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夏红寺堡:做好易地扶贫搬家答卷
拼版相片:上图为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正,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移民旧址已逐渐被绿色掩盖;下图为戈壁荒滩上建起的红寺堡移民新村(2018年9月8日无人机拍照)
在庆祝新我国树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性时刻,9月30日,吴忠市红寺堡区迎来正式建区10周年、移民开发21周年。
21年很短。年月泼墨凝画卷,仅仅千年一会儿。
21年亦长。扶贫开发催剧变,代代移民铭心间。
吴忠市红寺堡区,宁夏最大的生态移民会集安顿区,历经21年扶贫开发,贫穷发作率由开发之初的100%下降到4.8%,可谓全国易地扶贫搬家的“微缩盆景”。
现在,广阔移民完全脱节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稳步完成处理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改变,过上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日子。
千年一瞬的沧桑剧变,奥妙安在?作为贫穷人口最会集的县级行政区,怎么安稳完成“两不愁三保证”?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化调研。
红寺堡是宁夏的几许中心,交通网畅通无阻
途径:挪穷窝 拔穷根 焕新颜
宁夏是易地搬家脱贫的“万花筒”,自上世纪80年代开端,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 “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累计搬家移民130万人,完成了生态改进和脱贫富民的双赢。
地处宁夏内地的红寺堡区,作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是宁夏移民开发、生态改进、精准脱贫的缩影。
搬出“穷窝”六合宽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扶贫方法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改变,一个“使用黄河两岸没有开发的连片土地,扬黄河之水,将山区不具备出发日子条件的贫穷人口迁往灌区,从底子上处理贫穷问题”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设想诞生了,红寺堡灌区成了这一工程的主战场。
1996年9月16日,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将百余公里之外的黄河水经过4级扬程,引到高出黄河水面297米的红寺堡内地,为千古荒漠送来生命之水。宁夏西吉、海原、固原(原州区)、隆德、泾源、彭阳、同心及中宁8县区日子在贫穷带上以及封山育林区、水库吞没区的农人,纷繁走出西海固,迁居罗山脚下。自此,移民开发建造的号角唤醒了这片熟睡的土地。
1999年1月30日,中共红寺堡开发区作业委员会、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挂牌树立。针对水资源缺少这一最大瓶颈,自治区每年分配红寺堡黄河水引水量1.98亿立方米,浇灌出70多万亩稳产高产的良田,涵养了130万亩生态林,处理了城区人饮、生态、工业等用水,为开释和展开社会出产力发明了前提条件,为继续展开富民工业、安稳处理“两不愁三保证”供给了支撑保证。
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同意树立吴忠市红寺堡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寺堡区经济总量敏捷扩展,归纳实力大幅进步,脱贫攻坚效果丰盛。2010年至2018年,8年间红寺堡区区域出产总值、地方财务一般预算收入、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人人均纯收入别离增长了2.9倍、4倍、2.2倍、2.6倍。
2019年末,在新我国树立70周年的要害时刻节点,红寺堡区正在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力求年末退出省级贫穷县队伍,交出易地扶贫搬家的“红寺堡答卷”。
黄花菜工业方兴未已
“两业”开辟富民路
两业即工业和工作。红寺堡区把培育工业作为增强大众自我展开才能、完成安稳脱贫致富的底子出路,做大做强富民工业,着力推进工作创业,探究财物收益扶贫,构成多元工业支撑的长效脱贫机制,经济逐渐从“温饱型”向“致富型”改变。
