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旧日村庄换新颜
旧日村庄换新颜
文/何召霞
我的故土在胶东一个小村庄——五莲县西楼村。
西楼大桥
记忆里幼年的村庄,一到雨天胡同里便满是泥巴。那个时候,夏天的旱季是孩子们最高兴的韶光,他们会像动画片里的小猪“佩奇、乔治”相同,在胡同里跳泥坑,直到身上跳的脏兮兮的、大人在胡同口喊“回家吃饭啦……”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往家跑,还不时地回头做个鬼脸。回到家里,大老远地总会听到邻居们的啰嗦声:“头发怎样湿了,裤子上满是泥,鞋子也脏了……”那时候我很走运,母亲从来不啰嗦这些事,只会用目光凝视我。我一路飞跑进屋,现已猴急火急地拿着“香馥馥”的大包子塞进嘴里,母亲用手点着我的脑门,疼惜又故作责怪地说:“馋嘴猫!慢点吃,别噎着啊……”
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是乡民最期盼的,更是孩子们求之不得的乐事。其时每个城镇仅有一名电影放映员,他骑着“永久”牌自行车挨个村庄服务。要知道,那个时候村里没有几户人家有自行车,村党委安排看电影是要向放映员请求排队的。电影晚上放映,下午一群小伙伴们就拿着小板凳,早早地去“大队屋”占方位。从下午开端,村里的大喇叭就开端不停地播报:“各乡民留意,各乡民留意,锁好门,带好娃,晚上‘大队屋’看电影。”那个时候,看一部影片中心需求换好几回片子,并且都是手动操作。中心换片时咱们总会站起来“捣蛋”,将自己影子映到屏幕,村支书就会拿着喇叭喊:“坐好了,坐好了,再捣乱没得看了。”
那个时候,村子通往县城的路经过一条河,老人们搬来几十块大石头,从河的这边排列到河的那儿,这便是咱们的“桥”。那个时候,河上游有家造纸厂向河里排污水,河水的色彩是“酱油色”。那个时候,赤脚走在水里也不忧虑脚会不会烂。可是,母亲疼爱我的脚,一到彼岸母亲就拿起她的手帕给我擦脚。从城里再回到家里,母亲还不忘为我吊水洗脚,只怕脚丫患病。
我读初中时,村子开端修“村村通”,泥巴胡同变成了水泥路。乡民的石头砌的房子简直看不到了,邻居们大都创新了白灰墙、红瓦房。村子里装上了自来水。那个时候虽然是隔一天放一次水,但关于村里人来说已适当美好,他们不必再到几里外的井里挑水吃了。村里集资修建了通往县城的“西楼大桥”,直接衔接着222省道。
从那时起,“大队屋”也不再那么寒碜,打开的宅院有了几间屋子,党委会的举行、乡民反映情况等,有了“沟通交流”的大环境。晚上,有些乡民们自发到“大队屋”扭秧歌,那个时候许多乡民不好意思,看的比跳的多。孩子们的喜好也发生了改变,他们现已触摸不到“露天电影”,都在家看电视。放映师傅的影子逐步消失,电子产品逐步成为孩子们的文娱天堂。
我读高中时,家门口扩修了两条宽宽的马路,一条是连着222省道,一条是衔接解放路,解放路直接通往欧式风格的火车站。路宽了,尤其是火车的注册提速了通往外界开展的致富之路。从那时起,咱们村大桥邻近连续开办了许多企业,成了西楼商业开发区。村子里轿车多了,垃圾筒也多了起了。大桥下的“酱油色”的水变清了,沿河开发区企业抛弃物排放也有了专门运送管道,而不是直接排到河流中。西楼大桥周围县里最早的“砖厂”,也在县委领导的指示下“炸掉”了。火车站广场晚上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乡民们日子越来越好,精力生活越来越丰厚。
五莲火车站
近年来,村庄的改变更大了,村里的老人们遍及用上了智能手机,微信、抖音都玩得很溜。互联网的遍及带动了乡民的经济开展,经过网络电商能把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村里还建起了草莓采摘园、桑葚采摘园等,带动了旅游业的开展,也给乡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现如今,从村容村貌到特色产业,再到村庄文明建造等方面,家园的村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文明广场、大众大舞台、老年人活动室、民生服务室,这些文明设备在西楼村一应俱全,在丰厚了乡民的精力文明生活的一起,也让乡民们感触到了新时代乡村革新带来的美好感。
人这一辈子,不论身居何处,对家园的情感是天然且浓郁的。由于这里有生命开始的印记,不管走到那里,根都在家园。每次回到老家,我躺在爸爸妈妈的大炕上,总是觉得:老家,才是最温暖的!
来历《乡村青年》杂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