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和睦乡邻困顿家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4-14 09:32:27 来源:自媒体 作者:成都日报

原标题:和睦乡邻困顿家乡

为宏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宣扬古今好家风好家训,日前,简阳市文明办启动了“家风润雄州·咱们共传承”活动,在“文明雄州”微信大众号上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方式配备好家风故事。

以施家镇南河村谢家桥刘氏宗祠为中心的刘氏宗族,属汉高祖刘邦后嗣。自清康熙丙子年(公元1696年)从湖南新化县三都石马乡下田村迁徙至此,历经300多年的繁衍生息,一直奉行着以“爱祖国”为中心内容的家风、家训。“爱祖国、敦亲谊、谨德行、尚节俭、遵法纪。”条条都是做人的品德根底。尤其是位列首条的“爱祖国”新训词,数十年来,已深深地根植在近万名宗亲的心底,成为了刘氏族员一同奉行的一条人生原则。刘氏宗亲在新训词的鞭笞下,为国家、为社会默默地作业。

承揽池塘

先处理村里灌溉再考虑自己收益

刘维德是刘氏后嗣中一位普通农民,虽没受过多少教育,但心中却一直存有憨厚和仁慈。刘维德地点的小山村坐落在一个山湾里,全村只要一口7亩大的池塘,在开展养鱼经济的一同,还要供100多亩水田的水稻栽培和数百亩山地的灌溉。曾经的池塘承揽人,柔弱急于求成,形成池塘缺水,乡民无法插秧的困难境况。刘维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年前他用高于他人一倍的价钱承揽了池塘。

老刘承揽池塘首先想的不是充盈自己的腰包,而是带领一家人清淤扩容、固堤防渗,让池塘尽最大或许地提升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才能。第一年池塘就保住了满满一池清水,保证了乡民耕种禾苗。但顽强的老刘还不满意,第二年冬季他又花5000多元钱,把自己两亩责任田改挖成一个囤水池塘,作为养鱼和灌溉的小调理体系,优先保证乡民的农业用水。看着上百亩稻田都满栽满插了,坡地也不再受旱了,老刘这才开端考虑自己的养鱼效益。

稻田有水了,坡地也不怕旱了,但老百姓种出的农产品却受制于交通不便,难以真实走出贫穷和落后。刘维德又从银行贷了数万元,领着一家老少靠肩挑背扛、起早贪黑,通过一个冬季的尽力,责任为乡亲们修造了一条长达两公里的村级草油路。路通了,土地增值了,偏远的谢家桥渐渐地甩掉了贫穷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阳关大道。

送医及时救人一命

不图报答还助他脱贫

首先甩掉贫穷帽子的刘维德致富不忘众乡亲,不论谁家有需求,也不论姓张姓王、村里村外,老刘总是热心肠为乡亲们供给量力而行的协助。从病虫防治到栽种技能,从资金短缺到生老病死,老刘默默地饯别着自己对首条家训的了解:爱国悬殊要干好自己该做的事,响应号召,开展经济,联合邻里,彼此协助,少让政府操心。

2011年3月的一个深夜,刘维德和老伴给邻村几户乡民送完柑橘苗回家,路过贫穷户骆志落户时,忽闻屋内传出一阵哭声。刘维德冲进骆家屋内,只见床上的骆志安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现已昏迷不醒。刘维德二话没说,掏出手机告诉在县城作业的儿子从速开车回来接患者,然后叮咛老伴回家取来2000元现金。一家人七手八脚地第一时间把患者送到了离家最近的医院。经急诊医师查看发现,骆志安患的是急性肾衰竭。

柔弱骆妻要留在家中照料几个年幼的儿女,与骆家毫无亲情联系的刘维德就毛遂自荐地承当起了骆志安在住院期间的全部护理作业,喂水、喂药,端屎、倒尿,接连几个通宵,老刘彻底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位接近古稀的白叟。出院后,骆志安一时无法归还刘维德垫支的医疗费,所以牵着家里两端怀孕的山羊,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刘维德家中,“恩人啊,咱们家值钱的悬殊这两只母羊,请你收下。”刘维德坚决不要,和老伴儿一同亲身把山羊牵回骆志落户中,还手把手教他搞起了家庭养殖业,协助他渐渐摘掉了贫穷户的帽子。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