展开特色工业,进步造血功用。把工业结构调整与破解“水困”相结合,大幅调减玉米等高耗水作物栽培面积,大力扶持葡萄、枸杞、黄花菜等高效节水工业。打造酿酒葡萄全工业链,培育构成40多个葡萄酒品牌,最高端的“戈蕊红”葡萄酒系列,在被称为酒界“奥斯卡”的布鲁塞尔世界葡萄酒大奖赛中接连两次获金奖;葡萄酒年加工才能达3.5万吨、产量达4亿元,年处理农人工作40万人次,带动葡萄栽培农户亩均收入4000元,“我国葡萄酒第一镇”美誉花落红寺堡。建造21个千亩富硒黄花菜示范点,红寺堡区由于黄花菜面积大、质量好,成为“我国黄花菜明星产区”。展开太阳能、风电、轻工制作等新式工业经济,劲风、光照、干旱转化成展开新经济、新动能的资源禀赋。现在,90%以上建档立卡贫穷户都有增收致富工业,脱贫出列村悉数都有工业支撑。
展开劳务经济,推进创业工作。开辟外地劳务市场,同福建、江西、青海等地树立“订单式”劳务合作关系,安稳输出工业工人和季节性采摘工。打造本地工作基地,出资1.2亿元建成神华创业孵化园,引入绿色纺织企业公司,吸纳584人工作。依托弘德慈悲工业园区引入23家企业,吸纳400名建档立卡贫穷劳动力工作,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在村里建造服饰加工、冷链包装等“扶贫车间”“扶贫作坊”,284名乡民完成顾家、工作两不误。2018年,村庄劳动力搬运工作4.1万人,占总人口的20.5%,占村庄劳动力总量的51.25%,完成劳务收入4.07亿元。
农人成为股民,共享财物盈利。引导农人以土地保管、畜禽托养和土地承揽运营权折价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让资源变股权、农人变股民。10个龙头企业和30个合作社累计流通土地6万多亩,每年为1.2万户6万人供给土地流通收入2610万元。
红寺堡区东方裕兴酒庄
志智双扶拔穷根
红寺堡区经过思维上扶志、才能上扶智、精力上鼓励、观念上刻画,让大众明事理、增身手、长志气,不断激起大众脱贫内生动力,从本源上切断“穷根”。
永葆创业精力,激起大众脱贫志气。引导大众发扬自强不息、艰苦斗争、开辟进取的创业精力,选用出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鼓励方法,让致富带头人尝到甜头、让贫穷大众看到期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常态化展开“感党恩、话脱贫、话展开”教育宣讲,引导贫穷大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完成物质和精力“双脱贫”。龙源村“攒劲”妈妈李耀梅用3年时刻扎制2.5万把扫帚供女儿上大学并还清30万元“情意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猛进奖)。
优先展开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对残疾儿童施行教师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职责教育阶段悉数安排在城区公办校园上学,享用“两免一补”优惠方针。大幅进步村庄教师待遇、补助规范,近3年有212名教师、25名小校园长从乡镇交流到村庄,促进城乡教育质量距离缩小。树立宁夏首个教育扶贫基金,十三五期间,每年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给予贫穷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常态性赞助,协助广阔贫穷学子完成“常识改变命运”的愿望。
加强技术训练,培育懂技术、会运营的工业工人和新式农人。为移民“量身定制”展开家政服务、中式烹饪、装机发掘以及纺织工、修建工、电焊工、驾驶员等职业技术训练,采纳“农户+基地+传承人”方法展开刺绣、手艺织造训练。2016年以来,累计展开精准脱贫技术训练1798人次,完成增收100余万元。
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55岁李耀梅卖扫帚3年,还清30万元外债
健康扶贫破穷障
因病致贫、返贫,是贫穷增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红寺堡区健全完善医疗保证体系,继续抓好大病会集救治、慢性病签约服务、沉痾兜底保证,构建避免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力阻“病障”变“穷障”。
健全医疗保证体系,让大众“看得起病”。经过根本医疗稳妥、大病稳妥、大病稳妥财务补助、医疗救助、扶贫保、财务兜底六道保证线,保证建档立卡贫穷人口年度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份额不低于90%或当年住院自付费用累计不超越5000元。构筑“一免一降四进步一兜底”归纳保证网,即免交住院预付金,下降大病起付线,进步大病筹资规范、大病报销份额、“扶贫保”保证水平、医疗救助份额,施行财务兜底保证。新庄集乡菊花台村乡民谢淑琴突发高血压脑溢血,住院费用37万元,结算时仅自付5000元。
进步医疗卫生水平,让大众“看得好病”。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7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98所村卫生室悉数到达规范化水平。加速长途医疗建造,构建“1个公立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联体,贫穷患者90%的疾病在县域内处理,完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人居晋级焕新颜
