成果,让世界为之惊奇。捷报频传之际,高伯龙又盯上了新的高地——新式激光陀螺,并将目光投向激光陀螺最主要的运用范畴——组成惯性导航体系。

那时,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展开此类研发,选用世界干流的惯性导航体系。这个体系究竟行不行?高伯龙再次给出异乎寻常的答案——有必要给该体系加转台,不然无法满意长期、高精度的惯性导航需求。

这个计划,又是一个无经历学习的我国特色。在一场专为旋转式惯性导航体系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大多对此持否定态度。

这一幕,和1984年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遇冷,何其相似!高伯龙的答案仍然是:静心持续干,成功才干得到供认!

在他的尽心教导下,2006年12月,国内首套运用新式激光陀螺的单轴旋转式惯性导航体系问世。4年后,双轴旋转式惯性导航体系问世,精度国内榜首。现在,旋转式惯性导航体系已成为国内干流。

■光之焰:赤子情怀至真至纯

“穿戴五块钱的背心,

干着上亿元的大事”

2014年,激光陀螺立异团队走入群众视界。电视里,高伯龙院士那几秒钟的镜头,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入的形象——

他穿戴白背心,专心致志地盯着电脑屏幕,两根曲折的手指渐渐敲击着键盘……

有网友谈论:“高伯龙院士穿戴五块钱的背心,干着上亿元的大事。”也有网友说:“这是真实的巨大。”

△高伯龙生前穿戴的衣物。陈思 摄

现在,高伯龙院士逝世两年了。但校园里那个佝偻的背影,永久印在许多人的心中——夏天,永久都是一身旧式作训服,一双黄胶底解放鞋;冬季,不是一件军大衣,便是一件灰色羽绒服。

后来高伯龙的学生张文才知道,这件灰色的羽绒服,导师现已穿了30多年。张文听他总这样说:“穿习惯了,再买新的浪费钱,浪费时刻。”

学生江文杰至今记住,1993年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判定出现问题时,高伯龙跟他说的一番话:“我花了20年时刻,花了国家那么多钱,搞成这样,我是有罪的。” 其时,导师史无前例的悲痛口气让他深受颤动。

多年后,早已是院士的高伯龙,在给中学结业纪念册编撰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仅有能安慰的是,没有做过亏心事,究竟还干了一些事,对人民和社会能作告知,尽管还很不行。”

在外人眼中,高伯龙院士如同生活在真空里。但在子女眼中,这个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头,却是位骨子里浪漫的父亲。

高伯龙的女儿至今记住这样一个场景:“有一次我刚回家,就听见电视里男主角跟女主角说了一句‘我喜欢你’。没想到,我爸一扭头对着我妈也说了一句‘我喜欢你’。”

高伯龙住院期间,爱人为了陪护也住到医院。女儿常常看着爸爸妈妈用纸笔沟通入迷。她觉得,看到爸爸妈妈,就看到了爱的容貌。

《高伯龙传》中,高伯龙的挚友萧枝葵曾回想了这样一个细节——

“孩子患病的时分,他常常是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来医院找我治病。他很爱孩子,对孩子管束也很严……他鼓舞孩子好好读书,不过多干与,也没有什么详细教导,便是跟孩子聊聊天,引导孩子,让孩子自立。”

张文的脑海里一向记取这样一幅场景——

高伯龙住院今后,他的同班同学、我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配偶到长沙来探望他。病房里,两人聊起往事,竟一同唱起了当年的歌。唱完之后,杨士莪说:“惋惜了,差一把手风琴。”高伯龙接着说:“可不是,还少一把口琴呢!”说完,两人哈哈大笑。

坐在一旁的张文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她“从没想到教授还有这样一面”。现在,再次想起这幅宝贵的画面,张文又有了新的领会:“他们其实和年轻时的咱们相同,爱唱爱笑。说不定,他们年轻时,比现在的咱们还要潮呢!”

清晨,走在国防科技大校园园里,一张张芳华面孔与咱们擦肩而过。阳光下,年轻一代的脸上写满对未来的神往,一如48年前的高伯龙。

天黑,激光陀螺试验楼里,一盏盏灯亮了起来。灯火下,张文和搭档们专心致志地繁忙着,一如48年前的高伯龙……

一束光能够照多远?一束光能够传递多久?答案,或许就在清晨阳光下的一张张芳华面孔里,就在天黑后试验室亮起的一盏盏灯火里……

标签: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