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苏轼书法神作李白诗卷赏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09-27 16:41:18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四川人,本籍河北栾城,北宋闻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今日给我们带来:苏轼代表作《李白诗卷》赏析。

该帖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世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世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

苏轼《李白诗卷》

此作苏轼书於五十八岁时,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逸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无常,神妙莫测。第二首奔驰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世之世矣。此书境地,颇难企及。

苏轼的许多著作因重视发明认识,透过它们激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多少领会到作者的费尽心机,换句话说,是露出了刀劈斧凿之痕的。那线条的高雅,行气的沉着,规矩的疏密有致,给人一种精美绝伦之感。这当然是一种美,但这种美中的方式要素相对要多一些。试观此《李白仙诗卷》,却大有“粗服乱头”之感。据载是由汴都道士丹元子口诵李白诗二首,由苏轼录之而成的。毫无组织、规划的地步,便只好露出了“马脚”,这"马脚"就是苏轼的真性情,真情感。刚举笔时,作者还很沉着落墨,不失素日书卷时的高雅。

因之,首先一行半,均仍由横势打开,肥阔之笔,不失俏媚风韵,正有诗中“巧妍”之意。及至第二行“只知雨露贪”起,用笔遂趋重厚,诗的意境已把作者带入了一种悲惨、空旷的心境。作者想必一边耳听丹元子的诵诗声,一边在寻找先贤李白心灵的辙迹。这时,他已忘情於翰墨,心性的脚步不断加速,到“青松霭朝霞,缥渺山下村”时,笔势崎岖,左突右撞,潦潦草草,不管左右。及至到“无后玻璃魂”,现已彻底失去了素日的高雅韵致了。到了最终两行“今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醉著鸾凤衣……”时,已变行书为行草,爱情爆发,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状。翰墨跟着情感的宣洩,达到了十分流通的 “共振”状况。古人与今人,诗意与翰墨现已天衣无缝,也许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寻求的“净化”之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