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王仁宏)“疫情期间,慈善力量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踊跃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解疫区燃眉之急,功不可没!”7月23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在“战疫新思路·公益新作为”线上研讨座谈会总结发言时表示。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
“总的来说,慈善组织在抗击疫情总体战时的作用和贡献是主流,远大于存在的问题。” 刘福清谈到,疫情暴发时,当多数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一大批慈善组织已经紧急行动起来,争分夺秒筹集款物、对接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在疫情寒潮中汇聚起一股股爱心暖流,将大量紧缺物资及时送达重点疫区和最需要的地方。
刘福清提到,疫情发生后,中央一声号令,举全国之力,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其中,一些民营企业表现可圈可点,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迎难而上、为国分忧,展现了过人的智慧与魄力,一方面稳就业,保障几万员工饭碗不丢、生计不愁,促成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踊跃捐款捐物,有的远赴国外采购、辗转航运、上演生死时速,有的旋即增设生产线缓解防护用品燃眉之需,还有的提供科技“软服务”,打造可服务海内外的数字化平台,让疫情防控更高效精准。
“还有许多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日以继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不畏风险、无私奉献,组织爱心车队接送医护人员,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关爱残疾孤寡困难群体,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开展线上援助和情绪疏导,为控制疫情和确保疫区人们生活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刘福清说,“期间也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有的人在工作途中发生意外,有的人甚至以身殉职”。
不过,慈善组织在抗击疫情期间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漏洞,如捐赠物资积压、分配效率不高、信息公开不及时甚至有误等。刘福清指出,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和精细化管理、分工协作机制,更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预案。她建议,应开展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尽快将部分骨干人才培养成为内行、专家,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福清最后表示,好酒还怕巷子深,希望新闻媒体更多地走进慈善组织、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挖掘慈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报道,让好经验、好做法广为人知,得到普及推广。同时也让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在全社会获得更多尊重和推崇。
据了解,中国慈善联合会作为慈善事业的行业组织,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全国慈善力量发布倡议、积极对接慈善资源、主动开展捐赠统计、宣传典型事迹,为抗击疫情办实事、解难题。
此次研讨会是人民网企业社会责任系列研讨会的第一场。本场主题为“战疫新思路·公益新作为”,由人民网公益频道、中国慈善联合会联合召开,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慈善组织的创新和作为”、“企业如何兼顾自身发展并做好社会责任”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旨在进一步总结慈善力量抗击疫情的优秀经验,探索疫情新形势下的创新做法。
原标题:刘福清慈善组织在战疫中功不可没仍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