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异样的火神祭祀---上苏庄拜灯山
上苏庄坐落河北蔚县南山脚下,每当正月十四到十六,这儿都会举办一场异样的风俗,招引了很多来自京津冀及山西内蒙等地的外来游客前来观赏,这场共同的风俗叫 ---- 拜灯山。
拜灯山,蔚县上苏庄的风俗活动,是当地一种陈旧的汉族祭祀活动。起源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距今已有476年前史,阅历了明清两代、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树立,未曾连续,即便是文革时期也不破例。2008年,拜灯山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1543年上苏庄建堡之初,在堡墙南端建起一座3丈高(约10米)的灯山楼,以祭祀火神,取火生土之意,涵义兴旺发达。又在堡北树立一座三义庙,供奉刘、关、张,以使得水火平衡(相传刘备是压火水星)。与其他当地祭祀火神不同的是,灯山楼内并无神像,只要一个巨大的梯式木架,平常木架上是空的,只在每年拜灯山活动中会放入点灯的灯碗。
每年的正月十四,人们在三义庙到拜灯山的道路上竖起高高的灯杆,挂起长方形纸糊的排灯。下午艺人们将事前准备好的灯碗依照事前想好的字样摆在灯山楼里的木架上,将搓好的灯捻刺进灯碗中,并将热麻油注入灯碗。夜幕降临后,人们在三义庙以及村里巨细古刹掌灯上供,灯杆上的方形纸灯都现已点亮。接下来,就开端拜灯山的正式活动了。
首要点灯山艺人们手持蜡烛将灯山楼里数百个灯盏点亮,瞬间数百个灯盏照亮,呈现巨大四个大字。每年字样都不相同,并且事前会保密,只要在灯盏点亮的一刻人们才会知晓。随后,点灯艺人用纱幕遮在灯山楼外边,这时候灯盏的火光透过纱幕组成一幅大字印在人们眼皮,灯光随着风一动一动,几个大字也不断闪烁,高兴和祝愿传递在每个人的脸上。
堡门外拜灯山的部队也现已准备就绪,等候进堡拜灯山。
拜灯山的部队穿戴明朝的打扮要从堡门外进入堡门,走到堡内南端的灯山楼。由村里事前选出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作为“灯官”,打扮成县令容貌,坐在由四名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由村戏班子里的艺人粉墨浓妆伴其左右,两名翻穿皮袄的丑角前面领引,从戏楼动身一路敲锣打鼓向灯山楼跋涉。
一路上,两边灯杆上灯笼照的通红,围观的人们人山人海,十分热烈。当行列走到灯山楼前,一声呼喊“拜灯来”,灯官领头磕头祭拜,行列跟着一同祭拜,祈求新的一年锦衣玉食、安居乐业。
拜灯山部队祭拜结束,人们能够自行祭拜。拜灯山部队原路回来来到堡门口的戏台,拜灯山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在堡门口的戏台上,蔚县秧歌和晋剧又开端演出……正月的酷寒挡不住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美好生活的神往,拜灯山就这样在上苏庄一代一代传承,连续了几百年,现在它仍在这片土地上持续连续。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