广阔移民大众住宅的迭代晋级,是红寺堡区一日千里展开最好的见证。
21年前,第一批由政府代建的移民住宅在年月的腐蚀中逐渐变成危旧房。自2009年发动村庄危窑危房改造以来,采纳旧址翻建、加固改造、补偿退出、扩面安顿、周转安顿等方法处理贫穷大众住宅安全问题,累计筹措补助资金2.2亿元,支撑10944户改造危房。一起,投入16亿元施行棚户区改造,3880户棚户区居民连续告别了危旧房,搬进了质量牢靠、宽阔亮堂的新房和安全住宅。本年6月底,完成存量危房“清零”,一切困难大众圆了安居梦。
较早脱贫致富、具有置业才能的移民,则屡次翻建、新建住宅,第一代粗陋狭小的砖包房逐渐被第五代庭院式小别墅替代。一起,太阳能热水器、冲水式卫生间、宽带WIFI等日子配套设置越发完善,寓居条件明显改进。一些先富起来的移民还在乡镇购买商品房、营业房,成为加速乡镇化展开的重要力气。大河乡龙泉村栽培大户田彦瑞,不只5次翻建住宅,还进城购房,出行也由摩托车变成小轿车、越野车,出产运营由三轮车换成皮卡车、小卡车、工程车,巨细车辆换了六茬。
拼版相片:上图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海村移民冯自禄(右一)与母亲蔡润英(左二)、妻子周玉英(左一)、儿子冯思恺在新庄集乡老房子旧址留影;下图为冯自禄一家在移民村自家住宅前留影(9月8日摄)。冯自禄一家2002年从新庄集乡朱庄子村迁出,现在家里种了60亩枸杞,妻子周玉英在红寺堡镇恒丰纺织厂打工,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新建成的居民小区
心声: 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红寺堡城区入口处,一块巨幅喷绘屏上的夺目标语,抒发了红寺堡23万公民的一起心声。
党的方针太好了。新我国树立70年来,我国扶贫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宁夏贫穷人口的目光一直聚集不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以超常规的力度和愈加精准的行动,霸占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安稳完成贫穷大众“两不愁三保证”。调研中,简直一切的老大众都情不自禁地说“共产党的方针太好了”,老人们说的最多的是“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是享了共产党的福”,许多重度残疾大众说“是共产党养活了我”“知足得很”,一些困难学生家长则说“给学生的各种赞助太多了,多得记不清、算不来”,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干部太拼了。“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创业精力,是流动在红寺堡广阔党员干部血液中最活泼的因子。从第一批拓荒者深化穷山恶水披荆斩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到继往开来的建造者不忘初心、紧记任务、负重斗争,广阔党员干部舍小家、为我们,大众不富、寝食难安, 贫穷不除、誓不罢休。他们想方设法为大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大众心田上,用职责和担任饯别“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庄重许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寺堡区向贫穷村遴派第一书记、作业组,把底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的刚强战役堡垒,处理“软、散、乱、穷”杰出问题,给村庄带来新风气、新面貌、新期望。大众遍及反映“扶贫干部把大众当兄弟、姐妹、叔伯、婶子”“把老大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办”“交心得很”。
大众太攒劲了。大众遍及认为方针再好,也要自给自足发愤图强,只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明美好日子,才有节气挺起腰杆立于社会我们庭。绝大多数建档立卡贫穷大众意识到“美好是斗争出来的,好岁月还要自己好好干”,存在“等靠要”思维的占比很低。在强有力的方针鼓励下,移民大众大力展开特色工业,积极主动外出工作、就近务工,对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太阳山镇兴民村215户乡民将玉米地悉数改良种上了黄花菜,全村黄花菜栽培规划达4000余亩,每亩收入最高可达8000多元,全村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简直家家都有小汽车。
职责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